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中国南网公司专栏

中国南网公司专栏

万家灯火普照 南网情深暖冬(图)

  2014-01-06

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南方电网公司发布了服务群众四项举措。根据公司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有关精神和要求,在公司办公厅、市场部的部署下,本报于今日正式启动2014年“暖冬行动”大型系列新闻报道,深入报道各地南网员工践行群众路线、落实四项举措的情况,彰显各地“万家灯火、真情暖冬”的新春温度。

大爱在冬季

各分子公司落实公司四项举措进行时

2013年12月27日,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人和新居,一大早,340多户廉租房住户才起身,电力员工就敲门为每家发放两个节能灯。据悉,从12月16日至12月31日,说云南电网昆明供电局局不仅向全市4万多户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免费发放10余万个节能灯,还提供义务安全检查服务,让每家都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这只是南方电网公司开展服务群众四项举措行动的一个缩影。自公司12月11日发布服务群众四项举措以来,各分子公司对症下药、各显其能,让遍布五省区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都感受到南网的真情关怀。

实实在在行动,服务困难群众

在深入开展公司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赵建国多次强调,要真心实意为广大群众做几件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事好事,把好事办好。

为了让整改措施更加接地气,公司对当前客户全方位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提炼,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四大措施,经公司党组会议多次讨论,赵建国逐条审核后,最终形成了四项举措。

12月中旬,公司召开了服务群众四项举措视频会议,发布了服务群众四项举措,并出台了配套工作方案细化各项工作任务。

“四项举措都是服务群众、服务客户的措施,是公司近期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次集中行动,也是公司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所在。”公司副总经理贺锡强多次在会上强调。他要求各单位严格按照四项举措的任务和时间要求,按期完成各项任务。特别是对于电能质量、业扩报装等客户投诉较多、春节农村用电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要制定专门的整改落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几件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

会后,各分子公司高度重视,结合日常工作,以落实四项举措作为契机,作为促进日常工作的提升与树立“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品牌。自己多吃苦,百姓免受罪12月23日一大早,广东电网江门江海供电局礼乐营业厅还未开门,门口已经候着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她衣衫单薄,顶着寒风,手里提着只沉甸甸的胶袋,满脸殷切。保安告诉前来上班的几位营业员:“这位老人家想让你们吃自家种的红薯,等很久了。”

原来,几天前,这位老人来营业厅办业务,说家里停电了。营业员陈健红查看后发现她家从去年6月起至11月的电费都未缴,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陈健红便帮她在自助终端缴清了欠费。之后,又开着自己的车将老人送回家。路上陈健红得知老人的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时不幸去世,现在与10岁的孙子相依为命。她二话不说就返回营业厅为老人办理了低保户电量减免业务,从7月1日开始,每月为老人减免15度电。老人颤颤地笑了。“你们不光服务好,心肠也热。”

就是这样一个个画面,组成了公司开展服务群众四项举措时广袤而温暖的画卷。公司总部一部门负责人表示,南方电网要争创国际先进电网企业,不仅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关注客户用电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积极主动地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以群众满意为检验标准,集中力量解决关系群众用电的实际问题。“别小看安一盏灯的心思,正是在这些细节里体现的温情和关怀,温暖了百姓的心。”他强调,“尤其新春将临,每位百姓都想过个亮堂暖和的冬天。我们一定要急民所急,想民所想。只有我们自己多吃苦,才能避免老百姓吃苦。”

南方电网从建立之初到现在,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为大局,着力为南方五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做好服务。如今,各分子公司都积极以优质服务集中展示南网人的责任与情怀,为体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南网的成效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本报记者 李刚)

“暖冬”进行时

超高压公司为山区学校捐建爱心书屋

2013年12月12日,超高压公司志愿者服务队到兴安直流沿线的贵州省册亨县威旁乡小寨小学开展了“沿西电东送路千里助学”活动,宣传电力保护知识,并为学校装设了照明设备,捐建了“西电东送爱心书屋”。 (饶鑫)

