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献策

技术献策

推动公共设施融入城市,南方电网公司提供“广州样本”(图文)

变电站变身城市景观

  2022-03-02

W020220301333680378513.jpg

  此次成果发布会在全新建成的广州变电站科普中心——110千伏猎桥变电站举办,它的设计感十足成为广州城市一道亮丽风景线。 高剑辉 摄

W020220301333680385200.jpg

  全国首个变电站景观及功能设计国际竞赛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共同组织,历时一年,邀请国内外建筑设计名师、院士大师、中青年设计师等,深入社区街巷,携手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到21座变电站设计中,不断优化提升公共设施与城市景观的融合。

  此次变电站竞赛选取了广州商务区、高密度大型居住小区、滨水景观带、西关文化核心区、教育院校区及产业园区的变电站作为设计标的,共收集参赛作品800余份。

  “院士组”6名设计大师参赛。“专业组”面向专业机构,收到中美德英8个国家的提案。“公众组”面向公众,收到了252支团队的方案。同时,主办方还与广州市少年宫合作,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收集变电站主题绘画、创意作品。

  这些参赛作品从岭南风韵之中汲取养分,与世界最前沿的设计风格、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最创新的技术和功能融会贯通,诠释着21世纪建筑美学的本土表达和时代风向。从降噪技术到建筑材料,从历史活化到空间革新,变电站竞赛中提交的方案,无论是先进理念的导入,还是前沿技术的应用,都为变电站的提档换代,增添了低碳的力量,也为绿色电网的打造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可实操、宜推广的案例。

  通过设计的力量,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公共设施品质内涵,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电力需要,又为推动电力等公共设施更好融入城市发展提供了南网实践样本。未来,这些设计感十足的变电站将变成广州城市的一道道风景线,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

  变电站不仅有“颜值”更具“功能性”

  本次大赛的关键词是“景观和功能”,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变电站的“颜值”,还要思考变电站的“内涵”。变电站好看又好用,与城市和居民产生良性互动,也一直是广州供电局近年来变电站建设、改造的一个方向。

  变电站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建筑物立面设计尽量和周边环境协调,减少工业建筑元素。正如位于广东省博物馆旁的110千伏凌云变电站,考虑了新中轴线周围环境,建筑外观采用镂空铝合金板幕墙及绿色塑料花木进行装饰,实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变电站建设中使用节能减排材料,全面应用减震和降噪技术,实现低碳甚至零碳。去年,广州供电局在白云区建成全国首个高密集居住区“超静音”示范变电站,用全方位、多维度的新形式建造技术把110千伏嘉业站的噪音“内部消化”。同年,该局还在花都建成广东首座零碳配电站,实现了施工现场“零加工”、施工“零排放”的目标。

  猎桥站则是广州首个“社区事·大师做”项目。宛如“月光宝盒”的110千伏猎桥变电站由白云机场设计师陈雄设计。它位于珠江边、广州塔对面,外立面采用穿孔铝板,让整个变电站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观感。银白色的外立面,在白天柔和轻盈,光影打在上面像在钢琴琴键上舞蹈。夜晚加上灯光照射,则变得玲珑剔透。

  110千伏猎桥变电站首层设置成可观看内部设备的玻璃窗口,市民通过预约可以进入二层展厅参观。三层是一个花园,屋顶设计为绿化平台,将定期举办科学论坛、青少年科普活动。

  110千伏猎桥变电站天台顶棚铺设特制发电玻璃,年平均发电量约2万度。屋顶通过海绵城市系统收集并净化雨水,用作变电站内的清洁、生活和绿化用水,预计年节约用水量达1800立方米。变电站通过细节的设计,实现绿色、低碳、节能。

  广州变电站建设、运维正在更加绿色、智能。比如广州首座500千伏GIS(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设备)户内变电站楚庭变电站,覆盖5G信号,采用先进智能设备,推进智能巡视、设备状态智能检测、智能录波器等应用,实现了全站信息数字化、通讯网络平台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位于琶洲的220千伏磨碟洲变电站,是广州首座数字孪生变电站,利用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打造覆盖电网全过程、生产全环节的数字孪生变电站,能源配置得以全景看、全息判、全程控。

