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中国南网公司专栏

中国南网公司专栏

南方电网倾力帮扶云南山瑶脱贫发展报告

作者:颜新华 谢光辉  2012-06-29

当一个群体完全无力脱离自身困境时,她只能等待外力的援助。

云南富宁县瑶族支系——山瑶就是这样,“四低”(可耕种土地低、收入低、生活水平低、人口素质偏低)、“五难”(饮水难、出行难、住房难、用电难、就医难)的现实,让他们仅仅依靠自身很难改变现状。

但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从不会让一个群体“掉队”,哪怕仅仅是只有8000余人的山瑶支系。

不抛弃,不放弃,帮困难,推发展。对于山瑶人的关心帮助,近三十年来一直未曾中断过。

在党中央、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这种帮扶在近三年来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一个让总书记两次做出批示、将他们的贫困生活时刻挂记在心的弱势群体,也必然成为南方电网公司这样勇担社会责任、以“万家灯火,南网情深”为己任的电力央企的深切关注。

南网人点亮的灯光,使 “入山不怕深”的山瑶人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于无声的雾霭和山岚之外,看到光明的方向,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召唤。

而今,山瑶人加快了“出山”的步伐,踏入了步入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征程。

在这个山瑶人集体突围的过程中,电力央企既立足本职,不计成本、不畏艰险,加快通电;又奉献爱心,援建水窖,凝聚智慧,结对助学,扶贫扶智,树立了新时期电力行业贯彻国家民族政策精神的新典范,走出了电力企业帮扶少小民族发展的新路子。

通电工作做到了山瑶家的灯泡插座上

提要:“老乡们都没用过电,自己接家里的电线可能会出安全事故,我们的工作要做到老乡家的灯泡插座上,不但把老乡家里的线要布好,还要配上插座,装上电灯,让他们亮亮堂堂住新家,安安全全用电。”在实施山瑶支系的通电工作时,云南电网公司总经理廖泽龙如是要求。

“短时期内解决山瑶群众的用电、用水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没想到你们做到了!我要尽快向国务院汇报这件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日前在检查文山山瑶扶贫工作时,对通电工程如此快速的进展的惊讶不已。

这份惊讶,源于范小建对山瑶群众居住环境的深刻了解。

猴子上山拄拐杖,老鹰捉鸡戴眼镜。

这是当地群众对山瑶生活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形象比喻。

“连猴子都上不去,老鹰都看不清,这山该有多深多高,路该有多难多险啊!”文山电力党委副书记蔡锦荣告诉记者。

蔡书记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在进行电力勘测时,政府向电力企业介绍某一个村子共有10户人家,可前去勘测的电力员工找了两天,硬是还差两户找不到。

居住地山大沟深,路险道窄,正是这一个瑶族分支被称为“山瑶”的原因。

要给这些居住在深山里的山瑶老乡通上电,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写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要回答:“不是山瑶族都整体搬迁到平地来了,通电怎么还这么难?”

富宁县扶持山瑶发展办公室(以下简称山瑶办)主任农文全对记者的回答是:“对山瑶族的搬迁安置有三种,就近就地扶持发展,纳入小城镇建设安置,县内跨乡异地搬迁,其中以第一种为主。”

对于仍然具备一定生产生活条件的山瑶村族,不搬迁,就地扶持发展,这部分人群必须通电和实施电网改造;对于异地搬迁的,按安置房进行电力设施建设。

这就是山瑶通电工程的主要任务。

千余户村民的通电工程,放在其他地方,也许不是件难事,但对于绝大多数村寨不通公路、都要翻山越岭,有些村寨甚至连马匹都无法进去的山瑶,却是一项无比艰苦的工程。

6月11日,记者来到龙留村,两个小时的车程后,通往龙留村的是条没有路的山径。这条路,记者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又窄又湿滑的路,让前往的人不少都摔了四五次跟斗。

