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速
2014年-2018年全国与南方五省区能源消费强度
南方五省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及占比
近年国家层面电力体制改革政策发布结构(2014.1-2019.6)
12月14日,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南网能源院”)2019年度研究报告发布暨能源转型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举行。该研究院在会上发布了《中国能源供需报告》等6份能源电力行业的年度系列研究报告。报告聚焦我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并提出建议,为政府、能源行业企事业单位提供重要统计数据和决策参考。
会上,80余名来自能源行业的领导、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还围绕“能源转型探索”“能源生态建设”“电力市场建设”主题展开了研讨和交流。在能源朝清洁低碳方向发展这个一致认同的背景下,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各自专业出发,为中国在能源转型中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技术、市场、政策是能源转型中的三把钥匙
“能源转型是指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并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其核心要义是发生质的结构性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对于能源转型内涵的定义,代表了业界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
人类能源发展史上,每一次转型都与产业革命有着密切联系。煤炭取代薪柴、石油取代煤炭……每一次转型都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经济模式的巨大转变,从而引发整个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与观念的变革。
当今世界能源转型朝着清洁低碳的方向发展,这是大势。虽说,传统的化石能源仍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风电、光伏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飞速发展成为不争的事实。针对化石能源日益减少、价格上涨以及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如何进行新的能源转型成为人类社会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就我国而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能源消费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问题形势严峻、碳排放约束等一系列问题,促使我国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聚焦科学技术领域谈能源转型探索。他认为,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能源系统技术融合起来,“智能电网、能源网与互联网技术实现三网融合,打造新一代安全、清洁、智能、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有助于转型。”
除了技术之外,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会上,多位专家均谈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能源产业的发展。比如,国内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产业的发展态势就与政策关联度极大。
另外,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我们有些人担心产能过剩、浪费,担心价格波动。这个压根儿就不用担心,供需不平衡、价格不波动,市场还怎么发挥作用啊?”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观点鲜明。
具体到电力领域,如何最大程度发挥电力市场作用,在改革中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一步。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刘树杰认为,设计电力市场,必须清楚不同交易模式、电价、合约各自的内涵及功用,有序搭配,遵循内在逻辑,在探索与实践中找到最适合我国的电力市场设计。
做好创新,构建良好的能源生态,是能源转型的必要条件
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与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将是全球能源转型发展趋势。政策、技术和投资是决定未来能源转型的三个核心要素。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能源转型相平衡是能源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这在业界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对于能源行业的企业来说,怎么应对转型却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在能源转型发展研讨会能源生态建设环节,相关专家分别就区域电力合作、创新驱动能源转型、煤电如何脱困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建中在《创新驱动能源转型》的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中要注意自己的能源特点。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在能源消费增量中转型,不像发达国家是在能源消费存量中转型。中国的能源转型必须兼顾多重因素,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也要做好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利用。他认为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应该是共建一个生态,齐力促进中国的能源转型。这中间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培养良好的能源技术创新生态。
吕建中还比较了中美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他认为美国的技术创新是沿着创新链分工合作,已经形成开放的创新体系。政产学研和非营利机构、中介组织多主体参与,有序分工。而且具有完善的技术市场机制,健全的技术转移体系及科技、知识资产评估交易制度。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仍有改进的余地。“我们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多存在力量分散、重复研发的现象,缺乏完善的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而且缺乏配套的金融服务,科技风投机制有待健全。”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法律顾问陈宗法则从我国煤电关系,煤电困局的表现及成因、如何破解煤电困局等三方面分享了他对未来煤电转型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的煤电关系一样,如此紧密、重要、复杂、冲突,受人关注。现在许多煤电企业已经进入第二个困难期。破解这个难题,煤电企业必须首先认清形势,即煤电必然要从过去的“主体电源、基础地位、支撑作用”,转向近中期“基荷电源与调节电源并重”,再到长远“调节电源”,为保障电力安全供应兜底,为全额消纳清洁能源调峰。煤电企业应该通过创新重组,激活存量,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等手段完成转型。他还认为煤炭与可再生能源不是仇雠,能源转型不是让煤电去死,煤电企业应该实现公平转型。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高级专家雷晓蒙则从区域电力合作的角度分析了能源生态建设这一议题。他着重讲解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澜湄及东盟区域电力合作。他认为澜湄各国经过多年双边电力交易的发展,实现同步联网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其中老挝作为实现联网的重点地区已经是各国和咨询机构的共识,中国应该把握时机实现至少3个国家同步联网。雷晓蒙还认为,现在澜湄国家电力联网技术标准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电网准则已经生成,之后应该主要是落实运行与规划。
