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永相传

发布时间:2022-03-18 16:30:43 作者:邱红萍

  “小邓,你来看!这是我和毛主席的合影。我就在这里!”满头白发的一厂退休劳模毛克文用微颤的双手指着家中墙壁上的相框,热情地向来看望他的小邓介绍道。那年,年仅27岁的毛克文技能过硬、工作出色,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全国电业先进生产者。1959年,30岁的他又获评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一时间,成为全国电业工人中火热讨论的话题。

  在石洞口一厂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像毛克文一样的优秀石电人比比皆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建成了上海首座百万千瓦级火力发电厂,用奋斗的汗水创下了上海市单机安全运行最高记录,用创新的智慧积极探索建设数字化标杆智慧电厂,为保障城市用电需求、推动城市大发展,书写了一幅又一幅波澜壮阔的劳模画卷。

  匠心筑梦

  上世纪80年代,建设大型能源基地是大势所趋,更是电力人翘首以盼的创业梦想。1985年春,万名建设大军在荒芜的长江滩涂上安营扎寨,正式拉开了抢建一厂的大幕。受当时技术制约,机组所用的多种锅炉阀门从日本进口,安装校验或者维修都只能求助于日本专家,损坏严重的话还需花钱再买。彼时已在电力战线耕耘了44个春秋的黄根发面对着这些新设备,也是生手一枚,但他认为,“远水救不了近火。中国人还是要靠自己!咱们有能力引进先进设备,就一定能掌握和吸收应用新技术。”于是,曾有日本留学经历的他开始逐字钻研日文书籍,认真学习设备的技术条件和质量要求,在无一日方人员的指导下,大胆采用新技术,自行开展进口安全阀校验工作,圆满完成2号、3号机组校验,为国家节约了上万美元的外汇支出,这一校验方法还在平圩电厂等单位推广应用。同时他还主动承担起进口电磁阀修复任务,连续6个小时进行手工研磨,修后一次性安装投运成功。1987、1988年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工程建设功臣,1990年获评上海市劳动模范。

  一厂整个建设工程共挖土98万立方米,浇灌混凝土40万立方米,敷设电缆3129千米……在那个装备极度匮乏的年代里,石电人就在毛克文、黄根发等劳模的带领下,以当时国内最快的建设速度建成百万千瓦级火力发电厂,荣登时年《中国电力报》“全国电力十大新闻”之首。

  实干笃行

  1992年,受建造之初诸多因素影响,电厂4台机组存在的许多先天不足,让石电人走上了持续改造的漫漫征途。在这其中有一位年轻人倪继忠,他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数倍于常人的付出刻苦磨练自己的焊接技艺,并通过业余时间取得了专业学位,获得了国际焊接学会的国际焊接技师资格。每每站在温度达350℃的焊口旁焊接,他从不退缩,在这“火炉”旁一蹲就是10个小时,连续用去几百公斤的焊条,整齐的焊缝宛如艺术品一般。他自主设计的氧乙炔汇流集中供气方式,解决了高空作业中频繁换气的棘手问题,圆满、高效地完成四次大规模的锅炉改造。16年间,在劳模精神的指引下,他从一名普通焊接学徒工,到成为站在行业金字塔尖的金牌焊将,实现了从操作型工人到知识型工人的转变和飞跃。2005年,他手捧着全国劳动模范的奖状载誉而归,成长为新一代的石电劳模。

  继往开来

  三十四年来,毛克文、黄根发、倪继忠……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是电厂广大劳动者中的杰出代表,一代代劳模的赓续,是石电人对那股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新一代石电人中,上海工匠、华能工匠、上海五一劳动奖章、上海三八红旗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集团公司首席技师更是层见叠出。他们虽身处不同的时代,身在不同的岗位,却都具有那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那伴随着企业几度沉浮依然搏击潮头的劳动精神,以及那将电力事业融入自身血脉的工匠精神!

  如今,在一厂“边生产边基建”的工作状态中,一厂职工手握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接力棒”,扛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基建,两手都要硬”,迅速进入决战状态、开启作战模式,遵循着“高效、清洁、灵活、智能、利旧”的建设思路,融合了“5G+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着打造盈利能力强、环保指标领先、技术指标先进、智慧化提效、充分利旧控资的等容量替代示范工程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时代更迭,岁月变迁,唯有那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石电人,矢志不渝地探求企业发展之路,在上海电力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看!那座“老”电厂正迎着东海的季风,巍然耸立在长江之畔,飘扬着华能三色旗帜,全力开启“二次腾飞”的新篇章!

  (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一电厂 邱红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