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献策

技术献策

从跟跑到领跑 上海电力科技工作开创新局面

  2007-03-05

2月11日,上海市电力公司构建的寓防、救、治三道保护屏障于一体的“上海城市电网电灾防治体系”,顺利通过上海市科委、华东电监局,华东电网公司,华能、申能、上电股份等发电集团和交通大学组成的专家小组对项目的论证和验收。“上海城市电网电灾防治体系”的各项预案注重完整性、实效性、长效性,使电灾防治体系有据可寻、操作可行、适应有余。专家小组在论证过程中认为,该项目充分体现了上海电力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应用能力,有诸多技术攻关课题已经达到或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一致通过该项目的论证和验收。

防灾体系防救治    理论实战操作一体黑启动

上海电网防灾体系注重“重点预防,积极施救,快速恢复”, 重点突破上海电网无法自行恢复的障碍。理论、实战和操作三位一体的上海电网黑启动体系,历时6年时间,共经4个阶段7次主要试验和4次辅助试验,上海电网黑启动试验难度大、容量大、规模大,是上海乃至全国电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系统性试验。上海电网从此历史性地具备了电网全瘫痪极端状态下自启动的能力。

黑启动方案是防灾体系的核心内容。着眼于电网恢复整个过程的上海电网黑启动操作方案(简称“操作卡”)具有针对性强、可靠性高,适应性大的特点,为灾后重新点亮电力系统赢得宝贵时间。根据上海电网和发电厂机组特点以及事态演变的概率或规律,上海电网黑启动形式可分为如下三大类:华东联络线启动、灰启动、全黑启动。

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市电力公司逐步建立健全了上海城市电网电灾防治体系,特别是解决了困扰上海电网缺乏黑启动电源的问题,为上海城市安全构筑了新的保障系统。防灾体系的建成,是上海电力实现科技强企战略的积极成果,体现了上海电力战略眼光、聪明智慧、毅力勇气、务实精神和高度责任感、使命感。


领导的战略、队伍的和谐  上海电力科技关键在人

上海电力的2006年科技工作亮点众多、成果丰硕,与近两届上海公司高层领导高屋建瓴的战略决策,领导班子、业务骨干团结拼搏分不开。特别是近年来以大力发展、重点突破、在实际工作中培养挖掘人才的工作思路为指导,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电网建设技术含量,从原来的电力科技跟着跑,到现在由电力科技领着跑,逐步形成电力科技工作良好局面。

出现拉闸限电的“电荒”,根本原因还是电网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对用电的需求,当时的电力科技仅仅是配角,局限于局部的技术改造。

自全国联网“西电东送”战略规划实施后,上海电网随着徐行、顾路等500千伏站的相继投运,网架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受短路容量等限制,大容量直流的无功补偿越来越影响上海电网安全稳定的难题。

2002年11月,由原上海市电力公司总经理帅军庆(现任华东电网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项目总负责人,滕乐天(现任上海公司总工程师)任项目负责人,正式启动“上海电网黄渡分区±50MVar STATCOM”项目。经过一年多的仿真、计算、开发、设计及审查,确定了工程的总体方案。2004年2月,上海市电力公司和许继集团正式签约全面实施该项目。2006年2月28日顺利完成并网试验,并成为国网公司三大科技示范工程之一。

这是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崭新的国产化技术——“静态无功补偿器”,具有暂态作用、稳态作用和较大的经济作用。在事故或负荷突增时,该装置能提高扰动后的最低电压和稳态电压,缩短系统电压恢复时间;对220千伏以下母线稳态电压的影响和对地区负荷力率的控制效果明显。该装置的投运,在事故时至少可减少甩负荷12万千瓦左右;同时,该装置与电容器协调控制下,黄渡分区线损率至少可降低5%左右,每月平均节损120万千瓦时左右。

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和积极成果,坚定了上海电力大力发展科技的信心和决心。上海市电力公司总经理周永兴指出,上海电力科技工作的重点,要放在“为公司电网生产、管理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上;要结合上海特点,实现重点技术突破,集中力量攻克对电网运行带来变革性的难题,争取在电力技术自主创新上实现新的突破。采用“以企业为主体,广借外脑,齐聚内力”的方法,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力量,集各方优势为一体,利用好行业内外两方面的优势科技资源,用尖端人才攻克电力科技高峰,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构建上海电力科技人员的工作大平台,达到出成果、育人才、促发展、促效益的四重功效。前沿性的、重大的、有共性、有推广价值的科技项目与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普及性科技项目并举。

上海公司依托强大的科技力量积极探索,致力于新能源电力科技的前沿技术。上海电力设计院获得市科委“登山行动计划之海上风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2个关键技术的研究权。该院自主研发的风能滩涂施工工艺已经申报专利。采用两回110千伏电缆线路通过东海大桥电缆通道,电缆全长38公里,其中25公里在大桥上敷设,是世界上最长距离的高压电缆过大桥项目。市政桥梁敷设高压电缆的成熟技术,正确处理了大桥本身的伸缩、车辆运动形成的振动对电缆的影响及电缆金属护套换位接地等技术难题,并经受了实验和实际应用的考验,为长距离电缆过大桥工艺树立了典范工程。

