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阔坦乡塔特里克村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最偏远的村庄之一,距离县城60多公里,全村108户农民基本靠种植棉花为生。虽然,塔特里克村距离新疆第二大城市库尔勒市仅仅100公里,但却很难在巴州地图上看到塔特里克村的地名。
7月3日,听说记者前来采访塔特里克村的通电情况,墩阔坦乡主管农业的副乡长买买提?阿西木早早就等在乡政府的门前。
“别看塔特里克村的村名用汉语翻译过来是‘甜’,可以前还真的名不符实。缺水缺电一直是困扰塔特里克村发展的两大难题。幸好,今年6月24日,大电网终于延伸到塔特里克村了。有了电,我们可以打机井,缺水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我可以负责地说,是电给塔特里克村各族群众带来了甜蜜生活。”在带领记者前往塔特里克村的路上,买买提?阿西木一直不停地强调着电给塔特里克村带来的新变化。
作为主管农业的副乡长,买买提?阿西木太了解没有电的苦恼了。以前,由于地处偏远,主电网一直没有延伸到塔特里克村。2005年,一个私人老板投资安装了太阳能光辐电板,村里人才第一次用上电。但1度电1元多的成本让这些本来就不富余的农民望电止步。别说发展经济,就连基本的照明都难以保证。
今年6月24日,随着新疆电力公司投资6152万元的塔特里克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建成投运,不仅让塔特里克村民用上了高质量的电能,也为村里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可靠的电力保障。
塔特里克村学会发“羊”财
从墩阔坦乡政府出发,越野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行驶了30多公里后,胡杨林的尽头,是一片绿油油的棉花地。远处错落有致的村舍,表明着塔特里克村已经遥遥在望。但没有等到我们进村,一群羊便挡在了路口。任凭汽车怎么打喇叭,这群羊竟毫不理会,仍然横在路中间不慌不忙地走着,完全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改变原来的行程。
新疆羊肉出尉犁,尉犁羊肉数塔村。买买提?阿西木指着羊群笑着说,这羊可是塔特里克村的一张名片,因为全新疆最好吃的羊肉就产自这里。
站在村头等候我们的塔特里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司马义?马木提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因为濒临沙漠,塔特里克村干旱缺水,植物基本呈碱性。羊吃了这样的草,恰好中和了自身的酸性,所以羊肉就显得异常鲜嫩。司马义?马木提说,尉犁县其他地方的羊肉都是50元一公斤,而塔特里克村的羊肉却高达70元一公斤。就是这样,外地人来了,不预订还买不上。
守着这么好的资源,却没有办法开发加工,羊肉曾经也是司马义?马木提和全村人的一个心病。因为没有电,即不能搞鲜肉冷藏,也无法深加工成熟肉制品销售。每次只能出售活羊,利润空间很小。尤其是到了冬季转场时,大量淘汰下来的活羊只能低价销售。看到别人把收购的羊肉储藏到旺季后高价出售,大发“羊”财,村民们都很羡慕,但却无计可施。
现在好了,我们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了。大电网延伸到我们村以后,村里的人也准备集资建一座冷库,搞鲜肉储藏。司马义?马木提说,虽然,村里刚刚通电10天,但我们冷库的地址已经选好了,正准备派人到乌鲁木齐定购冷藏设备。国庆节前,我们村的第一座冷库就要闪亮登场。到那时,我们一定可以把“塔羊”这个品牌做大,让村民们也都发发“羊”财。
从司马义?马木提雄心勃勃地计划里,记者感受到,电力正在给这个偏远的村庄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铁匠铺变成了农机维修部
原定的采访计划里,并没有安排阿木都?买买提,他是听说有记者来采访村里通电后的变化时自己主动跑来的。
