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之路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在18世纪60年代欧洲发生工业革命、世界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错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随之而来的军事侵略、巨额赔款、不平等贸易、连年内战,中国经济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进程被大大延误,逐步沦落到贫困落后的境地,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渴望尽快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富民强,提出“我们共产党人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新中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抗美援朝战争的立国之战,中苏合作对中国工业领域实施的156个援助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国民总产值从1949年建国初期的123亿美元提升到1978年的2165亿美元。改革开放后,中国打破外交僵局,中美中日关系改善,先进科学技术全面引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享受到人类过去300年的发明创造和科技创新成果,共享中国市场化改革开放发展红利,用短短的40年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走过了西方世界10代人走过的路。从旧中国的饥寒交迫到新时代的全面小康,从建国之初4000多万人流离失所,到7亿多人摆脱贫困,再到2020年全面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中华民族完成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新时代的中国正阔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贫困之困
整体的辉煌不能忽略局部的困难。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还要走一段最艰难的路,还要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在城市、在农村,仍然还有贫困人口,存在城中村、抱团式贫困的问题,已脱贫的群众中也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实现全面脱贫不返贫,任务艰巨、难度很大,需要我们找准当前贫困的根源、现实的困境和破解的路径。
缘何贫困,回顾富裕之路,无论城中村还是老少边穷地区,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仍然固守传统农业和小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好像与他们毫无关系,这样的生产方式产生的价值当然不被现代社会所认可,他们陷入生活困境。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捐款”“捐物”“给项目”“买农产品”的“输血式”扶贫能够解决当前现实的困境,长远来看,更要用现代工业信息革命的成果,破解自然环境、思想观念、知识技术的困局,缩小他们与现代社会的差距,构建“造血式”扶贫长效机制。
电力先行
电是现代生活的核心要素,是工业的基础,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进力。作为工业革命的能源基石,电能运用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带来了第二次革命的动力,以此产生的成果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人类科技从牛顿力学的宏观世界转入微观世界时,相对论、量子力学、电磁学的深入研究,强电与弱电同步发展,带来了现代信息化社会。强电构建的电力系统成为现代社会的能量动脉,弱电构建的通信网络成为现代社会的神经系统,驱动社会高速前进。
列宁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今天中国的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构建的完整宏大的电网体系。对贫困地区而言,通了电,生活将变得完全不一样,这些供给、光、热、动力和信息的网络,与人民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产生新的价值,快速提高了生产力。比如,重庆合川太和镇晒经村以电烤花椒方式改变传统煤烘模式,不仅直接提升花椒品质和收益,而且节能环保,直接降低人料成本70%以上,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的重要产业。网红李子柒以信息化的方式展示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引起全球关注,产生巨大商业价值。可以说,电力不仅是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工业附加值和劳动产生的信息价值更成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
两不愁、三保障
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电是基础,是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如果发生大面积的停电事故,将对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比如2003年“美加大停电”、2012年“印度大停电”,2015年“乌克兰大停电”、2019年“委内瑞拉大停电”等,造成交通瘫痪,城市功能丧失,经济发展受损,直接影响群众生活,手术室里的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人们只能到水沟里取水、到垃圾箱里翻找食物。这样的大面积停电事故,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欧盟有4次、美国有3次、印度有2次、巴西有2次、日本有2次,而中国却是0次。这不停电的20年,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20年。中国国家电网是20年来全球唯一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特大型电网,这不是偶然和运气,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以国家电网为代表的中央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在人民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真正让人民群众在共享电网事业发展成果中感受到党的温暖。
电力事业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地理形态上既是大山区,又是大库区;社会形态上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战略区位上地处西南内陆腹地,但又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撑点、“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这些对重庆电网发展和电力保障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党委时刻牢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电力事业中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全力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筑牢脱贫攻坚思想根基,打造脱贫攻坚红色堡垒,充分发挥党建独特优势和电力工业的行业企业优势,以“四送扶贫模式”精准助力脱贫攻坚战,为贫困地区通上致富电,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当排头、作表率。从1997年重庆电力挂牌成立至今,一个基础薄弱、以110千伏为主的地区电网,发展成为一个东联湖北、西接四川,以500千伏为骨干网络、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区域性电网,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有力推动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220千伏变电站覆盖全部38个区县,基本消除“单线单变”,城镇配电网实现升级换代,供区农网改造面达100%,集中解决了“拉闸限电”“电网卡脖子”等一系列难题。“十三五”期间,投入农网改造资金34.3亿元,投资2亿元完成经营区内17个深度贫困乡镇电网建设任务,经营区实现全部自然村按标准通“动力电”,完成1.6万千瓦光伏扶贫项目接网,实施爱心进农家扶志扶智专项行动,将电力服务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无缝衔接。
进入新时代,重庆电网飞速发展,始终走在各项市政建设前列,建设以交直流特高压为支撑的500千伏“双环两射”高可靠性和高适应性网架,打造适应山地城市、高楼密集、高负荷密度的高自愈、高可靠配网,推动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建设,以“电力引擎”有力支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以电为驱动为贫困地区形成可持续脱贫致富的良好局面,构建起“造血式”扶贫的长效机制。
结 语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电力先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后扶贫时代,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电力工业在其中的基础性支撑性重要性作用,深刻认识电网企业以党建引领的扶贫工作实践,是提高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在后扶贫时代长效解决我国人口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以电力引擎驱动生产力发展,贫困户和脱贫户才能有持续“造血”的能力,脱贫群众才能有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 叶鹏 王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