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我们工作室的成果获得了一等奖,我第一时间打电话回去,整个团队欢呼雀跃,感谢工会和科技部支持基层成立劳模工作室,提供了这么好的交流平台。”近日,南方电网公司工会牵头举办首届工作室(QC攻关小组)成果经验交流会,获得工作室优秀成果奖的项目负责人彭小武在台上发表感言时激动地表示。
这次工作室成果交流会,是南方电网公司工会对今年推进职工技术创新,特别是创建劳模(技术能手)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工作的一次全面回顾。近一年来,该公司下属的132个工作室,开展攻关项目145个,投入项目资金740万元,初步统计经济效益超过了1亿元。工作室已成为劳模和技术能手发挥引领作用、传递创新能量、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平台,成为了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争创一流的重要载体,得到了一线职工的普遍认可和赞同。
立足生产实际,“小创新”迸发大能量
2007年起,南方电网公司自我加压,启动了创建国际先进电网企业工作(以下简称“创先”)。如何更好地把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公司创先发展上来,成为了南方电网公司不断思寻的一个重要命题。去年年初,在全国总工会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工作以及南方电网公司创先步入深水区的背景下,公司第一批工作室应运而生。“希望通过发挥劳模、先进的带头作用,为广大员工搭建好创新的平台。”公司董事长赵建国如此阐述工作室成立的初衷。
与传统“高大上”的科研项目不同,南方电网公司从一开始就将工作室定位为生产实际问题的攻关阵地,工作室的研究项目一般为有助于解决生产难题,提高工作效率的 “小创新”和“小发明”。
周金孝是南方电网公司深圳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的一名50岁职工。平时喜欢钻研的他留意到变压器室风机常年运转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也曾尝试去对风机进行改进,但因项目实施牵涉的问题太多,一直进展缓慢。他没想到,工作室的成立让他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成为了现实。
去年年初,在南方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下,深圳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成立了忠亮技术能手工作室。工作室由该局技术能手杨忠亮负责,成员包括部门领导、技术技能专家、班站长和一线员工,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工作室成立后,变压器室风机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被纳入了工作室的攻关项目,周金孝成为了这一项目的牵头人。“工作室中有技术能手,还有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的人员,所以在项目的技术升级方面,特别是远程监控系统,得到了继保、调度等多个专业的有力支持。”周金孝说。
在工作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变压器室风机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成功面世。该系统可根据变压器室内温度、变压器油温以及负荷情况自动控制风机运转,并具有远程监控、电阀门电源备投等功能。在一个220kV变电站试点应用表明,不仅能提高变压器运行的安全稳定性,且耗电量同比下降43%,每年可节约电费37.34万元。“深圳有600多台变压器,一年至少可以节约电费2000多万元,如果推广到全网,效益将更为客观。”周金孝说,而这一成果从研发到投入应用,仅花费37.5万元。
据统计,近一年来,南方电网公司下属工作室共完成攻关项目145个,涵括新技术应用、工器具改良,基础设备优化,信息化软件等多个方面,几乎所有的攻关项目都与现场生产一线紧密相关,专业面广,实用性强,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例如,广西柳州供电局研制的“直流试送仪”,在配电线路故障查找方面填补了业内空白;广州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利用动力伞和飞行器等新技术探索巡检输电线路新方法,降低了人工强度,扩大了巡视范围……这些有点“草根”意味的工作室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作出了不输于传统重大科研项目的巨大贡献。
搭建成长平台,让每一名职工都有出彩的机会
去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曾明确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
而除了攻关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工作室的创建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通过生产难题的团队攻关,通过劳模、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为一线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提供一个具有吸引力、创造力和生产力的学习成长平台,从而唤醒一线职工的创新意识,真正培养属于基层一线的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
