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给牧区带来了太多的好处!牧区要发展,没有电肯定行不通。”自称对电力了解不多的廷·巴特尔却对电力的作用有着很深的体会。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深处,记者坐在廷·巴特尔家新建不久的宽敞明亮的大瓦房里,与他聊起了家常。
虽然只是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但廷·巴特尔在内蒙古的名声很大,在锡林郭勒盟更是一位标志性人物。在锡林浩特市大街上,随处可见印有廷·巴特尔巨大头像的城市形象宣传牌。他扎根草原30多年,作出了突出的成绩,而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的特殊生活经历,更让廷·巴特尔的人生多了一份传奇色彩。
廷·巴特尔告诉记者,他1974年就作为下乡插队知青,来到萨如拉图亚嘎查当了牧民,算起来已经整整36年了。“刚来到这里时,整个盟只在锡林浩特市有一座小电厂,旗里当时只有柴油发电机,而且只在天黑后亮一会灯,牧民家里根本就没有电,一到晚上什么都看不到,和自己想象的情况大不一样!”回忆起刚到当地插队的情景,廷·巴特尔感慨颇多。
廷·巴特尔的这种感慨与体会缘于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与落差。与在当地土生土长的牧民不同,他出生在呼和浩特市,父亲廷懋是新中国第一批授衔少将,曾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内蒙古军区担任重要职务。廷·巴特尔来牧区插队之前,家里已经用上了家用电器。“这里和家里的条件差别太大了!当时我先到了旗上,街上的几根电线杆基本上成了拴马桩。晚上去厕所要拿手电,蜡烛也没有,脑袋经常撞到蒙古包的门。村里的条件更差,80多户人家连被褥都没有,蒙古袍脱下来就是被子,马靴就是枕头。因为用明火,整个蒙古包熏得乌黑。”这种切身感受也成为后来廷·巴特尔带领当地牧民勤劳致富、修路通电的巨大动力。
廷·巴特尔回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村里的工作突出,旗里奖励了一台风力发电机,后来部分牧民陆续购买了风力发电机,才算正式用上了电,但很不稳定。1986年,朋友送给廷·巴特尔一台彩色电视机,当时在整个旗里也没有几台电视机,虽然只能收到旗台,但全村的人都来看。1997年,镇里通了电,廷·巴特尔自掏腰包,拿出4万元为村里通了电。2002年,大电网终于覆盖到村里,牧民家的电器也越来越多,而“户户通电”工程的实施,让每一户牧民都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服务。
在廷·巴特尔的带领下,萨如拉图亚嘎查牧民通过采取“围栏轮牧”和“减羊增牛”等措施,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改善了牧民生活。如今的萨如拉图亚水草丰美,成为当地生态条件最好的嘎查,人均纯收入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50元达到2008年的8736元。廷·巴特尔坦言,电力在当地牧民发家致富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些年来,村里的牧民整体上实现了富裕,但是还有部分牧民居住在沙漠边缘。为了彻底改善这部分牧民的生活条件,廷·巴特尔四下奔走,从上级政府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建成了一个牧民集中居住试点,实现远放近养,就是远处的草场用来放牧,近处的草场则主要用来养殖乳牛。试点交通相对方便,通了电,打了深水井,更重要的是建立了集中收购牛奶的奶站。以前牧民们在草原上分散居住,交通不便,牛奶根本就卖不出去。奶站建成之后,靠牛奶一项,牧民的收入就比原来增加了一半。
廷·巴特尔的眼光远不止于此。他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他就开始思考牧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他向记者描述了他的远景规划:在集中居住试点的基础上,以公路建设为主线,路边拉电通水,沿线分布居住点,实施远放近养,建设有牧区特色的新农村。廷·巴特尔还特别谈到了对牧区供电模式的看法。他认为牧区牧民居住过于分散,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户户通电”投入很大,而且维护成本也很高,建议供电企业结合当地实际,逐步探索有牧区特色的供电模式。
廷·巴特尔,蒙古族,中共党员,1955年出生,现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1974年,廷·巴特尔下乡到了偏远的牧区,主动放弃多次返城机会,全心全意扎根草原30多年。他为改变牧区的落后面貌,带领当地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建设草原并保护生态环境,脚踏实地为牧民办好事、办实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廷·巴特尔连续两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1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2002年被推选为中宣部典型在全国广泛宣传;2003年1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10月荣获由中宣部、人事部、农业部联合授予的“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称号;2007年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
标签:牧区,电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