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福刚使用他研发的高空作业梯在铁塔上工作。 卢关文 摄
直流电阻快速测试仪用于大型变压器测试。 史纯清 摄
职工创新成果现场展示交流。 陈举 摄
毕节黔西供电局陈亮使用自己设计的“高枝剪”进行树障清理工作。 陈举 摄
参赛人员现场展示创新工器具。 陈举 摄
参赛人员现场展示创新工器具。 陈举 摄
“以前如果要换绝缘子串,因为身在几十上百米的高空,不仅存在导线硌胸口的问题,还因为风大导致电线晃动使工作难度加大,我们最多能使出50%左右的力气。每次换绝缘子串,都得在导线爬一两个小时,用这个折叠检修梯挂在塔上后,我们站在上面作业如履平地。”9月29日,为期两天的贵州电网公司第一届“匠心杯”工器具创新大赛暨第三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落下帷幕。决赛当天,贵州电网公司兴义供电局输电所输电5班班长龙福刚扛着自己发明的折叠检修梯走上赛场进行展示。
本次大赛历时四个月,共有贵州电网公司17家单位365个项目报名参赛,通过项目征集、初赛、辅导、复赛等环节,共有35个项目入围决赛,最后评出了3个金奖、5个银奖、10个铜奖以及17个优秀奖。该公司希望通过职创人在工器具上的改造创新,能够在改善工作条件、降低作业风险、改善作业工器具效能、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发挥作用,着力解决电力生产现场作业难题。
建体系 搭平台 夯实创新底座
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职工创新是重要保障。如何激发职工的创新潜能,提升广大职工参与职工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需要企业在体制机制上提供保障。
一直以来,贵州电网公司高度重视职工创新工作,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指导,以提高科技创新要素的组合能力为核心,以发挥创新人才优势为主导,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带动全省电网企业发展为目标,通过搭建“一个空间”(万家灯火众创空间)、引入“一个工具”(萃智创新方法),形成“一种模式”(跨单位一站式职工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各种职工创新活动。
“我们牵头搭建的跨单位一站式职工创新服务平台,包括了变电检修、变电运行、电气试验、输电线路、配电线路、继电保护、配电技术七个专业团队,集中了贵州电网公司各个专业领域的技能专家。”据贵州电网公司省级跨平台小组相关人员介绍,为了让一线技术技能人员免陷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心无旁骛地开展创新活动,贵州电网公司创新服务模式,建立了一批省、地两级“一站式”服务平台。其中,地级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各地区供电局搭建了跨业务、跨部门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省级一站式服务平台则搭建了一个跨单位的一站式职工创新服务平台。通过采用统一项目立项、统一材料审报、统一过程监督、统一经费管理、统一成果验收“五统一”原则,形成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今年8月,‘万家灯火众创空间’作为贵州省省级众创空间,已经按贵州省科技厅要求向科技部提交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的申报备案。”据贵州电网公司创新管理部相关人员介绍,为服务全省的创新工作室,2016年,该公司成立了具有独立功能分区的“万家灯火众创空间”,目前已入驻创新团队98支、企业4家、创业导师55位,同时,通过线上搭建“万家灯火众创空间信息管理控制平台”,负责对空间及所有入驻资源全程实行信息化管理。每年依托“万家灯火众创空间”平台举办职工技术创新创意活动。其中,2018年召集近百名一线员工参与“选我所用、用我所选”的职创成果的评审及交流活动;2019年通过创建科技创新“三池”(创意种子池、创新技术池、成果推广池),对创意种子进行培育、对创新技术进行孵化、对创新成果进行推广,巩固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成果;2020年举办“贵州电网公司工器具创新大赛”,通过职工技术创新的交流,带动该公司职创工作的联动响应,推动职创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2015年以来,贵州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工作蓬勃发展,在省、地两级的跨单位、跨专业、跨部门的一站式职工创新工作体系支撑下,已拥有144个劳模(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98个职工创新团队,对该公司上千名员工进行创作方法培训,共产生职工创新成果近千项,获得专利700余个,全国电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60余个,全国技术能手3名,大国工匠1名。