电力转型成为新一轮能源转型的关键所在
能源转型要实现“资源可持续、环境友好”,那么电力发展的任务是“安全可靠、经济可承受”。国网能源院副院长蒋莉萍认为新一轮能源转型的关键所在是电力。现在80%以上的非化石能源需要转换为电力才能实现便捷实用,面向用户的综合能源系统呈现电力为中心特征,建设信息化、数字化、互联网社会必须要有可靠的电力支撑。这对电力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这种新格局,如何架构能源电力市场?蒋莉萍认为要把握好“多元”“重构”这两个关键词,未来的行业生态肯定是多元的、跨界的,电力转型也必须同时坚持技术创新、政策、市场“多轮驱动”。
蒋莉萍还从解决“弃风”“弃光”的问题为例分析如何重构电力系统。他认为我国电源结构有先天短版,电源运行调节灵活性相对较差,系统调峰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电力系统稳定、经济运行的一个老问题。而风电、太阳能光伏加大了对系统(其他电源)调节灵活性的要求,变动性电源出力特性与负荷之间的吻合度差甚至具有反调峰特性,进一步加剧了系统的消纳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电力系统需要考虑的就是电力平衡支撑力与系统运行灵活性,它才是未来供电能力安排及经济性的两大关键要素。对于能源电力市场来说,不仅应该关注它的市场特性,也必须要关注电力商品的特性。“我们不应该对不同能源有技术歧视,未来就看它能否满足电网系统的要求。”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教授赵俊华则对中国电力金融市场做了一番展望。他认为目前8个电力现货市场试点省份普遍实行的“现货+中长期”的模式无法承担发现长期价格信号的功能。从全球来看,电力期货和期权都是全球能源衍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中国应该构建一个电力金融生态圈,继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陈启鑫则在《数据驱动的电力市场分析》中提出,未来电力市场化要加强数据驱动的研究,更好地分析展现市场主体的行为,可以做出更优的报价决策,形成更稳定的市场。
南网能源院能源战略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政最后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为例,分享了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实践与探索。他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应该重点考虑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带来的挑战、改革搁浅成本、市场竞争有效性、中长期供给安全保障等问题。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刘杰 帅泉 通讯员 杨志勇 李三
》报告解读
据南网能源院董事、总经理(院长)吴宝英介绍,该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即启动了能源电力行业的基础研究工作,年度研究报告正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载体。该机构目前已加入国务院国资委央企智库联盟,并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获得了工程咨询乙级(预评价)资信,还担任了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国资委央企智库联盟、中电联等10个协会组织的理事单位。
以下为《中国能源供需报告》等6份能源电力行业的年度系列研究报告简要介绍。
No.1 中国能源消费连续10年世界第一
《中国能源供需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6.4亿吨标准煤,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3.6%,连续十年居全球第一位。
预计2019、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速将有所放缓,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47.9和49.4亿吨标准煤。煤炭的占比将逐步下降但依旧是主要能源,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增长将成为拉动能源总量增长的主要动力。
报告也指出,目前我国能源发展仍存在非化石能源发展保障机制不完善、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较低、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加快提高风、光、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加快推进煤基燃料和化学品对油气的部分替代,积极参与能源安全国际合作,加强能源领域核心技术研究等。
No.2 节能服务一年省出3930万吨标准煤
《南方五省区综合能源服务市场报告》指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我国近年的能源消费强度呈下行趋势,但仍高于世界及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在南方五省区,2014年-2018年间能源消耗强度从0.52降至0.42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19.4%。广东是全国能源消费强度最低的省区之一,2018年下降至0.31吨标准煤/万元。
单位GDP能耗降低,综合能源服务功不可没。报告对电动汽车服务、储能服务、综合能效服务、微电网服务四类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市场趋势。
报告指出,广东与广西电动汽车整车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海南未来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广东电动汽车产业完成了整车生产、电池、电机、电控、其他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等环节的全产业链覆盖。2018年广东省电动汽车的产量约13.27万辆,保有量已超过44万辆,累计售出全国1/8的电动汽车。受到利好政策影响,预计2025年前后南方五省区电动汽车销量将增长10-20万辆,保有量将达100万辆左右。
报告建议,充换电基础设施投资者在广东可重点关注网约车、出租车的需求,在城市非核心地段(如变电站等)投建大规模直流充电站,以低服务费吸引客流。广西宜重点针对代步车业务,在居民活动停车地点设置充电桩。云南等地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开展景区、高铁接驳和水电消纳等特色业务。