“上山鼻挨路,下坡脚发怵”是这个村的真实写照。

在龙留村口,记者遇到了一群扛着电杆的电力员工,一棵750多公斤的电线杆,40多名电力员工被压得面红耳赤,山里根本没有路,他们只得沿着石缝,踩着嶙峋的石头,有时候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一些电力员工就用手或肩膀顶着,让扛着杆子的员工踩着过。为了保持步伐一致,每走一步,就大声哼一次“哟嗬”,响亮的号子震荡着整个山腰。

文山电力公司农电部主任冷吉海告诉记者,山瑶族居住地都很偏远,有些地方来回步行都要花去一天时间。为了尽快让山瑶村寨通上电,晚上,电力员工就住在山瑶人家里,把带去的酒、肉与山瑶人一起分享。山瑶群众家里没床,晚上没地方睡,只能躺在他们家里的柴堆、草堆里。没有被子盖,半夜蚊虫又多,为了让蚊虫咬伤不感觉疼,每天吃晚饭时,大家都要喝上两大碗酒,把自己灌醉。有时候随身带去棉垫,晚上把棉垫铺开在山瑶人家里的火塘边,六七个人躺在一张棉垫上,常常被火星烧到身上弄醒。

运杆难,立杆更难。

因为山瑶人大多居住在喀斯特地貌的山顶上,很多电杆都只能栽在石缝上,每立起一根杆子,都要开山劈石,在石缝里用铁锤一锤一锤地敲。平常情况下,立一根线杆5个人半个小时就能搞定,但在山瑶村寨,必须20多人干上整整一天。

“有时我都心疼我们的一线工人了,太辛苦了。而且在这里架设电线,光架一根就得投入3万元的资金,是其他地方的近5倍。但为了山瑶人,值。”文山电力富宁分公司经理张斌这样对记者说。

张斌的这声“值”,任何看到通电村组的山瑶老乡幸福的表情,也都会同声说一句“值了”。

在工程施工期间,每天都会有一大群的山瑶人前来围观,满脸的期待,不时向电力员工送水递烟。6月12日晚,在归朝镇龙绍村委会龙桑村小组,当漆黑的山村亮起了电灯时,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脸上淌着泪水,满脸肃穆地向远处吹起长号。

怀着对山瑶人的深情,南网人施工的步伐越迈越快,也因为这份深情,南网人也更加注重施工和服务的质量。

剥碍镇那岗村是富宁县规划实施的3个山瑶群众搬迁安置点之一,今年4月,云南电网公司总经理廖泽龙到那岗村调研后,提出要把那岗村建成全省无电村建设新技术、新材料使用的示范点之一。5月,在新建的房屋还没建好之前,南方电网便投入30多万元,将架空线全部换成低压集束导线沿墙敷设,接入每家每户。这种新材料,不仅保证了供电可靠、稳定,也更加安全。

更重要的是,南方电网人还把服务延伸到了山瑶人家的灯头插座上。在那岗村组长罗绍荣的家里,他指着家里的电线、电灯和插座对记者说:“都是电力企业给我们弄好的,我们没出一分钱,电灯都是欧普的。我们也不会弄,省了好多事。”

电力施工还在继续,按照计划,6月30日,富宁县山瑶通电工程和农网改造工程将全部完成。

光明,从此照进山瑶人;文明生活,从此相伴山瑶人。

“真的不想再喝地沟水了”

提要:入滇三百年来,山瑶族喝的几乎都是水坑里积下的“天水”,质浑、味硬、量少,山瑶人实在不想再喝这些地沟水了。在过去,是不得不喝,现在,他们终于可以挥手告别这样的生活了——因为他们的家门口,已经立起了南网人为他们建下的水窖。

“天通地漏”。

山瑶人常说的这四个字,是说当地的喀斯特地貌环境,就像一把漏瓢,即使下一场大雨,不到10分钟水就“哗啦啦”地流干了。

有河流就下山背水,无河流则挖沟蓄水,山瑶人就是这样解决饮水问题的。在山瑶聚居地,河流不多见,每户山瑶人都会在自家不远的地方挖水沟蓄“天水”。然而因为“地漏”,积下的雨水,往往不够人畜10天用。

