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暴雨来袭,受山洪、泥石流、积水影响,暴雨受灾地区的部分电力设施受损,成千上万名供电员工奋战抢险一线。尽快恢复电力设施,不但需要力量与勇气,更需要专业与技术。
在这次供电应急抢修中,一些高科技手段、专业化的设备集体亮相,它们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它们如何提高抢险效率?
抢修急先锋 无人直升机
性能:机长2.15米,有效载荷13公斤,最大飞行高度2500米。
任务:携带可见光和红外光视频设备,用于收集地面电力设施受损信息。
重装解读——空中盘旋,侦察神鹰
众所周知,无人机是美军反恐行动的重要武器,但这里介绍的无人机与战争无关,它是个巡线能手。
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电,首先要勘测电力设施的受损情况,以便制定合理的抢修方案。但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地面勘探有些力不从心: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抢修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利用无人机进行高空侦察可规避上述风险。它可以搭载摄像系统在灾区进行空中侦察、探测,并近距离观测铁塔及相关金具、附件。搜集到的所有飞行数据及视频信息,可实时传回到地面控制站。此外,飞机还可搭载红外成像仪,对输电线路进行红外测温,测出线路发热情况,为线路运行提供依据。
重装上阵——无人机“闪定”受损情况
7月19日,暴雨引发的泥石流造成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内的35千伏锄头湾变电站受损。因变电站内水位较深,抢修队员难以深入,在这次抢险中,笔者目睹了无人机的真面目。
17时,一架黄颜色的小型无人直升机出现在锄头湾变电站旁的空地上,它将对整个变电站及周边情况进行航拍。几名应急救援队队员正进行飞行调试。由于锄头湾变电站建在环山底部地带,飞行条件非常恶劣,准确规划航线尤为重要。
17时30分,在完成飞机的组装和测试后,无人机在救援队队员的遥控下以螺旋方式爬升,在到达预定高度200米后,转入了自动航线飞行。搭载着视频设备的无人机飞向变电站各个角落,对淹没的变压器等设备进行拍摄。
18时03分,无人机安全返回后,救援队员取出装载在飞机上的摄像机储存卡,并将资料交付当地供电公司,变电站受损情况清晰呈现在眼前了。
四川省电力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完成这样的工作至少需要两三天。
架线“飞虎队” 无人飞艇
性能:长9米,配备4台发动机,最大飞行高度3000米。
任务:执行空中架线,担任空中通讯中继。
重装解读——空中架线,“天堑变通途”
技术是场达尔文式的进化赛。
我们听说过用人工和动力伞进行高压铁塔空中架线,但在复杂地貌条件下,这项工作就可以轻松交给无人飞艇这个大家伙了。
无人飞艇是依靠发动机推力升空、可人工遥控的一种飞行器,长度约为9米,可搭载20公斤的物品。飞艇升空后,地面人员通过遥控器进行“驾驶”,最远可以在5千米外对飞艇进行遥控。
飞艇如何在两座山峰或河流之间架线?无人飞艇升空后,先带动一根细小的红线在两个塔基之间架好,然后由张牵设备沿着这条红线输送一条更大的线,采用小线带大线的方法架设好三条线,导线便可以沿着这些线架好,电力通道建设中的“天堑”就变成“通途”了。
重装上阵——绵远河上飞艇架线
2010年8月13日3时,四川德阳市绵竹清平乡遭受泥石流袭击,道路、通信、供电全部中断。
要恢复清平乡的供电,必须成功抢通绵竹清平乡35千伏线路。但35千伏线路位于泥石流边缘地带,如果只是修补受损线路,只能保证清平乡的临时供电。因此,必须抢通架空线路。
然而,架设该段线路需横跨绵远河,线路与河水最大高差达68米,且河水湍急,传统作业方式根本无法进行。于是,四川省电力公司决定实施先进的无人飞艇放线作业架设线路。
8月17日7时,应急救援队200余人联合奋战在抢修现场。待铁塔组装完毕后,飞艇放线作业开始。飞艇在抢险人员遥控下携带引绳,飞至铁塔顶部上空悬停,然后打开脱绳器,将引绳抛下,并依次完成各级牵引绳、小牵绳、主牵绳的牵引。最后,利用两端张牵设备,导线架设完毕。
19时50分,在飞艇放线的帮助下,绵竹清平乡35千伏线路成功抢通了,清平乡供电全面恢复。||||
通信“大黄蜂” 动中通
性能:由卫星自动跟踪系统、卫星通信系统两大系统组成。
任务:可实现现场图像采集及转发、远程图传、视频会议等功能。
重装解读——可移动的抢修指挥部
超大型的车身、极强的越野能力、酷似“大黄蜂”的外形设计……这些性能出现在一款名为“动中通”的电力抢修车中。
“动中通”,全称“移动卫星地面通信系统”,它可以在0~140km/h的行驶速度下通过卫星双向传送数字电视信号,实时跟踪卫星平台,不间断地传递语音、数据、图像等多媒体信息。
在灾害现场快速“变身”为现场指挥部,是这款抢修车最大的亮点。“动中通”不受移动限制,因此能将常规的、固定的通信办公场所,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可移动的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使抢修前线与后方结合成一个整体。
目前,该车已在2011年四川巴中抗洪抢险、2012年布坡线抗冰雪等应急救援中大展身手。
重装上阵——泸州救援立大功
7月20日至23日,特大暴雨袭击四川泸州,50年一遇特大洪峰过境。7月23日,一辆名为“动中通”的电力抢修车正向受灾较严重的泸州滨江路疾驰,“随时准备切换图像,保持摄像稳定。”车内的应急救援队正通过“动中通”的卫星通信系统,向应急指挥中心汇报受灾情况。
7时55分,“动中通”到达泸州滨江路。为使后方应急指挥中心能实时掌握前方灾情的发展,抢修队员聂鹏扛上摄像机和单兵微波图像传输设备,跳下“动中通”,或站在滨江路大桥,或走近波涛汹涌的洪水,近距离拍摄受灾情况。
与此同时,在“动中通”车内的系统显示屏上,微波图像传输设备中的图像和影音资料同步显示出来,抢修队员徐金川立即开始操作图像采集处理和无线传图系统,他不仅要保障网络的畅通,还要应付突发情况时的画面切换。
8时12分,徐金川将信息全部传回了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经过细致分析,及时部署调集自贡、乐山等电业局驰援泸州灾区。
标签:高科技,手段,自然灾害,专业,电力,应急抢修,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