这位曾经当过几年拖拉机手的维吾尔族村民现在是塔特里克村第一家农机维修部的老板。几年拖拉机手的经历,让阿木都?买买提掌握了一定的农机修理手艺。2005年,村里开始有太阳能供电以后,他就成了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办起了村里的第一个农机修理部。但是,严峻的事实很快就粉碎了他的创业梦。因为缺电和电压不足,经常连两相电焊机都带不起来,怕跳闸。所以,阿木都?买买提根本不敢接大活,只能修理一些农民日常使用的简单小型农机具。用他自己的话说,什么农机维修部,充其量就是一个铁匠铺。许多不了解情况的农民,还对他的技术产生了怀疑。有人干脆认为,不是电压不足,而是他根本修不了,才给自己找了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看到村民们怀疑的眼神,阿木都?买买提气得差点把自己一手创办的这家农机维修部给关掉。
去年10月,阿木都?买买提看到供电部门的施工人员开进了村里,他知道塔特里克村缺电的历史就要结束了,就提前跑到县城定购了三相电焊机、切割机等机械设备,准备鸟枪换炮,要好好地大干一场。
今年6月24日,村里刚刚通电,阿木都?买买提就从县城拉回了定购的设备。他说,就这几天里,已经修好了几台农用机械。村里这下再没有人怀疑他的技术了。现在,他还准备去县城招上两名技术人员,进一步扩大维修部的规模,好好干一番事业,早日发家致富。正在说话间,阿木都?买买提的手机响了,是妻子打来的,维修部又有活上门了。
在阿木都?买买提的一再邀请下,记者跟随他来到刚刚粉刷一新的农机维修部。阿木都?买买提熟练地打开崭新的电焊机,开始工作。在火花四射的焊接中,记者仿佛看到阿木都?买买提今后的生活也如焊花一般的灿烂。
84岁老人的第一张全家福
84岁的维吾尔族大爷依明·吾甫尔是我们此行采访的最后一位对象,他是塔特里克村最老的居民之一,曾经见证了全村的发展和变化。
到他家的时候,已经过了午饭时间,儿子和儿媳都下地干活去了。两个孙子正坐在电视机前,兴高采烈地看着动画片。依明·吾甫尔大爷和老伴在不慌不忙地打扫院子。他家的大门上,装着一盏崭新的路灯。门外,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棉田。
当老人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很是热情,非要拉我们进屋参观他家新装的电灯。从屋里的摆设可以看出,这是一户贫困人家,陈旧的木制家俱无不折射出沧桑的岁月痕迹。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21英寸的老彩电。屋里的光线并不暗,但老人还是刻意拉开了电灯。老人说,他和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心里的喜悦。看着老人那张满是笑容在脸,我们似乎也跟着老人一起快乐起来。于是,所有地讲述都围绕着屋子里的这盏电灯开始了。
天亮起床,擦黑睡觉。依明·吾甫尔老人说,几十年了,他都是这样度过的。以前,也曾听别人说过有电的好处,但一直没有亲身体验,总认为那是刻意地夸大。2005年,村里有了太阳能供电后,依明·吾甫尔老人第一次实实在在看到了电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但一元多钱一度电的价格,还要自己购买电线才能接入家里,高昂的成本让依明·吾甫尔老人一家人不得不望电兴叹。
原以为自己这辈子都没有机会用电了,依明·吾甫尔老人狠狠心把亲戚送的那台旧电视锁进了柜子。今年6月,当电力员工把电线接进他家的时候,他还有点不敢相信。6月24日,110千伏塔特里克输变电工程正式投入运行,依明·吾甫尔老人家的电灯亮了。那天晚上,依明·吾甫尔老人破天荒没有早早睡觉,他一直地坐在屋子里,守着头顶那盏亮闪闪地电灯。似乎担心自己一睡着电就会不翼而飞。老人说,那天两个孙子也很兴奋,都陪着他坐在亮堂堂的屋子里不肯睡觉。
“我已经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80多年,但现在才享受到的‘甜蜜生活’。”老人说,晚上起来,只要拉一下电灯开关,就是一屋子的光明,真是太方便了。这是电力部门给我们带来的现代化生活,我们塔特里克村的明天一定比蜜甜。
等到采访结束离开时,依明·吾甫尔老人指着我们挂在胸前的照相机,委婉在提出一个请求,想和家人一起照张“全家福”。老人说,自己还从来没有和家里人一起照过相,现在想让亲戚们看看自己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我们答应了老人的请求,把他和家人快乐的笑容定格在了照片中。我们还对老人承诺,下次一定把洗好的照片给他送过来,让他看看一家人的“甜蜜”模样。
标签:新疆电力,巴州塔特里克村,无电户,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