【本网讯】5月30日,笔者走进赢得“贵州考古发掘圣地,夜郎青铜文化殷墟”美誉的赫章县可乐彝族苗族乡,探访电力助推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嬗变,处处感受到了电力吹来的文明新风,体验到了各民族群众干事创业的高涨热情,捕捉到了时代变迁的律动脉搏。
“想不到我还能看见亮晶晶的‘夜明珠’”
在可乐乡可乐村中寨组,笔者走进绿树掩映的彝族老大爷陆顺才家中,只见她正守在电视机旁看中央台的午间新闻,满是皱纹的脸上蠕动着一片喜悦之情。
他起身为笔者泡了杯生津解渴的苦丁茶后,伸出细长的右手食指指着明晃晃的灯泡,乐呵呵地对笔者说:“我今年已经83岁了,原以为会在煤油灯下苦熬一生,没想到在我67岁生日那晚会迎来亮晶晶的‘夜明珠’,我高兴得好多个夜晚没合上眼,心里比吃了蜂蜜还甜!有了电,晚年的日子也过得逍遥自在,我真想再活它个二三十年!”他咕咚咕咚喝了几口茶,便颤巍巍地把笔者引到他的几户近邻家中,指着一批家用电器喜逐颜开地说:“现在我们周围挨家挨户的都用上了电视机、洗衣机、电磁炉、电饭锅、电冰箱、取暖器、磨面机、切猪菜机,多爽心啦,以前哪敢想啊!”末了,从他厚实的嘴角蹦出的一句“这些东西对我们寻常百姓来说,也算一种新潮时尚吧!”,让笔者更加体味到了电带给他的欣喜劲。
“电改变了我的生育观念,少生就能快富”
可乐乡高枧村今年45岁的苗家汉子安玉,是全乡少有的独生子女户,被推崇为全县计划生育的典范。笔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用磨面机打生猪食用的玉米面。当笔者请他谈谈电带给他的种种好处时,他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有了电,真方便!通电那年,我才29岁,从电视上看到大山外的精彩世界后,我暗暗告诫自己要跳出‘越穷越生’的怪圈,不能多生,不能让过多的子女拖累自己的幸福,于是我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只生一个娃的选择。现在小孩已快成家立业了,我感觉一身轻松,加上国家政策那么好,我靠种养殖业每年挣个三万两万不成问题,日子红火着哩!可以这么说,是电改变了我的生育观念,少生就能快速致富!”
与安玉感同身受的可乐乡可乐村54岁的陈昌富,仅育有2孩,在无过多子女拖累的情况下,头脑活络的他利用便捷的电力铺就了致富的“金桥”。 近5年来,通过搞农产品加工、销售,使他每年净赚3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如今,他已在县城购了新房,真正沐浴到了电力吹来的文明新风。
“供电所帮了我们学校大忙,他们的服务真贴心”
走进树木环抱、清雅肃静的可乐中学时,学生们正在上晚自习。在教学楼3楼过道上碰见校长罗开贵,他指着教室里亮堂堂的灯光,乐陶陶地对笔者说:“多亏供电所帮了我们学校大忙,为我们无偿架线拉电,他们的服务真是贴心,全校2700余名师生不会忘记他们嘞!”
