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寺堡进行定义,有很多视角:中国最大的扶贫移民项目,国家“九五”计划“国家任务”的一部分,西部大开发的扶贫样本,宁夏区域内协调平衡发展的重要一级……
对于红寺堡的20万移民来说,他们感受最真切的是,这里有他们“想不到的富裕日子”;对于红寺堡的经济发展来说,电网的改造升级就是为经济的持续发展铺好了四通八达的“高速路”……
从1999年开始搬迁安置宁南山区最贫困地区的百姓,到今天20万移民落脚生根,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区,红寺堡移民的历史性任务历经10年已告一段落。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红寺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大地处处绿树成荫,家家住砖瓦房,村村通电、通车、通路,现代化家电在移民眼中已不再是稀罕品……
在红寺堡开发建设的10年时间里,自治区政府对红寺堡建设的思路始终明确清晰。2011年8月13日,自治区副主席齐同生在红寺堡区调研时再次强调:大型骨干企业要充分发挥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真正成为推进红寺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群众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宁夏电力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据了解,今年开始的宁夏新一轮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总投资数十亿元,计划将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新型农村电网,重点解决农村电网变电站布点不足、网架单薄、供电不可靠、低电压、供电“卡脖子”等突出问题。其中,吴忠市农网投资项目两批共255项,总投资2.13亿元。涉及红寺堡农网升级改造的项目共82个,总投资3900多万元,主要包括设施农业、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等的通电和电网改造。
在红寺堡农网建设的初期到如今的农网升级改造,吴忠供电局作为“电力先行官”,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能源后盾,始终围绕红寺堡 “边开发、边搬迁、边建设、边发展”和“3211”产业(即30万亩葡萄、20万亩经果林、10万亩设施农业、10万头黄牛)思路,响应国家惠民政策,积极开展农网改造、户户通电、中央拉动内需农网改造等多项农网工程,通过大力进行电网建设改造,让移民能够“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
红寺堡区的大河乡上源村现有移民618户、3103人,移民全部来西吉县和原州区。走进上源村,一排整齐笔直的电杆映入眼帘,在阳光的照射下崭新的变压器、整齐的线路与之相辉映。家住上源村、现年31岁的杨宗宝一家五口,是2003年搬迁到这里来的。几年下来,他发现单凭种玉米仅够维持一般的生活,想搞些加工、养殖业,一是有些扶持政策不够明朗,二是大负荷用电在村里还没有开通,这让杨宗宝一直不敢“轻举妄动”,也让他离自己想要的“好日子”始终若即若离。这成了杨宗宝一桩几年未解的“心事”。
上源村共有7100亩地,共享这些土地的618户村民中有许多都遇上了像杨宗宝一样的“心事”。“虽然以前的户户通电和农网改造让大家都用上了可靠电,但是近两年红寺堡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家电下乡等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大部分家庭都买了不止一台的空调、冰箱、电磁炉等家电,不少人家还需要大面积农业浇灌和搞第二产业用电,这么多电器如果都赶上用电高峰,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红寺堡移民办主任张治强回忆农网改造升级前的用电情况时侃侃而谈,脸上仍不时露出焦虑的表情。
为了圆杨宗宝和乡亲们的致富梦,2010年,宁夏电力公司正式启动了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升级改造工程将在短时间内解决像上源村这样经济发展与电网建设不同步的问题,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得到全面改善。今年,红寺堡供电局根据上源村的现状及发展预期,在该村安装变压器1台,架设10kV线路0.467km,架设0.4kV线路0.276km,架设0.22kV线路0.779km。为他们今后多元致富提供了强劲动力。
帮助移民致富,从政府到国企,大家一致在努力。2007年,红寺堡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将葡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大力推广。通过3年的推广建设,葡萄种植在红寺堡已经比较成熟且有较高的经济收入。杨宗宝带头将自家30亩田里的20亩全部种上了葡萄。再过一个多月,杨宗宝家的葡萄就可以上市了。当笔者问起今年的收入,“20亩葡萄地刨掉电费、水费、物资等投入”,杨宗宝笑着向我们伸出了4个手指头!一直在旁边围观的几十个老乡难掩兴奋之情,他们七嘴八舌的说“电力充足了,不管是提水还是滴灌都有保障,我们也要种葡萄,奔小康”。
2008年,红寺堡确定了“利用5年以上时间发展葡萄30万亩、以红枣为主的经果林20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黄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以上”的“3211”主导产业思路。为了拉长主导产业链条,吸纳更多农民参与到产业链中受益,红寺堡集中资金扶持兴建了红寺堡区城东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该基地集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是自治区百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之一。为配合红寺堡区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部署,红寺堡供电局下大力度集中专业施工队伍先后完成了对城东农业基地近300个温棚,25个牛棚的供电任务。
正在为葡萄剪枝的种植基地技术员张希汉面对采访时说,这里的温棚设备用的都是先进的自动化控制、信息管理和远程网络监控系统,而且浇灌用水必须经过电力设备的抽取提灌才能浇到地里。所以,电好不好就关系到我们基地能不能持续发展、农民能不能增收这个大问题。“我们农业基地建成到现在,还没有出现过一次影响提水浇灌、设备无法运行这样的停电故障。供电局的职工还经常来我们这里‘串门子’,对这里的设备进行检查”谈起红寺堡的供电服务,张希汉由衷的表示赞赏。
在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和优质的电力服务支持下,红寺堡的现代农业种植结构已由过去单纯的以粮食蔬菜为主,转变为发展高附加值的设施园艺、温室育苗等,日光温室全部发展葡萄、李子、油桃等高效园艺,室均收入4万元以上,大拱棚蔬菜亩均收入8500元至10000元。红寺堡经济就是移民经济,多元化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不断丰富着移民经济的内涵,红寺堡正在成为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标签:宁夏,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扶贫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