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红色遵义,新中国的福地,在党的历史上有着重笔浓彩的一个地方。十一五以来,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供电人用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和信心,为遵义的经济生活注入了活力,为黔北大地的人民照亮了致富和幸福的道路,彰显了央企的责任风范。
(一)告别无电历史 户户通电改变农村面貌
贵州北部的遵义地区,群山连绵,道路崎岖,在这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无电地区的通电工程一直作为供电企业的一项重头工作持续开展。自2007年开始,南方电网遵义供电局连续三年累计投入2.02亿元,完成了无电地区2.49万无电户的通电工程,提前实现户户通电,为广大农村脱贫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赤水市官渡镇金保村箐口组的12户农家居住地,跨越高海拔1500多米的官渡镇无人区,是贵州省户户通电工程最后一批无电户,2009年12月14日,当电灯亮起的时候,村民们都欣喜地欢呼起来,大家像过年一样举杯欢庆。
村民们提前便准备好了鞭炮,在电灯亮起的那一刻点燃庆祝。村民们自发地准备了一桌好菜招待这些为他们带来光明的电网技术人员。
“亮了、亮了”,村民魏定文第一个欣喜地指着电灯喊了出来。随即,他把一堆菜叶放入电动粉碎机里,插上电源开启,不过几分钟的时间,菜叶变成了细细的叶渣。“嘿,这下连宰猪草的时间也省下了。”魏定文的妻子高兴地说。
过上了一年多有电的幸福日子后,一位村民兴奋地告诉我们,“过去,由于没有电,每隔一个月就要背着一筐谷子到山下,用机器打成米后再背回来,大家为此吃了不少苦头。如今,也不用上山砍柴,也不用为打米发愁,宰猪草、煮猪食用电都很方便,电视、电饭锅也不稀奇了。”
箐口组只是无电户的一个缩影,在三年的无电地区通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习水、务川、绥阳、道真等县的工程建设都显得异常艰苦,由于无电人口通常集中在高海拔的山区,交通极其不便,往往运送一根电杆都要花上一到两天的时间,施工的艰苦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解决无电人口的通电惠民工程,一位村支书是这样描述的:没有电,贫困山区无法接收外部的先进信息,落后观念很难改变。没有电,农民生产生活,就地取“柴”,山林植被难以保全。没有电,农村致富产业无法运转,有了想法也不会实现。
(二)加大农村电网建设 多措并举惠及百万农民
近年来,在国家加大电网基础建设投入的大好背景下,遵义供电局充分利用好2008年冰灾后电网加固工程、县级电网改造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等机遇,积极投入农村电网的建设改造。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争取到的13亿农网改造升级项目资金,为黔北农民建设新农村抢占了先机,注入了动力,百万农民从中受益。
据统计,自2007年至今,南方电网遵义供电局先后累计投入32.95亿元用于农村电网的相关改造与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农村电网供电能力,缓解了农网“卡脖子”现状,同时,还通过执行“同网同价”政策和一系列惠农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让农民真正的得到了实惠。2007年以来,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完成农村一户一表安装1519577户,占全地区总户数的84.4%,使农民真正用上了安全电、放心电,让消费更加透明公开、清楚明白。
遵义平正仡佬族自治乡距遵义县城100多公里,是全县较为典型的贫困乡镇。而平正乡的枫元村又是乡镇的偏远地带。
当我们来到村民迟建奎家时,一家人正其乐融融地看着电视,而就在三年前,这样坐下看电视的机会却很少有的。
迟建奎告诉我们:“原来电压不稳定,电视经常无法启动,家里200瓦的灯泡都没有多少亮度,农网改造后,电视机、电饭锅、洗衣机、饮水机都能用了,生活方便了许多。”
让他们能放心地用上家用电器,这还只是农网改造带给他们的一个惊喜。电网改造后,枫元村1000余户村民全部安装了一户一表,用电消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前门前蜘蛛网般的电线也变得规规整整,用电安全得到了保障,实惠显而易见。
由于枫元村距离平正乡供电所距离比较远,为了让村民们用上放心电,遵义县供电局还强化服务,特别在距离枫元村不远的乡镇设立了一个服务站,以保证供电抢修能在半个小时以内赶到。
而同在遵义县洪关苗族乡小坝场村,在农网改造后的几年里,村民通过努力,家里逐步添置的谷物脱离机、烤房等“挣钱工具”,家庭收入逐年大幅增长,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村民侯晓燕告诉我们,由于供电质量得到了保证,她们家里还去年又新建了5个烘烤房,期望今年会有一个更好地回报。
