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旗志记载,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秦汉时为匈奴游牧地。唐为振武军兼单于大都护府,辖境清初置达尔罕贝勒旗(又名喀尔喀右翼旗)、茂明安旗,1950年8月两旗合并,素有“草原码头”、“陆路口岸”之称。百灵庙还是“内蒙古人民抗日武装暴动”的发源地和“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的故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内蒙古达茂电力公司员工常年奔波在林立的商铺间,活跃在田间地头,服务于工矿企业,将优质服务带给每一位客户。2008年,该公司荣获包头市“五一劳动奖状”,2009年,该公司总经理周晓东荣获包头市“五一劳动奖章”。
真正看得见的实惠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满希拉穆仁大草原,2010年3月17日,尽管北国的初春,风中依然透着寒意,但草原深处还是迎来了第一批外国游客———来自日本的54名青年学生。有赏雪景的、有拍照的、有骑马的、有观看烤全羊的。
在红格尔敖包,老板布和包前包后,屋里屋外忙个不停。“今天不是迎接外国友人嘛,我这生意好得很!多亏咱电力公司,不仅结合农网完善工程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给景区更换了导线,还新增了配电变压器,又给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漏电保护器。我们可尝到甜头了,这电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希拉穆仁镇将打造国家5A级景区,其中红格尔敖包很有名气,只要来了客人,都要吃上一顿蒙餐。过去,要想吃上一顿地道的蒙餐,就得早早预订,因为景区饭店采取限时、限量的经营方式。不少人劝布和扩大经营规模,可他清楚,自己是小本经营,一旦停电,加工奶食的设备就成了摆设,必须靠人工操作,就算全家上阵,也不能满足供应。农网完善后,又迎来了新农村电气化村镇建设,电力稳定充足了,布和扩大了经营规模,客人终于可以随到随吃了。
正如希拉穆仁镇镇长那日苏所说:“电力公司给我们带来的是真正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惠。以前景区电压不稳,跳闸的事时有发生,现在我们再也不担心停电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牧区发展的新动力,没有电,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发展新水平。”
“电压稳了,牧民们过上了真正的电气化生活,洗衣做饭都用电。现在我们村里整洁卫生,草原旅游休闲业务很红火;上网联系奶食品销售也很红火。电足了,我们还打算利用村里的奶牛资源,进一步发展乳制品深加工。电气化的新农村新牧区,才是真正的新农村新牧区!”村民旭仁花一边给奶牛添加饲料一边高兴地说,“现在,我女儿开饭店,儿子春冬两季外出打工,夏秋季节就回家乡搞旅游,靠家里的两匹马每年都能赚上2万元。公家给盖房、牛圈、羊圈,种青杆,搞青贮,青贮喂奶牛特别好,下奶也好,微量元素也高。我们的生活不比城里人差。”
该镇党委书记阿拉腾巴根那接过话茬:“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建设一户住房需要将近6万块钱,不包括饲料基地的开发跟打井配套上电,要是全部配套起来,一家牧户,入住产业园区需要将近9到10万块钱。这里头,农民只拿1.5万元剩下都是国家补贴。我们正在由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转变。”2009年,受益于新农村新牧区电气化建设的希拉穆仁镇哈拉乌素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牧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快速迈进。
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达茂旗希拉穆仁镇哈拉乌素村快速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像哈拉乌素村这样的新村在达茂旗不断出现。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达茂电力公司克服资金紧缺的困难,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2008年,完成了达茂旗3个镇23个行政村的中低压用电设施和用电环境建设改造任务,着力解决了农村电网发展缓慢、供电能力不足和安全基础薄弱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农网供电能力,带动了农业生产、农副产品的加工,居民生活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用上了舒心电、放心电、安全电。
2010年5月13日,该公司2008年拉动内需工程红旗110千伏变电站正式投运。该变电站是达茂旗北部地区首座110千伏变电站,它的投运,为达茂旗白彦花坑口煤田开放和周边矿业发展以及满都拉口岸供电增加了新的电源点,为牧民生产生活用电和达茂旗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热心服务抗旱助春播
河流干涸,作物焦渴,一场无声无息的天灾已肆虐了150余天!旱魔所到之处,麦苗枯黄、土地龟裂、人畜干渴。在达茂旗,8个乡镇8万人、2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50万亩农作物受旱。
旱情面前,达茂电力公司借“蒙电杯”规范化服务东风,担负起抗旱保供电的重任,投资140万元配合旗委政府建设清水湾水库,广大干部员工迅速反应,主动出击,哪里有旱情,哪里就有供电员工的身影,各乡镇供电所“电力抗旱抢修服务队”活跃在抗旱一线,6月15日,骄阳似火,气温达30摄氏度。在干涸的乌克镇乌克新村,放眼望去,一大片田地里麦苗叶子打卷,油菜枯黄。一支身着蓝色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电力员工小分队,抬着小型发电机、背着线圈、扛着抽水泵来到村里。
