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献策

技术献策

云南电网:让IT管理不留死角

  2014-06-03

●加强IT基础设施、业务系统等的有效监控及科学运维,成为许多企业关注的重点

●通过建设全景监控平台,对已有IT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集中管理所有IT工作业务、流程,形成完整、一体的IT监管体系

今年,南方电网公司进入信息化攻坚年,不少为辅助业务而生的新系统将上线“大展拳脚”,企业信息化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IT管理方面的数据急剧膨胀,应用系统也不断增多,要对整个企业的IT状况进行较全面的掌握越来越困难,传统的管理手段局限性也日益凸显。打造一个全景式的监控平台,把分散在各地的数据和系统进行集中管理、整体呈现,这在企业信息化的道路上已形成共识。经过两年的研究准备,日前,云南电网公司正式启动IT全景监控平台建设。

全景监控需求迫切

启动该项目并不是空穴来风。有分析指出,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和依赖越高,其对提高IT管控能力、减少IT风险的需求也就越高,从基础的运维管理转向运营管理的倾向也越强烈。

据云南电网公司IT全景监控平台建设项目经理肖巧介绍,目前,随着信息化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信息化建设产生的IT基础设备、业务系统等成为企业运作必不可少的支撑工具。在此前提下,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管理,做好IT基础设施、业务系统等的有效监控及科学运维,为IT运营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已成为多数企业关注的重点。

然而,传统的管控模式在企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也显现出不足。有IT分析人士就云南电网公司目前的信息化管控现状作了分析,列出建设IT全景监控平台的四大缘由:一是IT决策及管理人员无法直观地了解企业IT状况,不能对企业IT环境进行总体、宏观的掌控,因此很难作出高效的决策;二是各监控系统对基础业务支撑较好,但对IT深度管理方面的支持较弱;三是缺乏一整套完整的IT管理指标体系作为管理支撑;四是系统间监控信息分散,未实现关联,在做基础分析时无法综合查看。

“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已有IT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建立完整的IT监管指标体系,建立完整的IT监控和管理平台,集中管理所有IT工作业务、流程、过程,形成完整、一体的IT监管体系。”在肖巧看来,这不仅是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的手段,也是提高一体化管理能力的重要方式。IT现状一目了然

“要搭建统一的IT监控和管理平台,拥有平台搭建的基础是先决条件。”肖巧说,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展得较早,搭建平台并不缺少基础。

就云南电网公司而言,目前已形成了集中管控的信息化系统规划、建设、管理、运维、服务模式,并形成了一批全省大集中和各供电局创新自建的管理信息系统,也拥有了一批硬件资产。

近两年,云南电网公司还建设了多个新应用。在此基础上,建成了一批应用系统,包括建立了IT资产管理系统进行资产管理,建成IT监控系统对运行的主机、中间件、数据库、信息系统等进行运行监控,建立IT运维管控平台进行运维服务支撑,建立信息项目管理系统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管理,此外还建立了信息安全审计系统对信息安全进行全面管理。

肖巧说,这些系统的建立满足了信息化建设对安全运维管理的需要,但这些系统多数为独立运行,之间关联较少。尽管在具体的业务处理上已经依托信息化,但如果领导层需要了解相关信息,还得依靠下面的人进行上报。

“全景IT监控平台建立起来后,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肖巧说,统一的监控平台有点类似现在热门的大数据概念,平台能够把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的关联,所有的监控信息、管理信息不是分散的,而是完全关联贯通的。借助这个平台,决策层可直观地了解整个企业的IT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三阶段分步实现全景监控

2012年至2013年,云南电网公司展开了对IT全景监控的研究,对全景监控的业务体系范围、指标体系、系统架构,以及展现界面、建设策略等进行了研究和规划,目前全景监控的技术基础准备已完成。

目前,云南电网公司全景监控模型已按层次、分模块、分角色进行设计,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效规范监控内容,方便获取监控指标。

据介绍,按照IT全景监控平台的建设计划,平台的搭建将在未来3年分阶段进行。今年主要开展第一阶段的工作,选取基础数据比较完善的IT资产监控、性能监控、业务系统监控、运维及服务等6大领域,优先开展建设,并选取了昆明、曲靖、玉溪、大理4家供电局,及云南电网公司信息中心作为推进试点。