(三)农网改造和惠农服务 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农村电网的改造和建设,使农网供电能力大大增强,供电质量的全面提高,伴随着农村电价水平的降低,有效地激活了农村的消费市场,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用电快速增长,农村经济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多年年,遵义供电局全力推进城乡电网统筹发展,从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用电需求出发,通过强化电网改造推进力度,加强县级供电局的规范化管理和增强惠农服务举措等方式,全面提高电网的综合防灾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可靠保障。
农网改造使农副产品、农业排灌等农业生产用电得到了很大解决,一批小型机械加工、村办企业、乡镇企业依靠可靠、优质的电网得以全面发展,拉动了地方GDP增长。2005年,遵义地区各县售电量为24.59亿千瓦时,2010年售电量为49.09亿千瓦时,5年间增长了99.63%,平均年增长速度达19.93%。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之,烤烟房用电工程、保春耕、抗旱、抗洪、抗冰等一系列惠民服务措施和保电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还大大锻炼出了一支英勇善战的队伍。
湄潭、凤冈两县都是贵州著名的烤烟种植和加工基地,有超过三成的农民以此维持生计。而近年来实施的密集式烤房工程也成为烟农们发展和做大产业的必备设施,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为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遵义供电局自2007年开始陆续投入资金1.07亿元专项用于烤烟房用电工程。
湄潭县的西河乡、马山镇、洗马乡、兴隆镇等10个乡镇烟叶种植较为集中,64900亩烟叶需要烘烤,需要密集式烤房750余间。其中抄乐乡面积100.8平方公里,有6个行政村,烟叶和茶叶是农民收益和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全乡种植烟叶5340亩,预计可收干烟75万公斤,需要密集式烤房260间。回想2007年烤房建成后,烟叶马上要进入烘烤,可是电源不能满足烘烤要求,地方党委政府很是着急。为此,遵义供电局立即做出安排,由湄潭供电局及时实施了烤房用电工程,解决了用电的燃眉之急。此后,遵义供电局加强服务跟踪,主动调研,分别在湄潭、桐梓、凤冈、务川、正安和道真等县全面实施烤烟房用电工程的专项建设工作。
湄潭县抄乐乡干溪村村民刘其文对我们说:“我种烟已经23年了,电烤房比老式烤房好用,省钱干净又好控制,烤出的烟叶质量好,特别是为烤烟房专门安装了变压器,供电质量有了保证。”
仁怀市和遵义县是贵州白酒产业核心原材料高粱的重要产区,大部分农民以种植高粱和烤酒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经过多年的农村的改造,农村的供电能力和质量显著提高,农民采收高粱及烘烤储存用电得到了可靠保证。与此同时,相关的农村砖瓦厂、食品加工、养殖、畜牧等产业在可靠的供电保障下得以蓬勃发展。
遵义县龙坑镇苏池村村民李开伦深有感受的说:“以前搞肉兔养殖,就怕兔舍保暖、加工饲料的供电不可靠,一直没有扩大规模。现在新装变压器,安装了一户一表,我今年还引进了5个品种的种兔,养殖规模达到了600多只,年收入估计比去年要翻上一倍。”
农村电网改造不仅给李开伦带来了产业发展的希望,也为龙坑镇30多户农户发展畜牧养殖业提供了原动力,50多家加工企业先后来到龙坑镇投资兴业。
(四)创新服务方式 村电共建推动新农村建设
“设立村电服务窗口,方便了村民,规范了电费收缴,服务到家,村民反映非常好。”遵义仁怀市坛厂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伍崇霞在介绍樟柏村服务窗口时说道。
遵义供电局通过与各级政府的有效沟通和前期开展的大量调研,自2010年11月中旬开始,由所属的仁怀供电局与当地政府的密切合作中,陆续在鲁班镇的尚礼村、苍龙街道办事处的中原村和坛厂镇的樟柏村设立了三个“村电共建服务窗口”。
窗口设立在各村政府,由一名电力服务人员和一名村电工组成,两名服务人员通过专门的技能和服务培训后上岗。目前,仁怀供电局一个供电所通常平均要负责10至12个村的电力服务、抄表、收费和电力设施维护工作,由于管辖区域面积较大,往往对抢修的及时性、服务的到位性,电费抄收的规范性等方面的管控提升空间有限。而这种以村电共建方式,将电力服务窗口设在了村民的家门口,不仅解决了村民交费难、沟通难等基本问题,还通过电费公示、安全用电宣传、停电预告等方式,让村民感受到全新的电力优质服务,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方便与实惠。
坛厂镇樟柏村是仁怀市的一个大村,共有村民987户,以往村民都要等到赶集的日子才能到坛厂镇供电服务中心缴纳电费,光路上就要花上半个小时,通常还要排队等候。
村电共建服务窗口作为一种服务上门的新形式,本质在于方便村民,构建和谐,为新农村建设助力。全力实现“电量、电价、电费”的三公开,“收费、服务、销售、抄表”的四到户,以及“电价、发票、抄表、核算、考核”的五统一。
对于感受到的方便和实惠,樟柏村村民简王灿总结了三点:“一是设点近了,日常家里有点用电问题,能够随叫随到。二是交费容易了,以前要赶到镇上交费,还要排队,现在交费窗口人少,几分钟就能完成交费,非常方便。三是能通过电话咨询和公告栏提前知道电费和停电信息,确实很方便。”
这就是这片红色土地上农民们的幸福生活,灯比以前亮了,路比以前宽了,这红色电力的幸福之光照亮了每个人希望的心坎。
标签:遵义供电局户户通电,农网建设,农网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