  “多站融合”也正在成为一个关键词。我国现有变电站点多面广、数量众多,供电范围已覆盖88%的国土面积;深入商业楼宇和居民小区,贴近用户,90%处于居民、工商业用电环境。利用密集分布的变电站,依托站内空间、电力等资源,建设融合数据中心、5G基站、变电站、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综合站点,亦成为一种可能。

  在这次的广州变电站景观及功能设计国际竞赛上,一些新锐公司的提案也为广州供电局的“多站融合”构思拓展想象力。根据南方电网公司印发的《南方电网“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南方电网公司将力争多站融合变电站达到100座。

  探索变电站与城市融合之路

  城市发展早期,变电站基本位于城市的边远地区。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前的边缘地区可能变成人口、商业活动密集的地区,负荷增高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变电站才能支撑城市的发展。在2005年前后,广州、上海、南京等城市陆续出现中心城区变电站“难产”的局面。

  城市快速发展和公众对环境的诉求也在某种意义上促使了广州供电局富有创造性地探索应对方法。一方面是思维的转变。在《永福探路——广州供电局电网建设融入城市发展的典型探索》报道中曾提到:居民当时主要存在3个误区,一是变电站造成电磁辐射;二是变电站周围工频磁场致癌;三是选址过于靠近居民区。2005年到2008年是广州电网建设最为困难的时期,只要在居民小区里建变电站、架设变压器、竖电杆或铺设电缆,肯定会遭到居民坚决抵制。互联网上充斥着变电站负面消息。

  为此,广州供电局认识到必须让市民“亲眼看、亲手摸”,于是自2008年起广州供电局不断邀请公众代表、媒体记者、意见领袖、评估专家进入已建成的变电站参观,现场测量变电站相关数值,与在场工作的员工互动。通过多种方式不断传播,潜移默化减轻市民的恐慌心理。

  同时在规划层面,不断加强与政府的沟通。2010年2月,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广州市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在国内首次将变电站作为房地产配套项目进行建设,明确项目配套电力设施必须与开发项目主体同步规划、同步报建,建成后移交供电部门使用。

  2016年6月广州市政府颁布的《广州市加快电网建设规定》,在原《广州市加快电网建设若干规定(试行)》基础上,结合广州实际情况进行了修订,广州供电局在其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其中,明确房地产开发项目与配套变电站采用“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变电站先行验收”的思路,配套变电站在国土部门审查房地产开发项目方案时就被纳入审查范围,在项目土地出让公告时就予以公布,在住宅首期工程预售前先行验收,同时在销售现场公示,作为预售、销售合同的附件。此举将变电站的建设提前告知公众,增强信息透明,有效降低了“邻避问题”发生的概率。

  与此同时,广州供电局在变电站建设中也更加注意改变公众心中对电力设施的刻板印象,在功能和外观做出改变,融入城市的发展,成为城市公共设施、人文景观的一部分。比如2019年投产的110千伏艺苑变电站,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磨碟沙公园,是广州供电局首个采用“地下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地上一层门式刚架钢结构”的变电站。门式刚架钢结构在降低施工环境污染的同时,比传统建筑方式缩短了40%,适应于艺苑变电站临近居民社区的工程,实现了绿色、科学施工。中环广场附近的110千伏中旅变电站楼顶被设计成足球场,等于为周边增添了新的体育公共设施。

  变电站主动向市民敞开怀抱

  此次举办的变电站景观及功能设计国际竞赛正是这种理念的结果,也是新起点。广州供电局通过向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和设计大师、社会群众征集优秀变电站景观及功能设计方案,推动广州市城市变电站景观与功能设计与城市发展双融合,从源头化解变电站邻避问题,让市民对变电站“又需要又喜欢”。未来,变电站不仅承载着为城市提供“能量”的功能,还能更加开放,成为市民幸福生活的打卡地。

