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获悉,由黑龙江公司电力设计院承担的国家电网公司“冻土地基钻孔灌注桩杆塔基础研究”科研项目已正式全面开始启动,将为解决中国北方地区冻土地基对杆塔造成的危害和影响,降低工程成本造价,提高设备抗灾能力,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实现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该科研项目将220千伏逊克—孙吴送电线路、中俄石油管道配套供电工程220千伏塔河—漠河送电线路作为依托工程。该院目前已完成了部分岩土勘察工作,将前往青海和西北地区进行多年冻土地区地基调查研究。
黑龙江省电力设计院与黑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合作,拟将220千伏逊克—孙吴送电线路工程作为检验季节性冻土对桩基及其承台冻切力、冻胀力、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核算冻土对桩侧产生的负摩阻力,为降低桩基承载力提供参数依据的依托工程。针对多年冻土在钻孔过程中,受气温、浇注混凝土的水化热、冻土和钻头摩擦生热的影响使冻土融化,成桩后桩周冻土回冻所需时间较长,桩基不具有承载能力,造成上部结构施工、输电线路安装均需等待融化的冻土重新冻结以后才能进行的情况,该院将中俄石油管道配套供电工程220千伏塔河—漠河送电线路新建工程作为多年冻土地区桩基研究依托工程,主要检验和校准如何减少气温、水化热、摩擦热对冻土的影响,以有效缩短施工工期。
据悉,冻土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几个冻土大国都为解决冻土技术难题进行着努力尝试。冻土地区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冻土地区线路基础因其独有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与非冻土地基在设计和施工的诸多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中国虽在冻土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在继承和借鉴其他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冻土研究理论和方法。目前,国内设计人员在冻土地区地基基础设计方面遵循的依然是建设部多年前发布实施的《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该规范只对浅基础提出了较多规定,但对于预制桩基础和钻孔灌注桩基础仅提出了原则性规定,在执行中已不具备实际指导性意义。黑龙江电力设计院本次开展的“冻土地基钻孔灌注桩杆塔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研究将对多年冻土地区输变电工程缩短施工工期极具深入研究应用前景和广泛推广价值,可以更加深入研究冻土对输电线路杆塔基础的破坏机理,判断冻土地基对输电线路工程的危害程度,进一步提出冻土地基钻孔灌注桩杆塔基础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为中国北方冻土地区输变电工程设计、施工规范的修订积累数据和资料,也为建筑、交通等中国其他行业在冻土地区桩基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标签:黑龙江电力设计院,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