广东电网公司为贫寒学子送去过冬棉被

2013年12月10日,佛山南海供电局“南精灵”党员志愿者代表,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为寄宿在学校的贫寒学子送去900床过冬棉被,帮助他们对抗即将来临的寒冬。 (何向宇 袁明锡)

广西电网公司为九旬老人月免10度电费

2013年12月16日,广西电网平南供电公司员工走进平南县大新镇安福村社岭屯,为90岁的五保户老人陈静英送去米、面等生活用品,并检查其家用电线路,为老人免费装表接电。还为老人购买了电表、电线、节能灯、开关等用电设备,并按规定为老人每月减免电费10度。  (李雪梅)

云南电网公司让南溪村告别炭火取暖

为提高低电压配电网安全供电能力,使山区的孩子们能够温暖过冬,2013年,丽江供电局将南溪纳入年度城农网升级改造的重点项目。目前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南溪村告别了炭火取暖的日子,用上了可靠的优质电。 (周鹏)

贵州电网公司走进山区小学举办捐助活动

日前,兴义供电局团委、册亨供电局团支部携手黔西南随手公益志愿者20余人走进册亨坡妹镇大路小学举办爱心捐助活动。此次活动,共捐助了崭新的书包193个,配套文具袋193个,袋内装有各类文具10余种、爱心卡片1张和御寒衣服、裤子、棉被、儿童玩具20余袋。 (蔡家友)

海南电网公司稳步推进农网建设

日前,家住海南万宁和乐镇英豪村的蔡大爷非常高兴。连日来,万宁供电局和乐供电所员工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更换了镇内十多台变压器。据了解,今年以来,海南电网万宁供电局农网改造项目工程更换了174台变压器。根据电网规划,2014年将完成万宁站主变增容工程,开工建设220千伏变电站1座和110千伏变电站2座。(符龙斌 代进)

广州供电局让市民过个亮堂暖冬

在冬至来临前,广州番禺供电局全面走访了辖区内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同时义务开展用电安全检查活动,还为每家送上4盏免费节能灯。广州市各区都将对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赠送节能灯,确保市民们都能过个亮堂的暖冬。 (王志明)||||

此次“暖冬行动”系列报道预计将持续至农历春节后,主要包括“燃灯送暖·光明行”和“爱心传递·温情行”两部分。本报记者首站来到贵州最西部的毕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与迤那供电所员工一起,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了西部山乡冬日里最真实的“暖冬故事”。

点亮灯火,更要点燃生活的希望

没棉衣穿的孩子们,只能不停跑跳来取暖;家中姐妹8个的王玉兰,每天回家晚饭只有土豆汤,弟弟王方文买鞋要特大号的,只为能多穿几年;12岁男孩赵变变,不但要上学,还要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支撑家庭、照顾爷爷的重担。

在雪雾茫茫的冬日里,本报记者联合贵州电网新闻中心,奔赴贵州最西部的毕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跟随迤那供电所员工一起,用笔和镜头,记录下西部山乡冬日里最真实的“暖冬故事”。

本报记者 关飞 詹晓东 通讯员 王春山 鸣谢 褚红露 王明筠 李顺林

王玉兰和王方文两姐弟因为暖冬圆了各自的梦。詹晓东 摄

2013年12月24日,时髦人士眼中的“平安夜”,远在贵州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供电所长解伟,却根本无心过节。班组员工都在镇上忙着增容800千伏安的变压器,以应对冬季和春节的用电高峰。

不久前,南方电网公司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了《落实服务群众四项举措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单位认真落实关爱困难群众、保障安居工程、助力农村小康、服务企业发展等四项举措。像增容台变,就属于“助力农村小康”举措中的“保障元旦、春节农村可靠供电”。贵州电网人喜欢说“迎峰度冬”,每年的春节保电是家常便饭。