  根据大赛公布的优胜方案,未来广州将至少拥有21座兼具颜值、功能的变电站,有些是新建站,有些是对老站更新。其中,110千伏黄沙变电站,正是旧站外观改造。那里位于西关文化核心区,历史感十足,未来将在原建筑之外,用金属网架结构再现典型骑楼界面,同时置入可供人坐卧穿行的城市家具,市民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两个历史界面,也为这个街区增添了新的公共活动场地。

  “变电站等城市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百姓非常需要它们,但是大家又不想挨着它们。这是一个矛盾。现在科技很发达,在功能上、规划上保证了它们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但是心理上的问题,需要设计来解决。变电站应该由封闭变为开放,改变功能单一、造型单一的情况,叠加老百姓活动场所、科技宣传、教育、文化艺术展示等复合功能,让老百姓需要它又爱它。”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为未来变电站规划建设提供了思路。

  设身处地站在百姓角度考虑,让变电站真正成为城市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并被市民接受,广州供电局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刘杰 通讯员 郝思远

  ● 声音

  活动现场,何镜堂、李立浧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建筑设计大师团队献策珠江两岸高质量发展,畅谈市政公共设施设计建设。以下是现场发言的核心观点总结: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变电站、环卫场站、道路桥梁等,都是城市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体现公共性和开放性,这需要建筑设计师起示范带头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此次变电站竞赛体现了“两个结合”:一个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一个是美学和功能的结合,都体现了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并且能够达到完美和谐。

  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绿色建筑研究要以目标与效果作为导向,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关注设计,而且也要关注建造和运营;同时,在城市更新中巧妙地利用现有设施加以改善。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要实现“双碳”目标,关键是要实现能源供应方式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变电站也要转型。变电站作为公共参与的场所,让市民了解电网企业做出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我们需要关注变电站对设备的运维管理,通过智慧化控制手段实现降低能耗,如数字孪生、三维可视化平台等,实现和达到对人力成本和电能耗的节省。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合伙人胡倩:作为建筑师,我认为需要做的是对可持续性的探讨:不仅要积极应用最新的技术,也要让建筑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需要有负责任的态度。

  ● 活动评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本次大赛引领了行业发展的趋势,是未来的方向,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大师参与到公共设施的小项目的设计中,提升公共设施的美学品味,通过设计的力量来拉近市政设施与市民的距离,推动变电站融入城市发展,这项工作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经济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的提升,在这个时候提出对变电站进行外观设计,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本次竞赛实现了两个结合,一个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一个是美学和功能的结合,既满足功能需求也能体现美的元素,这件事情很好,很有意义,应该坚持做下去,相信广州供电局在这件事上能够越做越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本次大赛有很大的时代意义和价值。这次竞赛是一个启动,或者说是一个示范,引领带动全国在城市更新中重视城市基础设施融入环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广州这次邀请大师设计变电站,在全国是开风气之先的,在世界上可能也没有类似的,这个意义非常重大,把变电站这种一般老百姓不太愿意靠近的设施,变成了公众喜爱的地方,实现了从“邻避”到“邻利”。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猎桥变电站设计得非常好,让人耳目一新,改变了人们对变电站的印象,打破了人们对变电站的误解。这次大赛通过变电站这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设计,把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和美带到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去。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合伙人胡倩:这个项目旨在从规划源头化解“邻避问题”,通过设计提升市政公共设施的艺术性和亲切感,体现以市民为中心,向社会传递“设计让城市更美好”的共同价值观,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极具前瞻性的设计项目。

  ● 致辞

  活动现场,日本建筑设计大师、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矶崎新对活动发来致辞信。英国皇家建筑师终身院士、澳大利亚建筑大师菲利普·考克斯发来视频致辞。以下是主要内容:

  矶崎新:这个竞赛旨在从规划源头化解“邻避问题”,通过设计提升市政公共设施的艺术性和亲切感,体现以市民为中心,向社会传递“设计让城市更美好”的公共价值观。

  考克斯:我们认为,对变电站进行考察并使其成为城市环境的可控部分,是对城市环境更高级的改造。我们希望这个竞赛能够为广州这座城市增光添彩,推动这座城市的品质提升。

来源:南方电网报

标签:公共设施,融入城市,南方电网,广州样本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