上海公司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科技技术创新”这一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上海公司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的决心和力度,也体现了企业在发展战略上的前瞻性。通过体制创新,重新整合配置科技人才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创造力和潜力,技术与发展中心于2006年8月应运而生,并高效快捷地投入运作。该中心的技术管理人员迅速配备到位,人员结构组成合理,来源技术面广,分别来自调度、生产、科技、信息等专业领域,初步建立了信息交流和工作合作平台。

技术与发展中心的公司实体化运作发展模式,决定了其组成结构和功能。该中心已显示出明显的部门气质特性——团结拼搏、快速高效。上海公司总工程师滕乐天高度评价该中心的工作效率,成立不到半年就完成了原来几年的工作。该中心已逐次开展了“产、学、研”的多项合作和交流工作,获得华东电监局的“华东电监局上海供电质量监测中心”授权书;获得市经委的“能效电厂”合作授权。该中心还启动了多个重点科技项目,如电能质量监测、电动车、大型城市电池储能系统的、轻型直流等几个上海和国网级科研项目。“城网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被归入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并授权中心承担该项目的研究开发任务。

2006年12月16日,技术与发展中心成功举办上海市电力公司“节能、降耗、环保、增效”主题活动,市经委、市科委、华东电监局、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市节能协会、市节能监察中心,有关区科委、发改委领导出席盛会;包括中央媒体在内的30余家上海各报各台、网站进行了全面报道,大力宣传了上海公司在科技创新和节能降耗方面的努力和工作,社会反响积极、影响巨大。成功举办主题活动,充分反映了该中心与公司的团队合作、公关沟通能力和踏实勤奋、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和锻炼了队伍的工作能力。

如果把上海公司总经理周永兴比作优秀指挥家的话,那么负责生产的副总经理阮前途更像一名出色的第一小提琴。从电网规划、运行、生产,到调通中心和科信部负责实施的落实黑启动方案,技术与发展中心负责组织实施研发大容量钠硫城网电池、移动应急指挥车、电容电动车等一系列具体项目,处处可见阮前途台前幕后奔波的身影。一个敬畏历史和传统的人,更容易成为一名实干家。阮前途有这样一个观点,现代的人在思想上已经很难超越中国古人的智慧,那就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不仅业务谙熟精湛,对公司的整体战略领悟透彻、对重点项目和具体工作更是胸有丘壑。和周永兴等其他公司高层领导一样,经常可以听到他对公司部门、基层单位说的一句话是“有什么任务布置?”化作春泥更护花。上海电力遵从“四个服务”,公司领导自觉服务一线已成为一种工作意识。

上海公司从全方面、多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锻炼科技工作骨干和一线工作人才。通过精益生产项目,超高压公司通过精益抢修课题从电网结构、运行分析,到实际抢修流程、停电计划实施等方面,与公司调通中心、95598热线、抢修队各单位部门积极协调,真正实现了抢修过程各部门的无缝衔接,不仅减少了抢修时间、提高了服务质量。滕乐天评价超高压公司的项目切题,研究了电网急需解决的问题,能够在短短几个月的实施过程中大大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功效十分明显,今年要大力推广并希望上PMS 管理平台。市南公司抽调选派10名来自各部门的年轻员工,组成市南低压网研究课题小组,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学习完善了电网规划、运行知识和其他岗位职能的知识,更培养锻炼出了创新意识和能力,课题小组提出了整套市南低压电网规划布局的设计和构想。现在,这10名课题小组成员已经成为各自部门和岗位的业务骨干。人力资源部和教培中心通过对超高压技术的培训,培养出80多名超高压技术骨干,并将每年举办这样的培训班,为适应上海电网需要培养更多的超高压技术人才。

贯彻国网两会精神  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

2006年是上海公司“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实施的头一年。在一个总目标的指引下,在八个措施的保障下,通过八大重点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八大标志性工程的建设,实现上海公司跨越式发展(即“1888工程”)。展望2007年工作,上海电力将继续加快实施“1888工程”,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固化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应用。全光纤干涉型电流互感器的研制等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已经实施,带电作业机器人、风能接入系统关键技术等都正在立项过程中,电网技术核心课程培训、带电作业技术培训等将为上海电力培养更全面的技术业务骨干。

无论风正帆直还是逆水行舟,上海电力将一如既往地贯彻国网公司两会精神,执行“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实施大科研、创造大成果、培育大产业”科技发展战略,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电网发展重点领域和世界电力科技前沿,优化科研布局,加强科研设施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坚持科技兴企与人才强企并重,将“两个转变”引向深入,为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和力量源泉。

 

标签:领跑,上海,电力科技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