24日这天,威宁县达到了入冬以来的最低温:-5℃。解伟所在的迤那镇海拔更高,还要再低几度,记者翻开手机查看贵阳的天气,高过迤那近10摄氏度。或许是为了配合节日气氛,威宁开始飘雨,见此情景,解伟眉头紧锁,因为对于威宁的电网人来说:低温+下雨=凝冻。最考验电网安全的时刻又到了。

解所长忙碌的间隙里,除了增容保电和抗冰之外,还是会偶尔牵挂起另外一件事:这么冷的天,孩子们怎么样了?本报记者一行跟随解伟跳上车,在白茫茫的雪原之上,开始了“暖冬行动”的第一次出发。

为什么是她?

迤那镇距威宁县城80多公里,位于贵州最西端,平均海拔达2200多米。雪雾弥漫的路上能见度只有几米,即便再老练的司机也不得不放慢速度,在车轮防滑链撞击地面的“哐啷”声中,记者一行花了相当于平时两倍的时间,跟随解伟,走进了他每日牵挂的乌蒙深处。

临近中午,在迤那镇合心村小学,同学们都在操场上玩挤油渣、跳皮筋的游戏,推来搡去,跑跑闹闹。起初让人觉得这是孩子们爱动的天性,等看到孩子们鼻子下凝成了黑块的鼻涕和破球鞋里没穿袜子的光脚踝,就会明白,他们使劲地挤着、跳着,就为了想暖和一些。

由于线路的问题,学校中午停电无法加热蒸汽柜,孩子们都没吃上午饭,这正是解伟此行的原因。

“我们这里冬天会从11月一直持续到3月。”老师安敏用手捏捏同学们身上单薄的衣裤说。记者也发现,无论男生女生,即便在零下几度里,他们也都只穿一条裤子,一旦停下跑跳,就瑟瑟抖个不停。“贫困县嘛,大部分学生家里都很穷,孩子们穿着破衣烂衫上学,在教室里说话都带抖。”

在跳皮筋的孩子中,解伟找到了一个脸蛋冻得通红、挂着鼻涕的女生,她叫王玉兰,是迤那供电所员工自发资助的孩子之一。

2010年4月,抄表工刘仕权到合兴村进行户表改造,他登记用户名时,村民家中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大声地读出了他本子上的用户姓名。“这个娃子没读过书,居然认识字!”村中妇女的议论声,引起了刘仕权的注意。

询问得知,女孩叫王玉兰,今年10岁,父亲年迈,母亲是智障的聋哑人,共有8个兄弟姐妹,下面还有3个弟弟。她没去过学校,只是弟弟读书时,她在旁偷偷地学过一些字。

刘仕权回到所里一讲,大家都坐不住了,一会儿功夫就捐了700多块,作为孩子的生活费。随后刘仕权又联系村干部安排王玉兰上学,与小她4岁的弟弟同上小学一年级。“考虑到她家很困难,慢慢地就连弟弟一起资助了。”解伟说,每年到开学或六一儿童节,所里员工还会抽空买点文具、衣服去看看孩子们。

解伟说,县里穷孩子很多,甚至自己的亲戚朋友中都有,这引发了记者的好奇心,见过那么多,为什么会偏偏选择资助王玉兰这个素不相识的陌生女孩?解伟说:“这个问题我也问过刘仕权,他说,上不起学却还能自学认字,这孩子的上进心不能浪费了,要帮!”