到了地里,队员们来不及休息,立即开始接线、放线、放水泵……太阳炙烤着队员们的脸,火辣辣地疼,不一会他们就汗流浃背。但听着发电机转动的声音,看着水管里流出的清泉,闻着地里散发出的水气,队员们黑黝黝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块地原本是水田,现在干得没了水、裂了缝,再不浇水,满地的油菜就要绝收。现在可好,收成有望了。”村民李二有指着己经开裂的田土,握着服务队队长常晓亮的手,久久没有松开。常晓亮告诉笔者,为了方便群众,服务队在各个村子派驻了小分队,携带流动发电机,只要村民有事,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党政工团创先争优促安全
2010年,该公司党总支部把大力加强“三个建设”(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队伍建设)作为党组织工作的主线,坚持落实安全抓党建、融入中心抓党建、贴近实际抓党建,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扎扎实实抓落实,促进了队伍素质提升,实现了企业和谐稳定发展。该公司紧紧围绕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等公司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争先锋、比贡献、创佳绩’活动,在百日安全活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6月23日,达茂电力公司通过短信平台为全体员工发了一条安全短信:近期高温,公司各生产单位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司助人员请保证充足睡眠确保行车安全,各变电站加强特巡,确保设备安全运行。这是该公司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达茂电力公司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合力谱写了一曲和谐的安全曲。
文化建设引领安全
走进达茂电力公司,可以看到墙上挂着“时时想安规,事事保安全;安全行车几万里,事故就在一二米”等温馨的安全提示语。这是该公司常年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该公司党总支部积极探索,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截至7月28日,该公司顺利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781天,该公司党总支部提出淡化安全天数,突出安全文化建设,组织进行了安全演讲、安全警示教育、安全生产会、网上安全寄语、“安全生产从我做起”承诺签字等文化活动,营造了“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浓厚氛围。
思想上的微小疏忽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该公司党总支部对员工思想状况做到每月分析、每季上报、及时反馈。实行"亲情家访"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做到思想工作超前、服务工作到位、解决问题及时,不断增强员工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确保队伍稳定和做好安全工作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达茂电力公司在各班组均设有党员安全生产监督岗,充分发挥一线党员在“培训安全知识、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化解不安全因素、跟班作业安全监督”等方面的作用,把各类不安全因素和隐患消除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夯实了安全生产工作基础。
“人是安全生产中最关键的因素,不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员的积极作用,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让安全成为自觉行动,才能实现长治久安。”达茂电力公司党总支部书记石文杰告诉笔者。
提高安全技能 加强安全管控
2006年6月,达茂电力公司多媒体培训中心正式启用,以培训中心为依托,开展全方位的安全培训,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提升了安全技能。
在百日安全活动中,达茂电力公司针对停电施工检修带来的运行方式的变化,通过安全风险预警短信形式提醒施工人员将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保证安全生产。
每项工程施工前,达茂电力公司都制定周密的现场施工方案,并多次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讨论,加强安全风险分析,加强安全管控。做到工作内容清楚、危险点及预防措施清楚、工作职责清楚,领导到岗到位、现场监护到位、安全措施到位、安全监督到位,进行全过程安全管控,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安全技能的提升,全过程的安全控制,真正实现了“我能安全”,确保了百日安全活动的扎实开展。
安康和谐工程助推安全
2009年10月,达茂电力公司工会将乒乓球案、羽毛球拍、象棋等体育活动器材送到基层供电所,这是该公司推进员工安康和谐工程的其中一项内容。
该公司本着“以人为本、惠及员工,重点突出、量力而行”的原则,围绕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为员工办各类讲座,绿化电力小区,确保将实事办好,让全体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2007年户户通电工程,施工难度大,该公司工会积极组织开展为一线员工夏送清凉活动。工会主席张翔宇多次到现场看望慰问一线施工人员,并为他们送去了水果和矿泉水等慰问品,要求合理安排工期,注意防暑降温,确保安全施工。
安康和谐工程的稳步推进,让员工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从签发好每一张工作票,到准确下达每一次调度命令,再到完成好每一次的操作,一点一滴,每时每刻,都自觉用实际行动做好安全工作。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敬业爱岗,履职尽责,将安全落实到每一天的行动中,才能促进企业长治久安,科学发展。”这是达茂电力公司全体员工的共识。
标签:草原,万家灯火,达茂电力,助力农牧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