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位于伊洛河畔、嵩邙之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先后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素有“洛阳九朝古都半在偃”之美誉,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偃师市供电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在这古老文明的大地上,用辛勤的汗水和满腔的热情,谱写出一首激昂而豪迈的惠农新曲。
“蔬菜之乡”启动“新引擎”
近年来,大口乡韩村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建起了800多个蔬菜大棚和日光温室,幅射带动周围村子形成了万亩蔬菜生产基地。目前,韩村村委主任韩会民说:“韩村的巨大变化是靠充足的电力才形成今天的规模,是电让菜农走上了发展绿色农业的致富之路。”
2001年,偃师市供电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电力事业,积极实施农网建设工程,该公司投资20余万元,为该村新安装200千伏安变压器1台,总容量300千伏安;架设、改造线路3千多米。消除了线路中的 “卡脖子”现象。种植户也逐渐从100多户发展到240多户,大棚蔬菜种植初具规模。村民们用电量也随之猛增。
去年,该公司投资50万元为该村实施了"农田机井通电"工程,不仅整改了线路,安装了变压器,还为蔬菜大棚种植区架设了专线。用电安全可靠,菜农们经营蔬菜大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蔬菜种植实现规模化发展,现在大棚内什么蔬菜都有。
有了充足的电力,大棚蔬菜种植迅速形成规模。大棚蔬菜进入了“电气化时代”。村委主任韩会民说:“目前,全村600多户有500多户都种上了大棚蔬菜。大棚蔬菜种植效益很好,现在,一个大棚净收入达10000余元,菜农年均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连在外打工的人也回来种菜了,木工、瓦工都转行了,菜农韩占一,1993年借钱结婚,没新房没家具,自从1995年开始种了2个大棚后,购置了家具,买了三轮摩托车,2000年时,新盖了180平方米的房子,过上了红火的小日子。”
电网改造成新农村发展“加速器”
李村镇偏桥村曾是闻名偃师山区的贫困村,自然条件差,耕地面积少。前些年,村里的年轻人拼命往外跑,姑娘往外嫁,外村的姑娘不愿嫁进来,偏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偏桥村电网改造后,农排线路架到田间地头。村支书马正安说:“原来全村只有一台100千伏变压器,只能解决部分水浇地,一亩只收300斤。几年里供电公司先后为村子打了6眼井,安装了四台不同容量的变压器,使旱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亩产已达1000余斤,方便了生产生活。现在遇到天旱,只要一合闸,哗哗清泉水就流到田地里,就不用担心电的质量问题了。如今,‘光棍村’变成了富裕村,外村姑娘听说该村发生了大变化,村里的年轻小伙子既勤奋又吃苦耐劳,都纷纷说通自家父母嫁给该村的小伙子们,先后有二十多个外乡的姑娘嫁到村里。”
电网改造助力村民走上致富路
岳滩镇赵庄寨村的三轮摩托车制造和配件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原来只是作小规模经营,直到改革开放后,三轮摩托车制造和配件加工才有所扩展。
近几年,在电力的推动下,该村传统农业的格局被打破,三轮摩托车制造和配件加工逐渐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如今,村里已有140多户村民纷纷办起了大规模的摩托车配件加工厂。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了闻名的摩托车配件加工村。
走进村民赵书立的摩托车配件加工车间,他告诉我们:“我本来住在城里,听说村里进行了电气化改造,就立即回家办起了摩托车配件加工厂,如今生意很红火,我加工的摩托车配件质量好,销售快。这要感谢供电公司啊!”
来到村民张世明的摩托车配件加工车间里,2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着。一位50多岁的村民正忙着往车上装摩托车配件。一位看上去20多岁的小伙子告诉笔者,自己负责把加工好的摩托车配件成品包装好送到本村摩托车制造厂,每个月能赚1000多元。厂里的工人都是本村人,他们在家门口上班,能按月拿到工资,就心满意足了。据村长张山明介绍:现在村里电压稳、电量足,上规模的三轮摩托车厂就达90多家,摩托车配件加工60多家。电气化建设让农民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乐在了心中。
标签:河畔惠农曲,偃师市供电,服务地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