找痛点 通有无 合力解难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职工创新的本质是从企业的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痛点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现场作业工器具作为一线员工的“第二双手”,其功能、性能直接影响着工作效果、效率。
“你们在绝缘杆上装电砂轮,如何保证电砂轮不误锯导线?”“大家仔细看的话会发现,我们还在电砂轮的前端安装了一个撑杆,锯树障时会先把导线撑开。”带着镰刀、锯子和新一代电动除障工具,贵州电网公司安顺黄果树分局的余万荣、张洋走上了展示席,余万荣负责讲解除障工具的优化过程,张洋则在一旁进行向专家评委、大众评委展示着自己创新项目。
余万荣、张洋所在的黄果树分局,担负着黄果树景区的供电任务,针对景区较高的森林覆盖率,树障常会影响供电线路的正常运行情况。如何既保证线路正常运行又省力省时清除树障,余万荣绞尽脑汁,先后对除障设备进行了三次优化。最后形成了目前的电动式除障工具,并在本次大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将其他单位类似创新项目逐个击败,闯入最后决赛。
架空绝缘线、电缆便携式快速电动剥线机、10千伏断路器小车升降装置……
每一个创新工器具的诞生都意味着一个生产难题的解决,而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每一个创新项目的开发者都不断地对工器具进行优化迭代,使新开发的工器具由能用向好用升级。
“365个项目同场‘竞技’,这充分说明我们的一线员工无时无刻都在想尽办法做好工作、提高效率。”贵州电网公司创新管理部副总经理刘晖介绍,本次大赛,贵州电网公司按照“以一线员工为主体、重点解决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创新成果能在生产一线直接转化应用”的工作思路,将该公司员工近年来开展的365个职工创新项目集中在一起进行PK。参赛项目共涉及变电、配电、输电、信息继保、计量营销等专业。
“在PK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不少项目各有所长,于是我们就进行了项目整合,将各家优势集中在一起。”贵州电网公司工器具团队相关人员介绍,本次大赛还对36个项目进行了整合,融合成了12个新项目。
“你们的线路重物缓降滑车,如果在滑轮处加个齿轮,不仅可以将你们加装的配件去掉,减少改造成本,而且缓降效果会更好。”在大赛现场,来自贵州电网都匀惠水供电局摆所供电所的员工黄沁国与贵阳供电局输电线路重物缓降滑车创新项目负责人刘佩垚进行了交流。
“今天到决赛现场来看看高手们的创新项目,确实令我大开眼界。”对于每一个决赛项目,黄沁国都仔细听取了别人的展示讲解。“今年公司发布的创新需求里提到了带电作业工器具的研究,这个和我的工作密切相关,我准备在这方面努力一下,争取明年搞个能进决赛的项目。”黄沁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搞职创项目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立足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面向一线员工开展了创新需求命题征集。”据贵州电网公司创新管理部总经理刘卓毅介绍,为了使2021年的现场作业工器具创新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切实解决一线作业问题,贵州电网公司从变电检修、高压试验、继电保护、配网综合和输电等五个方面提出了6个创新需求命题。
“他们可以知道我们有什么新产品?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他们的需求与痛点,通过这样的活动互通有无,这是个双赢的活动。”赛场旁的展馆里,不仅展出了本次大赛进入决赛的创新项目,来自国内外工器具设计、生产、制造、加工类的15家知名电力设备厂家代表也应邀参加了工器具成果和产品展。广东省广州咸亨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洁作为受邀代表之一,除了在展会现场介绍自己公司的产品外,还与参会的贵州电网公司相关创新项目负责人进行了交流。
传薪火 重辐射 青蓝共创新
传帮带是指前辈对晚辈或老手对新手等在工作或(和)学习中对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经验经历等给予亲自传授的通俗说法。传帮带既是方式和方法,也是氛围和风气。创新作为一项艰难的、长期的工作,更需要承前启后,薪火相传。
“别紧张,先喝口水,这肯定没有你第一次参加现场工作难,再说还有我呢?”临上赛场,看到徒弟王颖有点紧张,刘鹏赶紧拧开了一瓶水递了过去。
刘鹏是贵州电网公司贵阳供电局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高级作业员、高级技师,进入贵阳供电局工作24年来,刘鹏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南方电网公司高级技能专家,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师带徒、培训等为贵州电网公司培养了高技能人才500余人、技师35人、高级技师15人、技能专家9人、技术专家5人、培训师15人。
“如果没有师父,我一个刚入职的新人怎么能见到这么大的场面,还获得创新大赛银奖,感谢师父,同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能和师父一起上台展示,一起获奖,王颖非常激动。
