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天路造福青藏高原
电力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在西藏推进跨越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电网长期存在的矛盾,并加强全区主网架结构,进一步提高城市电网供电能力,加快农网建设改造。解决西藏的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一直是国家电网公司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从根本上解决西藏尤其是藏中地区缺电问题,必须加快青藏联网工程建设,通过大电网解决“丰余枯缺”等矛盾。
——2011年5月5日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与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会谈时的讲话
2011年12月9日,强劲的电流经由青藏联网工程,直达拉萨。这一天,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寒地区建设规模最大、施工难度最大的输变电工程——青藏联网工程投入试运行。至此,西藏电网和西北电网实现联网,我国内地电网已全面互联。
2011年4月27日,西藏电力建设公司施工人员在海拔近5300米的唐古拉山口组立铁塔。唐古拉山口位于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交界处,是青藏联网工程海拔最高的地方。
雪域高原从此用电无忧
一直以来,西藏的电源结构以水电为主,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用电过度依赖水流的丰枯。丰水季节,“弃水”现象严重,宝贵的水能资源白白流失;而一到枯水季节,限电又难以避免。历史上,西藏中部电网由于孤网运行缺乏外部支援,曾多次发生因羊湖水电站故障停机而大面积停电的事故。
西藏是世界生态之源,生态脆弱,其能源资源结构中,缺油少煤,从西藏能源资源结构、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要彻底解决西藏缺电的问题,又不破坏雪域高原的生态环境,只能依靠电网建设,发挥电网的跨区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实现西藏电网与西北电网的互联。
经过5年的科学论证,2010年7月29日,青藏联网工程开工建设,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23项重点工程之一。3万多名建设者并肩奋战16个月,攻克了高原生理健康保障困难、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高寒地区冻土基础施工困难、高海拔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及设备研制复杂四大难题,提前一年建成了高原输电精品工程。
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海拔5300米,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的线路超过900千米,最低气温达零下45摄氏度以下,含氧量不到内地的40%……青藏联网工程沿线大都处于低气压、缺氧、高寒、大风、强辐射和鼠疫疫源等区域,这个世界上质量管控难度最大的输电工程,挑战了沿线海拔最高、施工冻土区最长两个“世界之最”,解决了电网“大直流、小系统、弱受端”安全运行特性系统技术难题。||||
工程建设成就改写历史
在工程建设组织方面,国家电网公司与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格尔木设立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在拉萨派驻工作组,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的现场指挥和组织协调,建立了施工组织、工程技术、物资供应、安全质量、信息通信、新闻宣传、医疗卫生、生活后勤和维护稳定等九大保障体系。
在健康保障方面,工程启用了三级医疗体系:建设一级医疗站31个、二级医疗站10个、三级医疗站2个。一级医疗站储备必备药品、供氧设施、救护车等;二级医疗站有制氧站、高压氧舱等设施,相当于县级医疗机构;三级医疗站以两家三甲医院为依托。
在冻土基础施工方面,建设单位对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科学合理的铁塔基础埋深值和装配式、锥柱式、掏挖式等5种基础形式,对冻融循环周期有了新的认识,节约了施工时间。
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单设了3.7亿元环保和水保专项资金,用于施工人员环保教育、植被保护、固体废物处理、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建设中采用了热棒,将地下热量传输到大气中,减少对冻土层的热扰动……
在高海拔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及设备研制方面,建设者根据高海拔地区气压低、空气干燥、紫外线强、日夜温差大的特点开展攻坚。与平原地区电气设备相比,设备放电电压低、放电间隙小、散热能力差、复合外绝缘易老化,电气设备设计要求与平原完全不同,高海拔过电压与绝缘配合是关键的一环。
青藏联网工程投产后,三年内可为西藏输送不少于40亿千瓦时电量,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的缺电问题,更加有力地支撑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为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和国家新能源基地建设提供了电力保障。
特高压工程顺利推进
特高压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表明了国家在能源战略上对发展特高压的高度重视。对于国家电网公司来说,发展特高压的工作重点,将由研究论证与示范建设阶段转向全面加快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尽快建成交直流协调发展、结构合理的特高压骨干网架,保障能源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保证电网安全、经济、高效运行,实现建设好、运行好、管理好的目标,在国家能源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
——公司2011年年中工作会议报告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特高压工程建设腾飞的一年。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投运,±800千伏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正酣,皖电东送1000千伏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开工,三个处于不同节点的工程,彰显了特高压建设的美好前景。||||
纳入国家战略的特高压
2011年,我国发布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将特高压纳入其中,将其看做是解决我国能源供应问题的重要解决手段。这意味着特高压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电网公司作为负责任的央企,必须承担起、承担好这一历史使命。
公司总经理刘振亚表示,国家电网公司将全力以赴把特高压电网建设好、运营好、发展好,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11年12月16日,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投运。扩建工程大幅提升了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输送能力,进一步验证了特高压输电的安全性、可行性、优越性。特别是该工程应用的特高压串联补偿装置、大容量开关等新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特高压工程中,提升了我国电工装备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作为公司“十二五”特高压建设的起步工程,扩建工程的成功投运,为“十二五”电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其他特高压工程的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就在扩建工程投运前两个月,另一条能源输送大动脉——皖电东送特高压工程获得核准,动工建设。该工程是我国首个特高压交流同塔双回路输电工程,也是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规模化应用的标志性工程。它对促进“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建设、提高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皖电东送特高压工程的建设,公司极为重视。公司副总经理郑宝森表示,建设好这一工程,是当前国家电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锦苏工程是公司在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领域再上新台阶的工程。从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到锦苏工程,公司在特高压直流领域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这种进步,又将为未来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2011年公司开展的三项特高压工程,既有交流,又有直流;既有新建工程,又有扩建工程;既有原有技术的熟练应用,又有新技术的研制。这种考虑周全的做法,审慎而稳妥,是对国家战略的忠实执行,体现的是科学发展的精神。
地方政府期盼的特高压
很多管理、技术、施工人员为了特高压建设殚精竭虑的时候,地方政府也颇为心急。在能源资源短缺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制约的当下,依靠特高压来解决能源资源配置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手段之一。
因此,在2011年年初,新疆提出力争准东—重庆和哈密—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早日开工,陕西提出开展1000千伏陕北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江西提出推进南昌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湖南希望建设荆门—长沙特高压交流和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2011年建设的3条特高压线路,将在优化配置能源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扩建工程连接山西、河南和湖北,实现华北、华中区域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数据显示,三地通过特高压线路,累计输电近268亿千瓦时,其中,北电南送160多亿千瓦时,相当于外运晋煤800多万吨,减少大秦铁路400多列火车的运力。
锦苏工程连接华东、华中两大区域电网,可满足雅砻江流域梯级水电站电力外送的需要。
皖电东送工程则连接安徽、浙江和上海,将淮南能源基地的能源外送至浙江和上海。
刘振亚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投运仪式上说:“工程的成功投运,对于建设坚强的特高压骨干网架,促进大水电、大煤电、大核电和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实现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促进我国现代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当越来越多的特高压工程出现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时,这句话的意义将充分体现。
标签:电网建设,高歌,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