也因此,山瑶人生活的“五难”中,饮水难排在第一位。

在观看反映山瑶族的生活的纪录片中,两个片段让记者印象深刻:一是一个山瑶孩子背着一个大水桶,在岩石上攀爬,一步一步,极为艰难;另一个是一名山瑶妇女,用水瓢从蓄水坑里,舀出一瓢水时,满眼的愁苦。

“听着水在响,看到水在流,用水贵如油”。富宁山瑶办主任农文全告诉记者,在山瑶族的生活中,经常都是“一道水四道用”,即洗菜—洗脸—洗脚—喂猪,一点不敢浪费。

山瑶人的饮水问题,牵动了电力人的心。

云南电网公司总经理廖泽龙今年在文山调研期间,得知山瑶群众的饮水难情况后,明确指出,必须想办法,让山瑶同胞有水喝,有好水喝,告别喝地沟水的日子。

“南方电网集资200万元,扶持山瑶群众建设500小水窖”的计划从5月初迅速展开。

在达山村,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炸石挖坑兴建水窖,一旁已经建好的6座水窖,沿着山腰线倾斜着一字排开,全部为混凝土结构,每个水窖顶部由混凝土密封,仅留一个正方形的打水口,不用时由塑料盖盖好,确保水质干净。

此外,每个水窖边上都有事先挖好的几条饮水线,将山上的各股雨水汇入水窖,确保来水充足。

“南网援建的这些水窖能蓄水30立方米,最大可扩展到80立方米,蓄满的话,够一户山瑶人家一个月的人和大牲畜用了。建这样一口水窖,大约需要8000元左右,要炸石头,底部做防漏水密封,这样的投入和工程光靠山瑶人自己是干不了的。”富宁水务局副局长陈章华告诉记者。

据陈章华介绍,水务部门也一直想解决山瑶人的饮水问题,这些年陆陆续续建了一些水窖,但由于资金有限,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每户仅有2000元,远不够建一座符合标准的水窖,致使大部分山瑶人的饮水问题悬而未决。

“南网人做了我们一直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代表水务部门和山瑶百姓感谢他们。”陈章华说。

来到岩英村小组组长韦永成的家,记者看到他家屋后不远的小水坑几乎见底了,老韦说,要不是这两天下了一点雨,早就干没了。

韦永成家住的是山瑶典型的杈杈房,满屋子望过去,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平常自家水坑没水时,老梁必须翻三座山,到隔壁行政村的小河里去背水,来回一趟得三个小时。

得知南方电网要给山瑶人建设小水窖后,他一连几天都跟在施工队员的身边,勘探,确定水窖建设的位置,搬运材料,忙前忙后,用施工队员的话说,是“一直处在兴奋状态中,在幸福滴忙碌着”。

“走了几十年的背水路,以后是不用再走了。真的开心。水窖还没建好,这几天大伙儿就在嚷嚷着怎么分配了,都太想有一口自己的大水窖了。我打算让大家来抓阄,看各人的运气,这水窖也有好坏之分呦。真的是感谢党,感谢你们呦!”作为一组之长,韦永成开始谋划大伙未来的幸福生活。

陈章华告诉记者,山瑶近2000户居民,这次南网援建的水窖占了四分之一多,加上之前水务部门和其他单位援建的,差不多能全部覆盖了。“基本能做到一户一口水窖了,以后山瑶人的吃水难题,是彻底解决了。”

水窖施工,正在快速而有序地开展,预计今年春节前,500口南网水窖全部建成。

有水了,不仅人畜吃喝问题解决了,生产也能发展起来了。目前,富宁县山瑶群众有80%的农户住进了政府建设的平房,70%的农户看上了电视。在政府的推动下,目前山瑶群众聚居区种植了油茶、核桃等经济林果1.4万亩,推广种植良种玉米、花椒3万亩,养牛2550头、养猪6375头、养羊25000多只。