在上台领取今年创新大赛金奖的3个人中,贵阳供电局的曹俊最为年轻,当他举起奖杯的一刹那,台下有个人也激动不已,他就是贵阳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检修一班副班长,高级技师卢兴福。
“一枝独秀”并无意义,更重要的是“满园春色”。卢兴福一直践行着自己的座右铭。从2003年起,卢兴福开始带徒弟。传道、授业、解惑,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们。十几年间,卢兴福共带出了20余名徒弟,其中,陈世丹、曹俊等五位徒弟,已经成长为技能专家。
申国华、龙福刚、史纯清、王磊、禹海林……
和刘鹏、卢兴福一样,在本次大赛上,这些劳模、技术能手不仅带来了自己的创新项目,还通过发挥劳模、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为一线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提供一个具有吸引力、创造力的学习成长平台,进一步激发了一线职工的创新活力,并通过这种带动凝聚了技术攻关合力,使扶创新人才的个体优势转化为了群体优势,实现了职工技术创新由个体向团队型、由单一向联合型的提升。
期间,贵州电网公司工会还分别表彰了10名员工“创客”称号;40个创新工作室为“优秀劳模(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51个工作室为“工作室优秀成果”。“我们希望新一批创客、劳模、技术能手的产生,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司的职工创新工作中,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可靠的支撑。”贵州电网公司工会副主席王瑞祥表示。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杨彬 通讯员 陈举 吴有康 颜霞
■ 声音
匠心筑梦 匠人逐梦
以“匠心”精神做好职工创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在贵州电网公司工器具创新大赛现场,参会的创新项目开发者们谈了自己对匠心的理解。
贵阳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检修一班副班长 卢兴福: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我觉得工匠精神无外乎三点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
贵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高级作业员 刘鹏:
匠心是责任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大到国之重器,小到职工创新,都是责任心的体现,没有责任心,就不会在一个普通领域默默无闻潜心研究。没有责任心,身边的小问题和小痛点就不会留心发现和关注,即使发现也不会放在心上。没有责任心,就不会用心去扣那一丝一毫的差距和目标,更不会涌现大国工匠和创新之星。
六盘水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继电保护三级专责 王磊:
匠心创新需要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韧性和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的意志力,匠心创新还需要奉献,因为我们的本职工作并不是科研,还有繁重的生产工作和管理工作,我们很多创新工作都需要牺牲大量的业余时间来支持,需要我们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平时的创新工作不能影响正常本职工作,业余时间加班搞创新是常事,匠心电网黑科技,把黑夜过成白日,生活便处处光明。
都匀罗甸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自动化专责 万毅:
匠心是恒心、虚心以及细心,对创新创造的一种持之以恒。
兴义供电局变电管理所高压电气试验中级作业员 文峰:
对于匠心的理解,我觉得就是能将简单的事儿,重复地做好,然后再重复地做好,最后还能重复地做好,也就是一种锲而不舍地追求极致的情怀,一种严谨专注、精致专一的态度。在现今嘈杂的尘世中,坚守内心的信仰与初心,专注于一处,不偏不倚不动摇。无论世界如何变幻莫测,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在无上限的完美中追求极致,我想那就是“匠心”。
铜仁万山供电局计量运维班班长 蒋志辉:
术业有专攻,希望大家工作当中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不断地发现专业领域新知识,积累宝贵的经验,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贵阳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检修一班副班长 曹俊:
我理解的匠心,就是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和专注,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平常心。热爱自己的工作,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淡泊名利、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