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样:本报记者深入五省区,1000余份问卷,70多次一对一面访
分析:平均分3.19(满分为5分),介于“及格”与“比较满意”之间,过半被调查者表示,业余时间要么加班,要么上网
结果:员工喜欢“走出去”、“动起来”的活动,单位需要引导员工业余生活,但无需过度作为
策划:殷伍金 统筹:毛春初
采访:本报记者 黄勇华 吴思 通讯员 巴晓华 邱晓丹
1000余份问卷,70多次面访,本报《南方电网员工业余生活调查》结果出炉,员工八小时外满意度得分——
3.19:及格了,但还不够!
●以5分为满分,1000多名被调查者对业余生活的满意度平均给出3.19分,介于“及格”与“比较满意”之间。
●大多数人的业余安排是“静态休闲”,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要么就是加班,要么就是上网。“忙”与“宅”交替进行,反映出大家社交圈子比较窄。
●几乎七成人选择了“不期望单位介入自己的业余生活”。专家表示,这与工作压力大、公司平时扮演的角色偏于严肃有关。
●员工喜欢那些“走出去”、“动起来”的活动,单位需要引导员工业余生活,但无需过度作为。
“2013年,虽然有些目标没有实现,但也不乏意外的收获。”
“2014年,最大的愿望是父母和睦健康,自己心安快乐,身边的小伙伴天天乐呵呵。”
新年元旦,当时针从“爱你一生”指向了“爱你一世”时,南网员工纷纷在网上谈论着过去一年的工作与生活,有抱怨,更有憧憬和期待。这是电网员工的鲜明特色,他们工作和业余生活往往缠绕在一起。
五省区的南网人到底如何度过八小时之外,他们期盼什么,烦恼什么,追寻什么?南方电网报最近发起名为《“我的off时”》的大调查,历时半月,发放回收问卷1000余份,调查主要围绕南网人业余时间生活状态及影响因素展开,从9个维度、12个问题出发,调查对象涵盖公司总部、分子公司本部、基层供电局等各级单位、各年龄段的员工。在问卷调查之余,本报派出多路记者队伍,深入五省区,与70多位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探寻南网人的生活态度。
3.19分,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
八成人对自己的业余生活给出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即得分超过3分,余下的近两成人则表示对现状不满。
以5分为满分,千余名被调查者对业余生活的满意度平均评分为3.19分,介于“及格”与“比较满意”之间。其中81.3%的人给出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即得分超过3分,余下的近20%被调查者不满意自己的业余生活状态。
这与南方电网的企业性质有关,尤其像一些变电站、输电线路远离城镇,对于设备的运维人员而言,他们整天与电力设备打交道,难免会感到生活乏味。
也有营销一线人员,与客户打交道相当辛苦。他们最大的压力就是“不时会有客户带来抱怨,很容易影响到自己的业余生活”。而这种负面情绪容易在同事、家庭中继续传播,从而放大杀伤面。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业余生活的评价高低与工作岗位的苦累并没有正向关系。一些人在被问及他们最感动的时刻时,有人说是“变电站改造工程,大家团结互助,有苦有泪,有说有笑”,还有人说是“第一次出工,师傅耐心的传帮带”。
“如果我们只想到这其中的苦,不挖掘其中的乐,以后还有谁愿意干这一行?”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500千伏宝峰变电站站长张川说,在宝峰变电站,他与工作人员每周至少组织一次户外运动,同时从吃住行等方面想法子,将宝峰变电站建设成了云南电网公司首家“五星级和谐温馨变电站”。
“心存美好,则无可恼之事;心存善良,则无可恨之人。八小时之外的生活,更能体现出人生的幸福指数。去掉许多欲望,让自己心灵充实起来,身体健康起来,人就会活得更充实。”一位被调查者在书面问卷中这样写道。||||
“忙”与“宅”并行其道
在业余休闲活动的选择上,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上网、看书、加班、运动和聚会。
调查显示,员工在业余休闲活动的选择上,按喜好和频率依次为:上网、看书、加班、运动和聚会。其中,近一半被调查的员工表示,加班是业余时间“跑不掉”的内容。而在地域差别上,在粤的员工加班频率最高,云贵地区则户外活动较多。在年龄段上的差异显示:年轻人以“宅”来放松,中年人更注重与家人的美好时光,年长者则期望通过棋牌活动来丰富生活。
尽管大家渴望更丰富的业余生活,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南网人总体上的业余生活以静态休闲为主,“宅”与“忙”是生活的关键词。广东电网珠海供电局市场营销部主任王洁鹏认为,近年来,公司营销客服工作不断转型升级,对营销客服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没有什么上下班的时间概念,就是围着工作转。”当记者问业余时间有什么活动时,王洁鹏说:“能去客户办公室喝杯普洱就不错了,其余时间就想补下觉。”
“每次节假日都在加班,结果身边的亲戚朋友都把我当成透明人,有活动也不叫我。”云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迪庆工作站的一位巡线员说,工作把自己的社会关系渐渐逼退,下班后一般只是在集体宿舍玩手机。
广州零点市场调查有限公司高级研究经理赖培云告诉记者:“现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早被电脑和手机终端切割碎片化。互联网不仅是一个资讯平台、活动平台,还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交易平台和沟通平台,人们的off time不知不觉就被网络深度植入,形成一种现象:如果我不是在床上,那我就是在网上。”
针对“忙”、“宅”、“圈子窄”等问题,公司上下各单位努力开辟了许多活动平台。不过,贵州电网公司机关工会主席李艳表示:“职工对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强,由于种种原因公司暂时难于完全满足这种需求,处于一种相对无奈的矛盾状态。”
工作“太肥”,“压瘪”了休闲