第二阶段将在2015年进行,预期目标是实现机房环境全景监控、项目管理全景监控,实现对IT业务的集中监控告警,并在全省推广实施。

2016年为项目推进的第三阶段,届时可实现全景监控数据的统计挖掘,通过对IT业务生命周期等领域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为IT治理决策提供策略依据。

“这个项目,总体目标是实现IT全景监控的全省覆盖,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对从省、州、县所有层级的IT的情况(包括对服务器、主机数据库、业务系统、网络、机房等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管控,只要打开这个平台,所有的情况一目了然。”肖巧说。 (刘慧萍)

■管理者说

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系统价值

当前,公司对优质服务、客户关系精细化管理和提升客户满意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离不开信息化手段支持。但是,在信息系统建设集中、应用集中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业务系统推广应用中,基层班组反映工作效率没能得到有效提高,存在多头录入,对现场作业支持不够,手工报表仍在使用,影响了系统应用效果和使用效率等问题,这体现了信息系统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本文分析了影响信息系统价值实现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有关建议,以期解决在党的群众路线指导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系统价值的问题。

关键要素

公司未来一方面是要求客户服务、资产管理、电网运营、电网规划投资建设等核心业务按照一体化管理方向进行发展;另一方面要求电网从发输变配用调6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绿色、智能、高效、可靠发展,这些都对公司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完成企业级应用系统的建设,全面推进管理业务的融合与提升,为公司智能分析提供支持。

基于信息系统总体价值的认识,最高目标是支撑公司战略落地,而其价值实现源于公司对系统的应用,尤其是一线员工对系统的直接使用。一般来讲,对信息系统价值进行评价需从技术、经济、社会影响和环境等方面去综合考虑。

综合理论研究,针对信息系统的自有特性,可将更好地实现信息系统价值的关键因素归纳为:友好性、易用性、可共享性、系统利用率和用户满意度等。

1)友好性。即用户使用信息系统很方便,人机界面良好。简言之,就是界面的设计美观大方,看着舒服。友好的界面设计为深化应用系统提供有利的基础。

2)易用性(系统操作方便)。这个标准用来衡量使用某系统完成指定任务的难易程度。这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结合视觉、交互、情感等综合感受,使系统更简易、高效地适应用户的使用需求和习惯。易用性体现信息系统是否从用户使用的角度进行开发设计,同时也是影响系统实用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3)共享性。信息可以被无限制地进行复制、传播或分配给众多的用户,为大家所共享。共享性主要方面体现在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源方面,某个信息系统为其它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数据量越多,说明该系统的可共享性越强。如何使信息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共享,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提高资源利用率,是信息系统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消除信息孤岛、综合分析难以实现、信息同一性混乱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4)系统利用率。这是指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体现了信息系统对工作的支撑程度,以往通过手工等方式完成的工作,可以借助信息系统来很便捷地完成,以达到减轻员工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的作用。

5)用户满意度。是用户期望值与用户体验的匹配程度。换言之,就是用户通过对某系统可感知的效果与其期望值相比后得出的指数。是用户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所得出的结论,能充分体现系统发挥的作用与用户期望值的评比。

此外,培训工作也很重要。数据共享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需要考虑如何对各系统中那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以达到高度共享,充分发挥数据实现价值;系统培训方面,各级的员工是系统的最终用户,与系统顺畅运行及效益密切相关,培训的内容要取决于各级员工的工作性质,通过培训使得知识转移,最终使系统得到很好的应用。

几点建议

要更好地实现信息系统的价值,也就是实现信息系统的友好性、易用性、可共享性、系统利用率和较好的用户满意度,我们认为应先解决好认识上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清楚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什么。“从群众中来”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基层实情。“到群众中去”,发动员工使用好系统才是建设的目的。

第二,走进基层了解、解决问题是需要的,但不能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为了下基层而下基层,就成了形式主义。这不仅增加了费用成本,也给基层增添了负担,是群众所反对的。

第三,系统建设中联系基层、服务员工的方式方法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与时俱进。正如在当下信息化社会,工作方式除了坚持深入基层外,也要结合网络时代特征,丰富获取基层各类信息的渠道和内容,扩大覆盖面,促进系统建设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提高时效性、广泛性。

第四,实现信息系统价值不仅要解决好通过网络互动以及下基层调研所搜集来的问题,更应该通过恰当的方式发动群众先解决、尽快解决好许多不用下基层也知道的员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徐晖 王汉高 作者单位:海南电网公司信息部)

标签:云南电网,IT管理,不留死角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