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费卡缴话费在电信和移动公司已被广泛接纳并采用,得到大家的认可。它可以做到真正意义的24小时缴费,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收费人员的工作量。但它也存在着不足:首先是推广的阻力,主要由于用户的不了解造成的;同时,没有完善的销售结构和人员就无法实现随时随地缴费的目的,这需要建立良好的销售商提成和激励制度。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提出了用手机缴电费的设想。
手机缴电费的可行性分析
从实现的可能性上看。随着时代发展,不用几年,在经济发达省份手机普及率就会象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基本接近国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达到或超过100%,在这些地方实现手机缴电费将不在是梦想。
从工作原理上看将更加简便易行。可以有两种模式选择:(A)直接从移动话费扣除。用户将自己的手机号和电力方的缴费户号相捆绑关联,每月当电力方在营销系统中产生欠费(包括本月和陈欠基本上每天都有)之后生成包括手机号在内的全部缴费信息的文档发送到移动公司前置机上,每天他们去取数据进行费用转账───把电费金额从相应话费中转到电力方账户上,之后完成双方对账功能,结束后就可由电力方接收反馈数据,刷新自己的数据库,然后移动方根据电力方的欠费视图(电力方在数据库中提供给移动方可查询相关信息的语句)将电费和欠费等信息发送到用户手机上,最后当月用电和缴费情况客户就可一目了然。(B)直接拨打缴费电话缴费。电费依然从话费中扣。将手机号和缴费户号及缴费密码三者绑定,按提示输入相关内容操作缴费全过程,最后同样会收到对应告知短信。A和B都可实现快速缴费,但从实时性和参与性讲,B法要更进一步,从企业流程运行效率来看,A法则更具备可控性───因为模式类似于银行代扣,不同之处在于代扣是同一银行用户和电力方账户之间“多个私”对“一个公”的金额划拨,而手机缴费则是移动公司与电力方“公”对“公”的银行转账,所以技术层面上将更成熟与完善,是缴费模式的有益补充。每一种方法都有不足,而多种模式间可取长补短。对于都市青年、喜欢玩卡一族可重点推荐缴费卡,对于公务繁忙的工薪族可将手机缴费纳入推广对象,对于去惯银行的大妈大伯来说,还可实施银行代扣,对于山区居民可着重考虑卡和代扣相结合的方式。
从销售渠道来讲,手机缴费的优越性将尽显无疑。无需销售商代销,无需用户排队购买,更不用等拿到电费发票才知道缴费金额,与缴费卡相比,电力方相对要支付的手续费将极大的减少,而这种模式提供了电力方第一时间对欠费客户缴费情况掌握的手段,通过与营销系统的对接可以构建出所需要的数据库,从而可在最短时间内提供给管理者催缴信息和决策方法,是考核各基层单位电费回收率、缴费满意率的先进武器。
手机缴电费可能存在的问题
电力方、用户、移动运营商三者之间的博弈困境。做到三赢就必须客户在移动话费中每月存足金额,否则一旦存款欠缺时那种缴了电费就打不了电话的矛盾将变得十分突出。到底扣电费是在余额不少于10元(或其他界限)足额扣还是按照一定比例(话费总额)进行部分扣款,这些问题都还必须进行细致的调研分析。这需要电力方和移动商共同转变观念,树立大局意识,积极协商,达成共识。
成本消耗的考虑。如果用户话费不多,需要多次缴费而打缴费电话比较频繁时,可能遇到占线打不进去,此时必然需要对双方硬件服务水平进行升级改造,包括人员和设备的投入等问题将可能经常出现。同时,多次缴费必然增加电力方向移动商缴纳的手续费从而增加用户与电力方资金流转量。同时,还需深度挖掘手机缴费模式的“外延内容”,将电力营销思路贯穿始终,变为缴费而缴费为多用电而缴费,通过一些让利活动使消费者更乐意消费电能,使移动商获得一次增加客户源以及对外宣传自己的机会,使电力方在宣传自身社会责任方面能有更好的选择。用一部手机紧紧联系住了三方的利益共同点───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谋求更高的发展机会,将用户、移动商、电力企业的关系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
用手机缴电费省去“购买”的中间环节,符合都市快节奏的生活特点,能为大家提供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这些都是值得推广的,但受限于现有技术水平,缴费的实时性也许是最大的难题,究竟达到一种怎样的效果才能让我们满意还需要做更细致的研究。相信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电力企业会推出更多缴费方法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消费特点。
标签:手机,缴费,手机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