“大鞋子”的故事

果然,“上进心”没有浪费,班主任老师安敏说王玉兰的综合成绩名列全班第一。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她不怕别人取笑自己的母亲又哑又脏,一下课就牵着妈妈去买菜。

中午,孩子们在学校吃免费的爱心午餐,这顿解决温饱的饭,在贫困县的孩子们眼中却非常特别。用王玉兰弟弟王方文的话说:“比家里吃得还好,家里只有洋芋(土豆)汤,而且学校想吃多少盛多少。”可王方文心中百吃不厌、只有在免费午餐中才有的美食,原来就是云贵各地随处可见的米线。

记者问王玉兰在家里干活么,她说不干,后来才发现,像做饭、洗衣服、喂猪、生火之类活计,她都认为是必须要做的,不算“干活”。

玉兰的家里找不到像样的家具,甚至连床都没有,几根木头把一间土坯房上下隔开,爬梯子上去就睡觉,下面堆的就是全年要吃的洋芋。

供电所员工带弟弟王方文买鞋,怕孩子不好意思,就让他自己挑,结果挑来挑去,孩子选的都是一双码数很大的鞋子,走起来还会露出脚跟。他们问为什么,孩子很羞涩地回答:这样能多穿些日子。

迤那供电所的员工每月拿到的工资也不过1000多块,但副所长胡寅斐说,在资助孩子的问题上,他们从未犹豫过,谁有钱就出。“如果姐弟俩成绩好,一直资助到他们上完大学!”而像为困难户交电费的事儿,他们觉得都不算是“资助”了。

镌刻在名字里的“变”

迤那所员工们的另一个牵挂,是邻村的男孩子赵变变,虽然他只有12岁,却已是家中的“顶梁柱”。

在政府为他家修建的砖房门口,堆着些白萝卜。变变告诉记者,这是前几天他从地里拔出来的,是爷孙俩这周的食物。

一进屋子,煤烟呛得人无法呼吸。变变一放学就赶回来做饭给爷爷吃,但火炉烟道坏了,只能用小桶烧煤取暖,煤烟无法排出。

解伟当场拍板。“周末你打我电话,我们来给你修。”赵变变可能没看过动画片里危难关头就会挺身而出的超人,不然他肯定会觉得供电所的叔叔就是“超人”。他身上那套崭新的运动棉服,就是叔叔们不久前送他的礼物。

面对资助,赵变变很少说谢谢,只是用一双乌黑明亮的眼睛望着你,好像要说什么,又没说出口。

记者问他的梦想是什么,他就看着远方的大山。或许在他心中,虽然对父母没有任何印象,但希望仍在。总有一天,他可以带着爷爷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不知是不是父母命途多舛,只能把对“改变”的深深执念与殷切期望镌刻在孩子的名字里,时刻提醒他不要忘记。

不止物质,他们还需要欢乐

“迤那镇偏远落后,高海拔地区、石漠化地貌使得大部分土地都只能种植洋芋,有些地方甚至寸草不生。”毕节威宁供电局党委书记李顺林说,当地农民们都非常贫困,像王玉兰、赵变变这样的低保家庭至少还有30多户。

供电所员工还集资为合兴村养老院送了一套台球桌,那如今已是院里最时髦的运动器材了,有几位老人因此练成了台球高手。“当时就想,老人们不止需要物质的关爱,还需要欢乐,就送了台球桌。”解伟说。

无论是资助勤奋上进的王玉兰,还是帮助“变变”改善生存条件,还有为养老院的老人们带来欢乐,迤那供电所员工在认真执行服务群众四项举措的同时,也在寻找着温暖困难群体的方式。这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要帮他们找到生活的希望之光,像点燃万家灯火一样,用爱心点燃希望,让他们不会在寒冷的冬夜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让“苦荞粑”也香甜

贵州人经常说:“黔西、大方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这本来是说大方出美女,威宁出苦荞。但到了威宁人口中,这句话就不止那么简单了。

因为地处高海拔甚至是石漠化地带,基础设施差,曾经的威宁一度被戏称为“是个自治县,停水又停电”。威宁供电局局长金辉介绍说,这里的气候一年四季都不利电网安全。“威宁春秋有风灾,夏天有雷灾,冬天是冰灾。但越是如此,越是需要我们坚守。”

近年来,迤那镇电网建设累计投资达2550万元,14个行政村的农村电网全部改造到位,扩建35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46千米、400伏及以下线路200.7千米、新增配变58台。

“近期贵州电网公司还将投资100万元完善大山村、双营村供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投资20万元对10户危房户进行危房改造。”毕节威宁供电局党支部书记李顺林说,“有了各方的帮扶,威宁的苦荞粑也能吃出香甜!”

