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宁波供电公司推动“双创”精神落地,通过制定技术标准,与科研单位联合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推广,将“科技金蛋”孵化成“科技金产业”。
制定标准 推动产品产业化应用
2017年8月23日至27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研究机构和机器人企业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大会。这次大会发布的标准中,有三项有关“光纤芯交换机器人”的团体标准是由宁波供电公司牵头制定。这是宁波供电公司首次发布团体标准。
时间倒回到2008年年初,特大雨雪冰冻气候使电力通信运检员范雪峰和同事们赶赴现场抢修通信光缆的过程异常艰辛且耗时。“要是能有一种自动倒换装置,光缆恢复速度不是能大幅提高吗?”于是,宁波供电公司成立了跨专业科技创新团队,并于2009年年底研制成功第一台24芯全交换机器人的样机。2010年,2台设备在宁波电网挂网试运行。光纤芯交换机器人让光缆通信运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光缆抢修可以不再到现场,光缆线路的故障恢复时间由平均4至6小时(偏远地区10小时)骤降到5至10分钟。
2016年5月,在中国电子学会的大力帮助下,宁波供电公司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在原有企业标准化工作基础上开展了中国电子学会的团体标准编制工作,经过1年多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分别就产品设计、技术要求、通信协议及检测检验等方面,形成了三项团体标准。
宁波供电公司通过与集体企业合作,着力解决光纤芯交换机器人成果转化中的技术供给等关键问题,通过抓好平台搭建、组织保障、项目资金落实、转化项目质量评估等方面,着力打通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光纤芯项目走出宁波,走出浙江,走出中国,让科技项目走向市场,发挥效能。
目前,光纤芯交换机器人的专利数量已经达到24个。光纤芯交换机器人在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等电力系统通信领域均有规模化应用,应用的通信站数量已达到1125个。产品销售额累计已达3500万元。
联合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在湿度和盐度较高的海岛环境,减缓金属物的锈蚀、防止表面剥落、保证设备内部结构不受破坏,从而延长杆塔寿命,是沿海地区供电企业长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舟山500千伏联网工程启动,380米世界最高铁塔的防腐工作成为重中之重。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首次应用在世界最高铁塔上,已通过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国际腐蚀联盟执委李晓刚等多名专家的可行性论证评审,它将传统镀锌层输电塔架在海洋大气区和工业区的防护寿命提高6年以上,填补了国内电网防腐涂料的技术空白。
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诞生于全国首家电网新材料应用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是由宁波供电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于2016年11月联合创建的。两家单位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完善合作机制,针对电网新材料进行研究与市场开拓,把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紧密联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
2017年12月5日,由宁波供电公司与浙江电科院联手创建的科技创新共建基地在宁波成立。这是响应国家电网公司“构建开放融合、协同共享双创生态体系”建设,推动“一体两翼”战略实践的重要举措。
以科技创新共建基地为平台,宁波供电公司与浙江电科院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和示范应用,搭建更加广泛的人才、技术合作交流平台,激发员工创新热情,进一步引领电力科技发展,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支撑电网生产运行。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浙江宁波供电,科技成果,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