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华大学试验电厂示范工程连续两个供暖期的稳定运行为标志,由清华大学研制成功并获国家发明专利的"干式脱硫剂床料内循环的烟气脱硫方法及装置"在实际运行和产业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5月27日,该项技术示范工程通过了教育部主持的技术鉴定。
燃煤烟气脱硫是我国保护大气环境、控制二氧化硫造成酸雨危害的一项基本技术对策。特别是燃煤量占到全国煤炭产量42%以上的国内各火电厂,急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大中型电站锅炉的成熟烟气脱硫技术。为此,清华大学煤清洁燃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从1994年开始,全力开展技术创新和一系列工程化实验。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列入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和教育部211计划重点支持项目。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烟气脱硫技术用于电厂锅炉烟气脱硫的效率可达96.5%,而且技术工艺简单,系统运行稳定,运行费用相对低廉,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在国内独立自主开发的同类技术中属领先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技术先进水平。
主持此项技术研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系徐旭常教授表示,该技术工程示范装置的运行试验成功,为我国烟气脱硫技术与设备的国产化做出了贡献。该技术不仅适用于燃煤锅炉烟气的脱硫,而且适用于垃圾焚烧炉烟气的后处理。我国计划?十五"期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近200万吨,其中大部分要通过燃煤电厂减排来实现,为此投资将超过250亿元,这使得该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烟气脱硫技术拥有了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徐院士同时指出,我国目前在烟气脱硫技术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此类重大节能环保关键技术的推广,既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清华大学现已与清华同方联合针对该项技术推进产业化工作,并将在宁夏银川热电厂烟气脱硫工程中开展更大规模的应用。
标签:火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