“基层一线很多都是重复性的工作,时间长了容易有惰性。其实很多生产方面的技术、工艺都值得我们去改进的。只是以前大家都不去想,或者想了而没有去做。现在,工作室给了想做事情的人一个空间和平台,是一个很有力的推动作用,点燃了大家的创新热情。”李辉说。
李辉是云南电网昆明供电局试验二所保护二班的班长,入职逾二十年的他勤思考、爱钻研、肯吃苦,是大家公认的劳模,也是昆明供电局李辉劳模工作室的负责人。
李辉工作室的成员本着“志趣相投、来去自由”的原则,因某个课题相聚一起,进行团队学习攻关,项目结束后又自由组合,攻克下一个技术难题。他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晚上或周末就将生产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带回工作室集体研究。工作室成立至今,已成功解决多个生产技术难题,被中国能源化学工会授予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由于李辉工作业绩突出,昆明供电局曾有意提拔李辉到管理岗位工作,但李辉谢绝了,他选择了继续留在一线。“我觉得这个工作有意思,它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李辉的话朴实而坚定。
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青年员工成长得非常快。王国海,李辉工作室团队里的70后成员,当初因崇拜劳模李辉的劳模精神,主动报名加入李辉工作室,后来主导和参与了工作室的两个重要项目,并借助工作室的成果,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如今成为了昆明供电局试验二所的生产计划室主任。广西柳州供电局黎玉庭工作室的汪环宇,一名入职不满3年的80后职工,依托工作室平台开展项目攻关,仅去年就获得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
“全网31万员工都应该有成长的平台,实现中国梦,每个人都要有施展的空间和出彩的机会。”南方电网公司工会负责人说。
据了解,近一年来,南方电网公司的工作室成员中,已有65人获得职称晋升,70人获地市级及以上荣誉称号。可以说,工作室已经成为了南方电网公司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成为了一线职工建功立业的有效平台。
发挥工会作用,工作室管理日臻完善
在劳模(技术能手)工作室的推进过程中,南方电网公司摸索出了一个“党政领导,工会推进,各部门协同配合”的运作机制,而工会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去年5月,该公司工会便组织劳模代表和工会干部前往宝钢集团实地交流,对标先进,学习取经。在消化吸纳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创建了第一批60个工作室和35个攻关小组(不包含其他各级工会认定的37个工作室),并明确了工作室要以解决生产问题和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要目的,为职工技术创新建立了主阵地。这也正是南方电网公司工会“服务公司创先,服务员工成长”定位的直接体现。
阵地有了,如何推进?南方电网公司工会独辟蹊径,将工作室建设与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专题培训等活动有机融合,丰富了工作室的功能和内涵,并先后举办了两期工作室培训班,邀请中国发明家协会专家和上海十大工人发明家丁海绍进行专题授课。通过培训和实践,工会干部明确了角色定位,树立起强烈的服务意识;广大职工知道了如何开展工作,树立起热爱技术、热爱钻研的创新意识,创新氛围愈发浓厚。
南方电网公司工会还出台了规范劳动模范工作室管理的指导意见,一是明确了工作室“6有”原则(即有带头人、有成员、有场所、有经费、有计划、有制度),解决“有专家缺服务”的问题。二是明确资金保障,公司科研经费的3%作为职工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工会经费中给予补充,解决职工“有想法无资源”的问题。三是搭建网络平台,实现成果展示和交流咨询的功能,使攻关成果在第一时间被广泛关注,解决职工“有成果缺推广”的问题。四是设立“十大创新工作室”、“南网工人发明家”等荣誉称号,激励和保护职工创新积极性,打通职工岗位创新的上升渠道,解决职工“有热情无渠道”的问题。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职工技术创新的壁垒,畅通了职工创新渠道。基层单位对《指导意见》也很是重视,昆明供电局等单位更是直接由党委牵头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使之更好落地。“指导意见出台后,工作室的项目得到了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在项目的立项审批、资金渠道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昆明供电局工会办公室主任杨春雨高度评价了指导意见的效果。
在去年10月举办的南方电网公司第二届技术论坛上,主办方专门设置了职工技术创新分论坛,这被视为职工创新成果与重大科研项目第一次走上了平等的舞台。“工会通过工作室的平台,找到了工会与公司主营业务间的最佳结合点。”南方电网公司科技部的一位处室负责人对工会的努力给予了极高评价。
下一步,南方电网公司工会还计划与关联部门合作,将职工创新成果纳入高级职称申报的重要参考条件,同时还将建立完善工作室成果运用的评价、推广和保障机制,从多个层面形成合力,推动职工技术创新迈上新的台阶。
标签:南方电网,劳模工作室,一线职工,建功立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