报告还指出,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节能服务的发展,使之成为综合能效服务中覆盖面最广的行业。截至2018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为6439家,当年产值达到4774亿元,节能量为3930万吨标准煤,成功减排1065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报告认为,南方五省区节能服务业务主要增长点在广东和贵州。广东的制造业发达,产业链成熟,工业节能服务行业基础较好,未来用能客户对于工业节能服务的需求将更多体现在高效节能服务上。而贵州作为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依托其发达的云平台、通信和大数据产业基础,互联网+节能服务以及融合了智能建筑的建筑节能服务将先一步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
No.3 需谨防“低电价、高载能”陷阱
高载能行业是对电力、水、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及物耗需求量大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南方五省区高载能行业发展及用电报告》选取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化工、石化行业进行分析研究。
在全国高载能行业去产能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作用,南方五省区高载能行业产生了分化。电解铝、黄磷等行业在原材料产地近、电力成本低等刺激下,将产能转移至广西、云南等省区。钢铁、石化等行业则进行临港临海型布局,广东和广西等地趋势尤为明显。以广东为例,根据规划,到2024年,广东原油加工产能新增4000万吨/年,增幅为72.5%。
与此同时,南方五省区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在回升,2018年这一比例达到38.7%。部分高载能产业产能转移过分依赖地方保护和低电价。
报告建议,国家层面应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载能产业去产能方案,明确各省区、各企业产能压减目标及任务;落实国家电价政策,切实消除地方过度干预电力交易和市场不规范问题,防止地方以“低电价”变相鼓励、无序扩张高耗能产业,阻碍国家调结构促转型。
报告还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向上游能源生产环节延伸,实现产业与煤炭、电力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组合,降低生产成本。电解铝、钢铁、化肥等产业需加快延长到深加工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No.4 南方五省区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远超欧美
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南方电网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南方五省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5015亿度,占总发电量的42.2%。加上三峡送广东的水电,南方五省区全年实际消纳可再生能源电量为5159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4.4%,超出我国和全球平均水平(26.5%和27.0%),也远高于欧盟和美国(32.3%和17.7%),整体消纳比重世界领先。
在风能利用中,广东是南方区域最主要的海上风电开发基地,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15.7%。广东正推动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形成。报告建议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重点在风电智能信息获取、状态实时评价及信息数据挖掘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风电的智能化。
报告还分析了储能及氢能技术发展与应用,认为氢能将为海上风电消纳提供新思路。
No.5 三成社会用电量来自市场化交易
《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报告》指出,自2015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发布以来,电力市场化改革成绩斐然。2016-2018年,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累计释放改革红利超过1800亿元。
报告显示,新一轮电改启动至今,中央层面共发布了过百份电力体制改革相关文件。各省区因地制宜,发布了超过2000份电力体制改革相关的地方性政策文件。电改的政策体系得以逐步完善。
交易机构实现全面覆盖。北京、广州两个国家级电力交易中心以及33个省级电力交易中心陆续成立,截至2018年底,在全国各电力交易机构注册的市场主体超过10万家。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市场主体参与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其中注册发电厂约3万家,各省级交易区基本都放开统调火电准入,部分省区已放开水电、新能源、核电进入市场。全国注册售电公司超过4000家,注册电力用户超过6.7万家。
电力交易体系逐步完整,市场化交易规模迅速扩大,竞争格局逐步形成。2018年我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突破2万亿度,同比增长26.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0.2%。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在相关降电价政策与电力市场竞争共同作用下,终端用电价格明显下降。
No.6 电网投资额连续3年超5000亿元
《中国电力行业投资发展报告》围绕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电网行业的投资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展望。
报告指出,从电源投资结构发展来看,近10年,我国火电投资占比从占绝对性的主导地位大幅下滑,风电投资占比近3年超过了水电投资占比,一跃成为第二大能源投资品种。核电投资在2013年前后达到峰值后逐渐趋于平稳。光伏投资增长自2015年开始趋于稳定。目前,中国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双双稳居世界第一,2018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8426万千瓦,也稳居世界第一。
电网投资方面,我国近三年均保持在超过5000亿元的高位水平,2018年电网投资达到5373亿元。未来随着精准脱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智能电网建设等深入推进,以及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用能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电网投资的需求仍然较旺盛。另一方面,则是输配电成本监审趋严,企业经营压力增大,投资能力受到影响。
报告预测,未来三年电网投资将在当前5000亿元水平的基础上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与此同时,电网供电可靠率等供应能力将随着技术水平和建设标准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增强。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刘杰 张伟雄 通讯员 杨志勇 李三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南网能源院,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