山瑶人,正踏上“电通、水通,则百事亨通”的新征程。

教育帮扶启引民族发展智慧

提要:山瑶人的贫穷与落后,“症”在严酷的自然环境,“结”却在于教育水平极度落后。建国以来,山瑶民族仅有初、高中毕业生170人,在外工作的也只有35人。在贯彻党中央关于扶持山瑶发展的精神上,南网人把目光投注到山瑶孩子身上,立足长远,以爱心结对,教育帮扶,启引山瑶民族发展智慧。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山瑶人的痛,在于多年来,未能将他们的孩子送进学校,送出大山。

一组极为痛心的数据是,建国六十多年来,山瑶仅有初、高中毕业生170人,走出大山出外工作的也只有35人。

在实施无电人口通电工程中,山瑶孩子们灵动的眼睛中,闪耀的都是对知识的渴望和改变生活现状的梦想。

帮扶山瑶,就不能只解决他们的眼前困难,而必须帮到根上,从山瑶孩子的教育上抓起,真正打开这个民族发展的智慧。这是南网人的共识。

在富宁的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当地政府为山瑶人专门开设了两个山瑶班进行重点培养。现在,这两个班级都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南网爱心山瑶班”。

这个名字的由来,源于今年5月16日南方电网文山电力与富宁县教育局签订的《援助富宁县山瑶班工作协议书》。协议明确,文山电力将以捐资和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方式,从物质、精神上给予“南网爱心山瑶班”共100名山瑶孩子全面帮助和关怀,让他们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生活环境,一样的学习条件。

这样的帮扶,将延续到山瑶孩子大学毕业。

“ are you from?”“I come from funing”……6月12日,记者来到富宁县新华镇中心学校时,正值课间休息。山瑶班学生杨运琴和谭富友正在走道上练习英语对话,声情并茂、会话流畅,这样的口语水平让记者为之动容,而谁又能想到,这两位从石漠化地带走出来的山瑶族同学接触英语还不到一个学年。

“南网爱心山瑶班”副班主任韦芸告诉我们,两位同学正在为即将于7月份举行的文山州希望之星英语口语技能竞赛作准备。虽然同学们上初一才开始学习英语,基础不算扎实,但学习热情很高。得知杨运琴和谭富友希望有机会在全州范围内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一对一”帮扶他们的文山电力殷正兴和朱天超副总经理两位“干爹”二话没说,各拿出500元,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们。

是的,“干爹”,这是山瑶孩子对帮扶他们的电力员工发自内心的称呼。这一声称呼里,包含着电力人对山瑶孩子们的殷殷爱心和付出。

不仅仅是提供孩子们需要的各种学习条件、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心灵的交流,情感的融合。

这一点殷正兴最有体会。从与杨运琴结对开始,他就真正把这个山瑶小女孩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孩子来关心。

“培养小孩一定要用心,要让他们感觉你是真心在爱护她、关心她。平常多打电话了解情况,到周末带回家吃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带到公园玩耍。其实山瑶孩子都有点自卑,这点我感受很深刻,所以经常和她们谈心,让她们多和同龄的城里的孩子交流,现在,除了外貌,我的云琴几乎和别的城里孩子没区别了。”殷正兴告诉记者。

在电力人的关爱和帮助下,山瑶孩子很快融入了学校的集体生活,学习成绩也节节攀升。

“不怕你们笑话,很多山瑶孩子刚来学校时,第一次考试,语文成绩才十几分。现在,整个山瑶班学习成绩已在全校20个班级中排到了中上水平,全校前50名学生中,山瑶班有3名,这个进步是很大的了。”山瑶班正班主任何伟告诉记者。

“做好份内事,多角度的帮扶,也只有南网能做到这样。”富宁山瑶办农文全说,“在帮扶山瑶过程中,南网发挥了很好的‘药引子’的作用,能引起更多社会团队来关注这个族群。”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标签:南方电网,帮扶,云南,山瑶,脱贫,发展报告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