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电网公司红河建水供电局工作人员对陶企进行回访,并宣传安全用电知识。 陈曦 摄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不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紫陶的发源地。2008年,“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紫陶产业的迅速发展,紫陶拉胚成型、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等工序也对电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云南电网公司红河建水供电局以现代供电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用电需求,助力建水古镇经济社会发展。
小泥巴托起大产业
“我这个紫陶厂也算是老字号了,最近几年开拓了大市场,生产、开店、做直播每样都离不开电。供电所的师傅经常上门服务,了解我们的用电需求。”提起供电服务,建水陶园三杰紫陶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陶园三杰公司”)的雷经理赞不绝口。
随着时代发展,作坊开始用电和泥、拉坯,机械代替了手工,家庭小作坊开始向小工厂转变,紫陶工坊数量也呈几何倍数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电力负荷的急剧上升。
为满足碗窑村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建水供电局对该片区进行了农网升级改造,近两年先后投资384.64万元,新建10千伏紫陶线1.85千米,新增变电容量1345千伏安,通过重新划分供电区域,采用大线径架空绝缘导线,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为推动紫陶产业转型升级,我们主动上门提供用电服务,实地了解用电需求,同时关注客户的生产工艺、流程及用电情况,确保对存量及新增客户情况做到胸有成竹。”建水供电局营销部副经理杨建超介绍,该局加快客户用电办理流程,延伸服务减少客户办电成本,不但把服务延伸到制泥、拉坯、修坯等规模性加工中,还为碗窑村新增了6台315千伏安变压器,并装上了电压检测仪,让当地商户都用上了优质电。
电能替代助陶企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为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建水供电局积极推进电能替代,年初制定了2022年电能替代工作措施,组织工作人员在走访用户、办理业务时进行宣传推广,积极开展节能诊断。针对建水县紫陶的产业特色,制作电能与其他能源的能源消耗、成本等对比图,并邀请云南电网公司能源节电专家到建水县各紫陶厂进行电能替代指导,为用户提供电窑炉改造项目技术评估方案。
截至目前,建水供电局已完成紫陶产业电窑炉改造61户,替代容量856千瓦,大幅提高了陶制品的制作效率,不仅为客户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还减少了碳排放。
“用电烧陶比气烧稳定得多,烧制时间也变短了。”陶园三杰公司厂长杨承臻对前来回访的建水供电局工作人员说,有了清洁电能这把“现代窑火”,公司节省了不少人力成本,工作人员只要轻轻一摁开关,稳定的温度、湿度都能自动控制,再也不需要人寸步不离地守着。不仅如此,时间也大大缩短,10个小时便能烧好一窑紫陶。如今,看着纷至沓来的订单,杨承臻高兴地说:“再也不用担心订单太多做不出来!”
据统计,2021年建水供电局实施电能替代项目395个,实现替代电量156.53万千瓦时。为了加快电能替代的步伐,2022年,建水供电局计划投资508.7万元新架设10千伏线路0.81千米,低压线路6.23千米,新装配电变压器19台,新增变电容量7700千伏安,全面支撑紫陶产业发展壮大。
如今,建水县紫陶制造产业得到迅猛发展,2021年底建水县紫陶产销企业和个体户已达2000多户,相关从业人员达4万余人,年产值突破40亿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陈曦 欧阳婷婷)
标签:现代窑火,千年紫陶,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