业余生活的质量一方面与工作压力有很大关系,但也与个体明晰的价值选择及持续稳定健康的情趣爱好有关。
从数据调查来看,在影响业余生活质量因素方面,位于前五名的分别是:本职工作情况(39.7%)、物质需求情况(22.6%)、身心健康情况(22%)、家庭因素(21.1%)和人生价值实现(12.3%)。
“员工辅导工作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是工作中遇到的烦恼。”南方电网公司政工部一位职员说。
贵阳供电局设备部变电科专责陆禹初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1980年出生的他至今未婚。“变电站设备的日常管理以及来自各项指标上的排名压力,必须加班解决。”而对于他个人喜欢的羽毛球、辩论赛等业余爱好,则抽不出太多时间。
工作与生活本应相辅相成,但在采访中,不少员工表示,他们的业余生活经常被工作的压力干扰。这正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困境,如果人生只被工作填满的话,人的兴趣就会丢失了。业余时间得不到充实利用,反而会影响到工作本身。
网公司政工部新近披露的《幸福南网测评》调查报告也反映了这一个趋势:南网员工的幸福感指数有所增强,但身心健康一直属于幸福南网建设的薄弱环节。培养员工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提升员工的抗压能力。
不过,也有些“牛人”能把工作内容延伸到了业余生活,且乐在其中。云南电网送变电公司110千伏野猫山风电送出工程项目部的技术负责人王文武,2013年以来已经跟了3个项目部走南闯北,工作之余,技术研究是他最大的爱好。2010年,他成为南方电网公司首批技术专家中的一员。当记者问他业余生活的状态如何时,他说:“干技术的,不怕苦和累,也不怕业余生活枯燥,就希望有施展的平台,得到认可。我们的技术可以跟任何团队比拼,只要有机会。”
“我们有时候抱怨没有良好的业余生活安排,这一方面确实与时间被挤压有关,但也与个体明晰的价值选择及持续稳定健康的情趣爱好有关。”一位被调查者认为,“说得更直白点,我们一部分人找不到自己一贯的爱好,除了被动接受安排外,只能无所事事打发时间。”
业余时间,我想自己做主
不期望单位过多介入,不等于排斥单位的作用,而是希望单位的角色从组织者向支持者转变。
虽然大家对业余生活的期望值很高,但是在看待“你期望单位介入员工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吗?”这个问题时,高达65.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期望”,表示“期望”公司来安排业余生活的员工仅仅不到15%。
李艳认为,现在很多单位的员工越来越年轻化,八小时之外的生活,想要吸引年轻人过来,并非易事。“在贵州电网公司成立的八大协会中,中年人往往成为了活动的主力。”
零点调查的赖培云分析认为,像南方电网这种技术性企业,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公司规章制度相对严格,员工工作压力比较大,所以他们更愿意自己安排offtime,在这个时间与家人共享、与朋友沟通,或者安排一些自己爱干的事情,而不希望再被单位“打扰”。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不少员工并不是排斥单位来组织活动,而是“对那些大而全、兴师动众的活动形式兴趣不浓”。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害怕被迫参加一些单位组织的、与自己兴趣格格不入的活动,他们直言,最怕这种“被活动”、“被娱乐”。他们特别期望公司“能支持一些自发组织的、小型的活动,如外出郊游、家庭派对、篝火晚会等”。
应引导员工“走出去、动起来”
一些调查者对于本单位在关怀员工业余生活上,略有微词。这与单位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有关,也与单位领导是否具有“不务正业”的人文关怀有关。
以5分为满分,调查者对于本单位在业余时间对员工的关怀满意度平均评分为2.97,接近“及格”。一些员工对发展相对滞后的现有文化活动设施和场馆略有微词,73.4%的员工认为单位的休闲场所“有,但比较少”,12.6的员工表示单位“没有休闲场所”。
调查数据显示,45.2%的被调查者期望“户外休闲”,远远高出其他的如“运动”、“亲子活动”、“联谊”、“看电影”等业余安排,这反映了广大员工还是期望“走出去、动起来”。
人民日报主任记者邓圩认为,员工一方面“不期望公司介入自己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又期待“走出去、动起来”,这反映了单位的作为与员工的期待还是有点偏差。要突破这种状况,需要对员工工作强度进行科学测算,保障员工合理的业余生活时间,同时积极引导员工的业余生活。
作为管理人员,广东电网珠海供电局局长宋新明则这样概括:“员工为什么要待在这里?与其说企业能够为员工提供物质的基本保障和各种保护,不如说我们能让他在这里找到一群人,一起创造,一起分享。说白了,就像一家子一起过日子。”
这样的思考,与有关管理专家的建议不谋而合:企业管理要授人以渔,即教会员工做事的方法和思路,为员工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授人以娱,把快乐带到工作和生活中,让员工获得快乐。
以前国企差不多是个小社会,员工工作、生活都在那个固定的圈子里;现在这种局面改变了,职工除了工作在公司,生活则面对着更大的社会领域,大概也不想公司还管着吧。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德育研究室主任 古南永
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虽然当今越来越讲究个性化,但当公民社会发育还不成熟的当下,单位仍是不可否认的联结人与人之间最强有力的纽带,而人越是社会化,越渴望找到组织的归宿感,单位组织活动恰好迎合了这一强烈需求。所以,不能责怪“食客”嘴刁,关键在“厨师”的手艺是否高超。
——新华社广东分社总编助理 陈冀
员工“不期望单位介入自己的业余生活”的想法,某种程度上,是员工期待有自己的业余生活,不要被工作挤占过多业余时间的一种诉求。
——人民日报主任记者 邓圩
标签:南方电网,员工,业余生活,满意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