原来,可乐中学以前是从可乐乡政府附近的一台160千伏安的公用变压器上延伸线路用电的,该台变压器除对可乐乡政府、可乐中学供电,还承担着230户临街居民的生活照明和小动力加工用电。自今年4月1日起,随着临街居民用电负荷的攀升,电压骤然降至140伏左右,可乐中学原本亮堂堂的用电变得黑灯瞎火,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晚自习,还使学生的营养午餐变成了“夹生饭”,加之可乐中学属今年全县6个高考计算机会考点之一,在4月11日会考前如不把电弄好,到时微机一旦无法启动,后果将不堪设想。
4月5日下午,心急如焚的可乐中学校长罗开贵找到可乐供电所所长、党支部书记葛燮,告诉他学校用电发生“梗阻”的详情,希望得到供电部门的鼎力相助。葛燮迅速向赫章供电局局长姚世旭紧急报告,心系教育事业发展的姚世旭当即指示由局出资6万元为可乐中学单独架设一趟350米10千伏线路和安装一台100千伏安变压器,以解可乐中学用电燃眉之急,保证可乐中学今后用电无忧。
当天备好所需电杆、导线、金具、变压器、计量箱等物资材料后,次日天一放亮,葛燮就召集供电所的12名员工投入到立杆架线、安装变压器的特殊战场中,并帮助学校清除了“蜘蛛网”状的400伏陈旧线路,义务架设420米400伏新线路。经过供电员工46个小时的奋战,地处夜郎古都疆域的可乐中学在4月9日晚迎来了光芒四射、异彩纷呈、欢呼雀跃的景象。
可乐供电所所长葛燮深有感触地说:“多年的为民服务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把服务弄精致些,让每度电充满温情地进入客户心灵,才能赢得群众良好的口碑,毕竟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翻身不忘共产党,灯亮感谢送电人”
在可乐变电站入口大门两旁,至今还保留着一副用大理石镌刻的对联,只见上面情真意切地书写着“翻身不忘共产党,灯亮感谢送电人”的话语。同行的可乐乡党政办主任吉学平告诉笔者,这副对联有它的历史渊源。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1995年,对口帮扶赫章县的中央统战部在获悉地处深山区、石山区的赫章西北部片区可乐、朱明、河镇、德卓、辅处、安乐溪、结构7个乡17万多人尚未用上电的消息后,当即与电力工业部协商解决通电实施事宜。随后,由贵州省电力公司出资300万元、赫章县电力公司出资200万元、赫章西北部片区所属7个乡出资300万元,总投资800万元的“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变电容量为3150千伏安的35千伏砂—可输变电工程于1995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在1996年9月建成投运。自此,电力为赫章西北部7个乡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35千伏砂—可输变电工程举行通电仪式那天,场面特别壮观,7个乡的3万多名群众自发赶到现场,用彝家、苗家的最高礼遇欢迎四面八方嘉宾的到来,呈现出了一派电通人和的景象。为了让广大百姓铭记党的恩情,彰显送电人的光明情怀,可乐乡党委政府特意用大理石材制作了‘翻身不忘共产党,灯亮感谢送电人’的对联,以此庆贺西北部片区17万多人新生活的来临!值得一提的是,35千伏砂—可输变电工程通电后牵动着国家领导人的心弦,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国务委员刘延东曾亲临可乐变电站视察,对实施通电工程使赫章西北部7个乡的贫困面貌得以迅速改变感到十分欣慰!”可乐乡党政办主任吉学平动情地说。
赫章供电局局长姚世旭坦言,赫章西北部片区7个乡经历了从无电到有电的“阵痛期”,如今正阔步赶上了光明的“顺风车”: 7个乡的用电量从1997年的不足200万千瓦时跃升到2011年的4850万千瓦时,15年时间用电量翻了近25倍;随着用电量的迅猛攀升,仅有的1个35千伏砂——可输变电工程已不能满足赫章西北部7个乡的用电需求,为了提高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促使农村用电市场更加繁荣,保证西北部片区4对煤矿、628间烤烟房、18万多人的安全可靠供电。
2009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县供电部门的积极争取下,线路长43公里、变电容量为2万千伏安、总投资2780万元、自动化水平高的110千伏赫—可输变电工程和线路长18公里、变电容量为8000千伏安、总投资852万元的35千伏可—河输变电工程得以在2010年初建成投运,极大地满足了赫章西北部片区7个乡的用电需要,推动了工农业生产发展,彻底改变了赫章西北部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促进了社会和谐。
据可乐乡党委书记袁泽泓介绍,在电力的驱动作用下,家用电器迅速走向千家万户,文明新风吹进了村村寨寨,村民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逐步消除,依靠发展种养殖业、加工业、采冶业,全乡39058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从1997年前的不足500元跃升到2011年的4201元。下步,可乐乡将借助充裕的电力,着力建设具有夜郎文化特色的小城镇和倾力打造国家级可乐古遗址公园,积极引导全乡农民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经果林资源实现增收快富,驶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标签:电力新风,赫章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