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2015年起,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立足电力行业实际,勇担国企扶贫责任,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三线”扶贫模式,通过结对帮扶、项目建设帮扶、人才支援帮扶等工作落地,提交出一份可借鉴的脱贫攻坚答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有效衔接、平稳过渡,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倾情筑梦,一幅新时代村美、民富、业强的大美“三色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一、背景和意义
8年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启了祖国与人民迈向小康社会的“八年之约”,到2020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的搬走了贫困“大山”,承诺完成,履约兑现。迈进2021,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十四五”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端,祖国擘画乡村振兴蓝图,又一次向人民群众开启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五年之约”。若将目光投向一个铭刻着共和国三线建设记忆的钢城攀枝花,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依托“三线阳光”文化品牌体系,创新“三线扶贫”模式,绘就乡村振兴“三色画卷”,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征途上闪烁着一道璀璨星光。
二、做法与经过
(一)党建引领 三个书记开启脱贫攻坚三线模式
决胜“三区三州”,讲政治、顾大局,不计经济成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临时党支部书记架起电网“责任线”,推动贫困地区实现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瑰丽嬗变。脚下沾泥,心中有爱,精准建档立卡,精准发展产业,充分利用金融工具优势,驻村第一书记牵引扶贫“精准线”,谱写出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扶志+扶智”的动人故事。“不漏一户,不掉一人”,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助力新时代发展成果共享,电工村书记勾勒出小康“共享线”,政企合作镌刻着人民心中的无字丰碑。
织密电网“责任线”,确保开发式扶贫成效
作为四川1240个“三区三州”深贫地区电网建设项目援建单位之一,攀枝花公司全力保障凉山州木里、喜德、德昌、安宁四个县92个电网建设项目实施。2019年4月,攀枝花公司党委成立“三区三州”35千伏及以上电网建设项目临时党支部,党支部设在盐源项目部。2020年,攀枝花公司弘扬“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把临时党支部搬迁至木里,靠前指挥,坚决夺取攻坚胜利。
项目临时党支部施行纵向建“家”强组织、横向拆“墙”破壁垒、内向问“心”做先锋的12项措施,组织党员共同签订了党员攻坚目标责任书,在党员管理中构建一贯到底、上下衔接、各司其职、协同发力的攻坚责任体系。对于参建“三区三州”电网建设的员工来说,临时党支部凝聚人心,是一个“远方的家”。不仅如此,临时党支部还与木里县供电公司开展结对共建,以党建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协同合作质效。越是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候,越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党建+”的实施,有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电网建设项目的相融并进,加快工程推进速度。
构建金融“精准线”,落实驻村扶贫帮扶
从2015年8月起,攀枝花公司先后选派廖宗毅、王芳耀两名优秀员工前往攀枝花市盐边县大窝凼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如何更好地激发内生动力、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第一书记在利用金融工具进行产业扶贫的漫漫道路上不懈求索。经过反复思考,在第一书记的推动下,村支两委确定了设立“土银行”。“土银行”里有驻村工作队员筹集到的106万元金融资金,作为贫困户或有意愿发展产业的村民可借用的产业发展资金,“存”上各项帮扶资源,建立起信用风险评估小组,设立担保人,由村支两委负责引导和监督村民“对号入座”提取有效资源,村民则把产生的收益大部分归自己、小部分给集体。不仅如此,为打消村民顾虑,鼓励更多的村民做“致富带头人”,第一书记主动联系保险公司,无偿对村里的养殖产业进行投保。
坚持发展“共享线”,推进异地移民扶贫工程
让河谷的资源向山区流动起来,让山区的彝族同胞也享受新时代发展成果,是攀枝花米易走出的协作发展之路。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正在政府、企业基层工作者一点一滴的努力中形成。米易县撒莲镇金花塘村,就是这样一个平均海拔1700米、资源匮乏的省级贫困村,是一个以凉山自发迁居户为主的彝族聚居村。2020年是村支部书记吴复俊在金花塘村工作的第30个年头,同时他也是攀枝花公司撒莲供电所的一名电工。由于金花塘脱贫任务重,吴复俊又对村里的情况了解深入,工作得力,上级政府坚持要求吴复俊兼任村支部书记,带领所有村民完成“脱贫摘帽”目标。
