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市供电公司自2003年10月被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为“农网技术进步试点县”建设单位以来,获得科技进步成果100多项。其中,通信集中监控系统、光字牌创新应用,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一线员工的好评。
增加一项功能 添一双火眼金睛
当登录海门市供电公司调度自动化系统时,你会看到电脑屏幕右上方会出现一个闪动的彩球,像迅雷的下载悬浮窗。在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各个变电所的名称、间隔、告警信息一目了然。
随着变电所实现无人值班,调度自动化系统每天的遥信采集量超过1.2万个。当电网出现异常或故障时,各类告警信息每天多达上千条次。过去,告警信息是通过告警窗口滚屏显示的,监控中心的值班人员必须紧盯告警窗口不断滚动的文字。员工罗忠说:“普通信息和告警信息混杂,滚动速度很快,我们有时难以捕捉到重要信息。”
为让值班员直观、方便地发现重要告警信息,调度中心员工施雄杰、张浩、丁朝阳等人成立了研发小组,制定了两套方案:语音告警方式、告警推画面方式。他们经过调研发现,如果使用第一套方案,在信号同时出现的情况下,语音无法同时告警。如果采用第二套方案,画面要与很多信息库相联,维护量太大。在多个告警同时发出的情况下,值班员锁定画面后,还需进一步查询。研发小组陷入了困境。
“在变电所值班时,我们只要看看光字牌就知道有什么故障了。”运行工区主任陈斌的一句话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告警光字牌虽已弃用,但其直观和有效的显示方式仍有借鉴意义。光字牌不受时间限制,信号只要未确认,光字牌就会一直闪烁,光字牌何时出现、何时确认、由谁确认等信息都会很快找到。
于是,研发小组在原有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借鉴了光字牌技术,以四种不同的颜色表示有无告警信息及信息处理情况。信息可被同时输入数据库,值班员能随时查询。目前,光字牌创新技术使用效果良好,并被多家兄弟单位借鉴,得到监控人员的一致好评。
开发一套软件 一人顶以前三个人
据一名员工回忆,2005年2月26日,海门某变电所业务中断,设备显示光缆故障,通信班员工朱健华、季能能等人立即携带仪器来到该变电所进行测试。他们找到故障段后,对该范围内的光缆进行巡视,进一步寻找故障点。经过一个小时的准备,检修工作开始。员工们用了4个小时完成抢修。
修理光缆并不需要太长时间,但要寻找到故障点就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对于海门市供电公司通信班的5名员工来说,通信维护量很大。朱健华动起了脑筋,他回忆说:“如果有一个平台,它能迅速反映所有故障就好了。”于是,朱健华将这一设想写入《海门市电力通信网综合网络管理的探讨》一文。这时恰逢海门市供电公司创建农网技术进步试点县,朱健华抓住这一契机,在通信班同事的帮助下,说服领导将通信集中监控系统确定为技术创新项目。
随后,通信班员工查询资料,请教技术人员,研究相关参数,对环境、业务通道、光缆等模块进行了设计,建成了通信集中监控系统,并设置了自动告警和查询等管理子系统,以便管理资源和定位故障。建立如此大的监控系统,录入初始数据是关键。通信班全体成员加班加点,对网络设备、信息通道、传输设备等资料进行梳理,利用3个多月的时间,把每一项数据准确录入数据库。
通信集中监控系统的运行,大大减少了通信维护人员的工作量,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工作人员只需登录管理窗口,就能统揽全部工作。据统计,海门市供电公司有通信站53个、光缆560多千米、设备200多台。以前,员工们每两个月要巡视一次设备,每次巡视至少需要3个人花20天时间。现在,通信集中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通信网络的实时监测,并能自动告警和准确定位故障,一名员工能承担以前三名员工的工作。
标签:海门市供电公司,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