■记者手记

同个山乡两种春节

在从贵阳前往威宁的火车上,拥挤的人群和大包小裹的行李都在提醒着:春运开始了。

无论是车票难购还是车厢太挤,都无法阻止中国人在除夕夜前回家过年的强烈意愿,这种文化基因中对阖家团聚的执念,带动了每年春节期间十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堪称世界奇观。

因为家和团聚,都给人力量,掀开锅盖时厨房里升腾的热气,照亮慢慢黑夜的爆竹齐鸣,电视机里传出的熟悉的锣鼓喧天,家人间的推杯换盏和欢声笑语……一切都让人感受到爱的温暖和坚强生活的力量。

但王玉兰、赵变变与媒体常说的“留守儿童”不同,“留守儿童”至少还可以在春运开始前就站在坝子上翘首以盼,盼望着上面描述的过年团聚的温暖和力量可以短暂实现,而王玉兰和赵变变的过年,意味着观望他家的喧闹,反衬自家的萧条。

像他们一样的低保特困家庭里,没有外出打工的父母,家庭已然失去了内部自我变革的动力,唯有借助外力,通过爱心的捐助、资助和温暖,小心翼翼地使得生活希望之火不会烟消云散。就像解伟所说的:“等孩子们长大能自食其力就好了,我们只是帮他们度过这最难的几年。”  (关飞)||||

温暖寒冬 照亮心灵

四项举措在迤那,来自乌蒙之巅的南网新春祝福

这个冬天有点暖!南方电网早早作出“四项举措”的部署,心系孤寒,访贫问苦,燃灯送暖,就如冬天里的一把火,迅速燃遍南方五省区村村寨寨、千家万户,既照亮了寒冬,更温暖了人民群众的心灵。

寒冬岁末,本报记者一行3人,从广州出发,前往贵州西大门——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用镜头记录了迤那人与电力人在这个寒冬里的点滴故事。

一场冻雨天气,使威宁迤那镇合心村水塘组气温骤降到零下5℃,3岁的王方双小脸蛋被冻开了花。见到记者,小方双怯生生地倚靠在门旁,一双明亮的眼睛不时闪烁,记者用镜头记下了这一刻。

迤那供电所给困难用户送去保暖物资

合心村小学生们

零下5℃仍然有不少小朋友没有穿上保暖袜子

一堆土豆和摊在冰冷地下的“床铺”是维系王长顺一家生存的主要物资

王玉兰(右二)与聋哑母亲及弟弟们

赵变变和爷爷相依为命

赵变变放学后像往常一样在地里干农活

一到冬季,从威宁县城前往迤那的山路,被大雪覆盖。吕倩 摄

南网挂职威宁的副县长杜庆荣在赵变变家嘘寒问暖

供电所人员在敬老院帮检修和新加室内日常用电线路

走进迤那,震撼的不仅是心灵

“迤那”在当地彝语中意为“绿色的海洋”,但真实的迤那是一个石漠化严重和干旱缺水的山区,这里海拔2140米,只出产洋芋(马铃薯)与荞麦,老百姓基本“靠天吃饭”。

12月24日中午,记者一行在合心村的一田坎边遇上了放学回家的赵变变,从出生起,这个孩子就没见过自己的爸爸妈妈。12年来,他几乎没有走出过威宁县迤那镇合心村,而现年82岁已经瘫痪的爷爷赵家财是他唯一的亲人。12岁的赵变变除了上学外,还照顾爷爷的一天三餐和地里的农活。