(二)有效衔接,三张网络绘就乡村振兴三色画卷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实践中,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发现“水在江中流,人在山上旱”是制约攀枝花“三农”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电兴助水兴,水兴则蜀兴。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攀枝花供电公司逐步绘就水网、电网、情网的“三色画卷”,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绿色共享,水网密布绘就产业画卷
攀枝花供电公司持续以时间的长度、保障的宽度、责任的高度,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水立方”革命。坚持“水源到哪里,电线就架到哪里”的理念,构建起产业发展与作物丰收的幸福水网。
十年砥砺,十年投入,十年责任。攀枝花的乡村已经从“靠天吃饭”变成“水网密布”、“水旱从人”。攀枝花供电公司不懈的努力和真诚的服务,推动了一系列依托“水”而兴起的产业蓬勃发展,为产业发展插上“翅膀”。如今的攀枝花已经形成了一条金色的芒果产业带,芒果种植面积占到热带水果种植总面积的70%,总产值超过10亿元。攀枝花芒果也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黄色责任,农网坚强绘就责任画卷
“工业强”一直是攀枝花的城市底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下,当地“三农”发展潜力亦不可小觑。犹如车之四轮,鸟之双翼,乡村振兴离不开电力保驾护航。
自2005年起,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持续进行农网改造(含农网完善、户户通电、无电地区、农网升级、扶贫攻坚、中心村、村村通动力电,不含大修、技改、资本金项目)总计投入资金12.17亿元,改造用户60796户,通电10095户。
攀枝花公司深知,只有坚持“问题到哪里,供给就到哪里”,才能解决好农村电网发展问题。连续15年的投入,攀枝花公司夯实了公司经营区域内的农电基础,用优质电能助推农村产业腾飞,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红色先锋,一网情深绘就希望画卷
在攀枝花电网人的眼里,电网是有“温度”的,它不只有铁骨铮铮、傲视风雪的“不怒自威”一面,还有温情脉脉、暖意融融的“温婉关爱”一面。攀枝花公司坚持“需求到哪里,党员就到哪里”的理念,构建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和谐“心网”,架起农村供电与农村客户的“连心桥”。
在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攀枝花公司以“党建+”三维工作法指导,依托“一站一支部”的组织构架,延伸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柔性支队服务范围,开展村网共建,结合党史教育工作主线开新篇,解难事、办实事、干好事,解决百姓需求和服务短板,不断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
三、成效与影响
1.工作成效荣誉高。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充分践行央企社会责任,助力定点帮扶村脱贫摘帽,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荣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授予“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三位扶贫书记先后获得各项表彰,其中扶贫第一书记廖宗毅获得国家电网公司“五四青年奖章”。
2.工作模式可推广。持续深入根植“水立方”抗旱保电工作模式,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水源一公里”社会责任根植项目,并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优秀社会责任根植示范项目。
3.品牌传播影响大。打造“三线”扶贫品牌,总结公司扶贫经验成果,展现中国式扶贫实践之路,典型经验在《中国电业》封面刊载,并获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高度赞赏。扶贫题材微电影《望望》《战贫》获中宣部第三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等多个奖项。
4.群众百姓点赞多。随着“三线扶贫”与“三色画卷”不断在攀枝花深根,相关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广泛认可和赞许,为表达谢意,很多地方的村委、百姓给公司送了锦旗和感谢信,米易县还为公司在撒莲镇树立了“抗旱”丰碑。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攀枝花供电公司 吕隆明 杨国梁 方昱 张鸣 王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