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刚过,从田间地头到江河湖海,全省各地春耕渔耕陆续展开。广东阳江三丫渡水产养殖基地里如火如荼,30多个养殖塘排列井然有序。随着一网网打捞下去,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珍珠石斑鱼等渔获翻腾。在养殖基地不远处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将这些活鲜煮熟后晾成即食干货,随后分类包装送往世界各地。供电局员工以优质服务,壮大“粤海粮仓”。
深海牧渔 绿电护航“粤强种芯”
水产种业对于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非常重要。《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提出,到2035年,要全面建成“粤海粮仓”,全省年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620万吨,海产品加工率达45%。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坐落于惠州市大亚湾区,国内多家海水养殖品种研发团队在此联合开展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攻关。作为海洋渔业科研的前沿阵地,该渔业基地建有5栋循环水培育车间、5个亲鱼培育产卵池,还有轮虫培育车间、藻类培育池、三口高位鱼苗培育水池以及一套尾水处理系统,并且配备了6套25千瓦的热泵。“在承担省级技术攻关项目后,我们基地对电力质量有着更高的需求,任何一次成功试验都离不开稳定的电力供应。”该试验基地负责人吴锦辉介绍。
广东电网公司惠州大亚湾供电局靠前服务、提前规划,组织技术骨干前往实地勘察,结合渔业试验基地实际用电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供电方案,全程紧密跟踪,积极协调各方,仅20个工作日就为该渔业试验基地增容一台630千伏安的变压器,并布局80千瓦“渔光互补”分布式光伏项目,让光伏发电与海洋渔业深度融合,推动渔业绿色发展。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离不开养殖装备支撑,越来越多新型海上大装备、大平台在广东下水、向深海挺进。广东汕尾坐拥海域面积2.39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4.5倍,以海洋渔业、海洋文旅、海洋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海洋产业蓬勃发展。此前,全球首例超大型风渔融合独立网箱平台、全国首个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在汕尾投入运营,发电和养鱼同时在这里成为现实。“伏羲一号”全部依靠绿色能源供能,配置了应用绿色供能保障、自动投喂、水面监控等智能化渔业养殖设施,预计年产值可达5400万元、年产优质海水鱼900吨。广东电网公司汕尾供电局生产技术部总经理席荣军介绍,该局研发出可再生能源耦合多元储能能量管理系统,可实现对风、光等新能源制氢储能系统的无人值守综合调控,对“伏羲一号”的关键设备实现一体化监测、智能管理与优化调度,大力保障“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
阳江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湛江农发集团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广东粤电风渔结合养殖平台、茂名滨海新区龙山食品公司架海重力式深海网箱项目……一个个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方兴未艾,推动着广东海上粮仓、海洋产业的扩容提质。
向海图强 服务“粤海粮仓”建圈强链
春季是海鲜肉质肥美、营养丰富的时节。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海鲜最原始的鲜味,海产品加工企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极高。
广东品先食品有限公司是以南美白对虾、黑虎虾为主要原料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日冻结能力可达到120吨。春节过后,各大企业复工复产,海鲜加工、冷冻进入用电高峰期。厂房内热火朝天,一车车原材料被运进厂区,经过剥壳、保水、急冻、入库,并发往全国各地。2个车间、3条生产线、3台速冻单冻机每天均开足马力,真空封装、打包机器流水线作业、冷藏储存等机器运转不停,日用电量高达1.8万千瓦时。广东电网公司湛江遂溪供电局组织党员突击队主动上门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制用电方案,并开展能效分析以及用电设备“问诊”,掌握企业用电需求,针对工业园区负荷增长规模情况,细化电网规划和电力保供措施,新投运了10千伏岭园五线、岭园六线,有效满足岭北工业园未来负荷高增长需求。
“中国蚝乡”汕尾晨洲村已有长达300年的生蚝养殖历史,水上养殖面积广达12平方公里,是汕尾“蚝情万丈”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滋溜一下,长达15厘米的乳白色生蚝就从舌尖滑进嘴里,咀嚼几下,唇齿尖满是大海的鲜香。”一位来自香港的食客说。近年来,全村已初步形成生蚝养殖、深加工、销售、滨海旅游产业链,蚝香飘向全国各地,众多港澳食客纷至沓来。
以往,传统的燃煤烧木烤蚝、蒸蚝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成分。“汕尾城区供电局积极推广电气厨房增值服务及电烤蚝、电煮蚝新技术,不仅提高了生蚝加工效率和品质,还能大大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汕尾城区供电局供电服务中心负责人黄轶群表示。目前,汕尾城区已有6家传统烤蚝企业完成了电气厨房项目改造,全年可为企业节约近万元。“不仅解决了我们的用电难题,还利用电气厨房给我们降本增效。”汕尾市城区智转养殖场负责人黄智转说道。
(何依蔓 许渝钒 黎凯燕 陈美青 刘思广 陈正雍 吴伊媛 陈舒贤 陈其勋)
标签:不负好春光,渔耕,深海牧渔,粤海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