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继天堂山和天堂山湖之后,小小的芒派村也火了。
“报名来参观的团体非常多,咱们‘红色课堂’的教室可以说是炙手可热,现在排期都到国庆假期后了。”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地派镇芒派村历史文化馆负责人罗荣华说,7月以来,一拨又一拨游客预约参观,在这片保存着诸多红色遗址的地方接受红色教育。
其间,一群身穿蓝色工服的电力人员穿梭在芒派村里,他们在进行全方位用电检查,助力当地特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靠前规划,“诗和远方”触手及
前有天堂山,后有桂峰山,芒派村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的竹木和前川瀑布融为一体,仿若一幅壮丽幽深的山水画。
“今年芒派村重点发展文旅产业,得知消息后我们立即和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参与前期规划工作。”广东电网公司惠州龙门供电局地派供电所所长周伟良拿出一沓厚厚的规划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芒派村及周围所有线路设备的坐标和参数。
据悉,芒派村的文旅产业规划共分两期,开发建设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第一期便达到1.6万平方米,新建旅馆、配套商业设施和地下车库,每一处都需要稳定可靠的电能。
“规划的核心就是‘早’,在项目早期参与进去才能更好实现资源整合和持续发展。”周伟良说,惠州龙门供电局地派供电所通过政企联动机制,提前获悉文旅开发的用电需求,量身定制供用电方案,“连民宿的电磁厨房都考虑上了,方便以后客户安装,省时又经济。”
为了确定每个关键时间节点的重要事项,全力确保电力建设与公园规划同期,光是桂峰山,周伟良和同事们半年来爬了不下50次,身上肌肉都明显结实了。他撸起袖子,手臂因长期暴晒而色差分明。
上山下“海”,用电发展两相随
8月底的一天清晨,地派供电所工作人员来到天堂山湖边,只见他们和船家徐海森招手,不多言,徐海森把他们一行人送到天堂山湖中央的小岛上。这是地派供电所和船家十四年来的默契。
天堂山湖四面环山,湖水碧绿通透。但地派供电所的3位工作人员无暇顾及风光美景,大家身穿救生衣挤坐在船上,1人拿着图纸,1人举着望远镜,1人操控着无人机,紧盯周边山上的线路,各自忙碌着。
“这里常年湿度都在60%以上,更别说刚下完雨的时候,山路滑得很,我都会提前来转转,给他们找稍微好上岸的地方。”已在天堂山湖渡船三十年的徐海森说,以前山里和湖上小岛没有电,太阳一下山就只能摸黑走路的情景不敢再回想。现在有了电,不仅是给山民带来光明,更是带来希望。“早些年吃完晚饭就只能冲澡睡觉,现在还能看看电视,把白天采摘的果子整理烘干,还有很多农户就地办起了民宿。”徐海森说。
近年来,地派镇电网架构不断完善,建成投产10千伏天堂山专线,从此地派供电所的工作人员就和天堂山相伴相随。“这条线没有点上山下‘海’的本领可巡不了。”作为3人小队中年龄最大的配电运维班班长刘景明介绍,上山下“海”是每次巡视天堂山线路的标配动作。
抄表机、测温仪、线路图、砍刀……除了携带这些沉甸甸的工具,还有一个铝锅和一勺米。刘景明解释,因为山路崎岖,还要乘船渡湖,每次来一趟都会把锅和米背上,等到中午,大家就会用石头搭起一个简单的炉台,一锅白饭配上榨菜罐头鱼就是一顿美味的午餐。
别样山水,14年坚守达彼岸
原来这条10千伏线路只有4个台区,户数少、用电量也少,加上天堂山线海拔较高,网架结构比较薄弱,一旦遇到雷雨天气容易跳闸。后来,经过地派供电所积极争取和重新规划,截至目前,已为该线路加装62组防雷装置、9台自动化开关,改造32个台区地网、22.6公里绝缘化线路,该区域供电可靠性得到大大提升。
刘景明放下线路图,拿起望远镜,望着天堂山周边的线路。“哪怕用户再少,只要有需求,我们都会把电送到‘最后一公里’。”51岁的刘景明满手老茧,粗糙黝黑的皮肤是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
这条别样的“山水路”,地派供电所的员工走了整整14年。
“来喝水咯!”下午4时左右,徐海森就会提前回到刘景明他们靠岸上山的地方等待。和往常一样,徐海森在吆喝几声后发现没人回应,把壶里的凉白开盖好,拿出几条毛巾放在船上最显眼的位置后便闭眼等待。徐海森知道,他们不到天黑的最后一刻不下山。
夕阳西下,浑身湿透,裤腿沾满黄泥、衣袖缠上杂草的几人从山上下来。“你看你,衣服都脏了。”3人中最年轻的罗建文打趣刘景明,刘景明也毫不示弱:“你看我的手,够粗糙吧!”爽朗的笑声在山间回荡。
刘景明一行换上救生衣,随着小船的摇摆,缓缓向来时的岸边驶去。
(黎凯燕 林春玲 庄楚瑜 陈琛)
标签:惠州龙门供电,地派供电所,服务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