跟随变变回家,一推开门,一股呛人的煤烟味扑鼻而来。原来,家里的回风炉坏了,变变就用一个敞口的小火炉烧煤,爷爷卧病躺在床上,变变端了杯热水给爷爷喝,马上挽起袖子给爷爷煮稀饭。他熟练地淘米下锅,把锅盖洗干净盖好,再回到床边,给爷爷掖掖被角。从变变进屋开始,爷爷的眼睛就没离开过他。他们,是彼此在世间不多的倚靠。

随后,记者到了同村的王长顺家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两间不大的屋子里,一间算是客厅,一间算是卧室。客厅里所有的家什就是摆在地上的一口锅、3个碗。卧室里一张破旧的被褥铺在地上,就是一家三口的“床”。“床”边堆了半屋的洋芋就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

60岁的王长顺张罗着让记者坐,但是家里没有凳子,问起他的名字,老人摸索着要拿户口薄和低保本给记者看。26岁智力障碍的王文方是他们家唯一的孩子,他安静地蹲在墙角,披着一件因长年没洗而失色的“风衣”,脚上没穿鞋。

情系迤那,用有限的力量传递无限情深

爱需要释放,情需要传递。在这个寒冬,2014年新春到来之际,“万家灯火”不仅仅是燃灯送暖的物质之光,更有无数南网人自发地尽心尽力共同演绎“心灵说”的交响曲,在寒冬里更加感人至深。

去年来,赵变变身上穿的衣服不仅是供电所帮买,抄表的刘智冉叔叔还经常帮他垫交电费。王玉兰一家也得到了供电所的帮助,为她7岁的弟弟购买了鞋、衣服。让孩子们在冬天感觉到温暖。

不仅如此,供电所还经常到合心村敬老院看望30多位老人,为他们送水果、茶叶、牛奶,还专门送了一张新的台球桌。敬老院的负责人禄全说,“供电所经常上门来检查线路、换灯泡,只要哪里的电路有问题,一个电话,马上就来了,平时也常来看望老人,老人们都说,比自家亲生的都好。”

供电所的尽心尽力服务与奉献,迤那镇的穆春林镇长感触最深,他说:“迤那供电所对老百姓关心、关注,对每个村寨的村民都坚持搞好供电服务,我们拿着他们当自己的干部用,在全镇的大会上,我们号召大家要向迤那供电所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服务精神,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供电所的人是用有限的力量传递了无限的情深。”

本报记者 詹晓东 关飞 通讯员 王春山 王明筠 摄影报道)||||

南网时评:彰显南网新春温度

又是岁末年初,冰封寒浓中却有暖意袭人。

2013年12月11日,南方电网公司发布服务群众四项举措。号角吹响,五省联动,春潮漫卷,惠及城乡。

关爱困难群众、保障安居工程、助力农村小康、服务企业发展四措并举,燃灯送暖、传递爱心,在人民群众心目中,这就是一场凝结着南网大爱真情的“暖冬行动”。

日前,在公司的统一组织下,五省区如火如荼开展的四项举措服务行动统一主题、统一形象、统一品牌,整体协同、有序推进、形成合力,更加凸现出此次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行动的强大张力。

——体现践行群众路线的南网成效。四项举措、十项任务,涉及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保障性住房、农村电压电能质量、大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以电网企业特有的方式,在提供普遍优质电力服务的同时,体现群众路线的南网成效。

——严冬时节感受南网温度。用电义务检查、落实免费电量、赠送节能灯具、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快速接电、为大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一件件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万家灯火、真情暖冬”的南网温度。

——火红春节彰显南网真情。春节,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民俗符号,过一个祥和、亮堂的春节,是中国人共同的心愿。要牢牢把握这个考验电网服务能力、展示电网公众形象的重要时刻,以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与关爱,彰显南网人默默守护光明、确保人民群众亮堂过年的南网真情。

可以说,南方电网公司在五省区践行群众路线、落实四项举措的积极行动,正以“暖冬行动”的公众认知度,传递着“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核心价值。

万家灯火,真情暖冬。冬去春来,爱将传延。(万迎春)

来源:南方电网报

标签:万家灯火,南网情深,暖冬行动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