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取暖全用电 留住一片艳阳天
东桑园—京郊节能环保第一村
村民李向杰家的电气化厨房。忻煜 摄
“煤改电”前
村内由一台400千伏安的变压器供电。采暖季全村用电量11.8万千瓦时,户均用电量451.57千瓦时。
“煤改电”后
村内由6台总容量为2000千伏安的变压器供电。采暖季全村用电量170万千瓦时,户均用电量6490千瓦时。
阳光、微风、湛蓝的天,4月21日,天气很好。整洁、安静、绿树成荫,北京市延庆区东桑园村,是个好地方。走进东桑园村才知道,它的好不只在于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还在于它那个响当当的名号——新能源示范村。
曾经,村域面积260平方公里的东桑园村和很多村庄一样,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堆放着秸秆和玉米芯,煤灰和渣土随处可见。可这个小村庄爱“赶时髦”,借着新能源,成了“首都文明村”“市级卫生村”,还成了人们口中的“节能环保第一村”。
2016年9月~11月,赶时髦的东桑园村实施了“煤改电”,在新能源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据统计,改造前,村内由一台400千伏安的变压器供电,采暖季全村用电量11.8万千瓦时,户均用电量451.57千瓦时,户均电费220.2元。“煤改电”后,村内由6台总容量为2000千伏安的变压器供电,采暖季全村用电量170万千瓦时,户均用电量6490千瓦时,户均电费2178.65元。
改造前后,村民生活有了大变化,东桑园村村主任李志强最有发言权。
“我们村用过秸秆气、沼气,还当过太阳能的试点,一直是延庆区的新能源示范村。”李志强说,“去年‘煤改电’,村里有110多户安装了电采暖设备,村民都比较欢迎。”记者跟着他走进村委会的大院,一进门就看到两个电动汽车充电桩。李志强说,充电桩也是这次“煤改电”的时候安装的,方便村民使用。
实施“煤改电”以前,东桑园村村委会是通过燃煤锅炉供暖的。“那时候锅炉是每天早上6点开火,10点封煤压火,得两个人看着,差不多两个小时添一次煤,天冷的时候还得多添点儿,一冬下来得用20来吨煤。”李志强摆摆手继续说,“早上一来就得生火,屋顶的烟囱呼呼往外冒烟。早先旁边还有人来找过,说想晾个衣服都不行,到处都是灰。”
现在,村委会用的是可间断型节能电采暖炉,在上班前一小时启动满功率运行,下班后低功率运行,不用人专门看着,早上一来屋里就是暖和的。值得一提的是,东厢房是卫生站,里面还加装了固体蓄热电暖器,夜间谷段蓄热,白天放热。李志强说,经常有老人来卫生站打点滴,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冷了。
“不光是村委会,村里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电。”李志强带着我们来到村民李向杰家。
院子打理得井井有条,屋里各种电器一应俱全,可以看出,李向杰一家很讲究生活品质。“我们家用的地暖,接这个空气源热泵正合适。冬天屋里不但暖和,还干净,最重要的是不用晚上出来弄炉子了,省事儿,也安全。”
除了供暖设备,李向杰还给记者展示了他家的厨房。白色的瓷砖墙壁一尘不染,配上大红色漆面的橱柜,整洁大方。电饭锅、电炒锅、烤箱,还有一个可以插电的铜火锅,整齐地摆在一侧橱柜上。“现在做饭,基本上全部用电,一点问题也没有。”李向杰说。
去年11月“煤改电”后,村内262户居民全部具备了采暖设备电源接入条件,完成户内采暖设备及节能保温改造的有119户,还有一半村民家没有使用电供暖设备,一方面是因为村民家中有大量剩余燃煤,另一方面,使用过多种能源方式的村民可能还没有认识到电供暖的好处,对“煤改电”持观望态度。
陈满库就代表了这一部分村民的看法:“我们村2005年以前用的秸秆气,后来因为污染,不用了。2006年,用上了沼气,用了一段时间,给我们供沼气的公司停止供应了。那一年我们村还装上了用太阳能烧水做饭的设备,可一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就有点供不上。去年推广‘煤改电’的时候,我家里还剩了一吨煤,不想浪费,就先没装。其实每一次改造,我们都挺高兴的。这回怎么说呢,农民嘛,老是想着省钱。但我看去年冬天别人家用着不错,也不贵,我今年也要用了,还是很期待的。”
村民们能有这么好的用电体验,跟延庆供电公司大榆树供电所党员服务队的贴心服务分不开。“供暖期,我们党员服务队队员几乎每天都要到东桑园村检测低电压情况,保证村民用电稳定。”大榆树供电所所长张海军说,“无论什么时候,村民们用电遇到问题,我们都随叫随到!我们还定期组织党员服务队活动,义务帮村民检修。村民也觉得我们辛苦,非常理解我们。”
在东桑园村,电能替代就在村民的身边,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一次次对新能源的追求,让东桑园成了新能源示范村。这一次,电能替代带给村民们的,一定是更美好的明天。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东桑园,做饭取暖,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