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深处,村舍栋栋,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酒香,“高粱酒之乡”浙江省诸暨市同山镇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乘上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电力农网改造升级快速直通车,走上了一条旅游及酒文化产业之路,让红高梁“酿”出好日子。
回乡创业 用心酿造高粱美酒
随着酒香而来,国家电网浙江电力(诸暨)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走进诸暨酒乡同山镇西源村,一眼便看到一幢有些年代的两层旧楼,门成穹形,依山而建。这里原是小学校舍,3年前被村民边剑平租下改为酒作坊。酒香便是从这里出来的。
今年58岁的边剑平经商多年,他热情地带国家电网浙江电力(诸暨)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参观酒作坊。20多米长的走廊里,靠墙侧蒙着一层塑料布,下面挨挨挤挤地存放着14只不锈钢大酒桶,每只都有半人高,需两人合围,里面盛满发酵的高梁熟料。中间一间大房,也满是不锈钢大酒桶。屋外一角,一套大型蒸馏酒器固定在地上,3只酒甑各有一人多高。经过冷却,酒从一根小管子接出,注入小酒桶。与传统家酿时一滴一滴收集不同,这里的酒像打开自来水龙头一样,哗哗地流出来。“一天最多可酿制500公斤。”正在帮忙酿酒的村民边传章说。自然发酵出酒率低,但口味更加醇厚,很多酒友就好这一口味道。边剑平打开ー只密封酒缸,里头的陈酿泛着红玉般的光泽。
说起酿酒,边剑平兴致勃发。西源村的酿酒历史可追溯到150年前,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酒,至今他家里还留存着土法做酒的器具--一只锡质酒甑。祖辈、父辈都用高梁做酒,耳濡目染下,边剑平也非常钟爱高梁酒。只是过去粮食宝贵,酿制的酒仅够少数人享用。近年来,地处山区的同山镇以白酒“同山烧”为特色,通过规范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提高白酒品质,提升品牌影响力。
在政府推动支持下,2018年,在外经商的边剑平也回乡创业,注册了“西源老边”和“十九湾”两只商标,聘请12名村民做帮工。凭着好品质及多年经商积累的客源,他渐渐在绍兴打开了销路,还吸引了宁波、上海等地的经销商。“一年销量超2.5万公斤,供不应求。”边剑平不无得意地说,现在“同山烧”品牌越来越响,销路越来越好。
共同致富 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酒作坊生意好了,对周边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大。帮工边传章比边剑平大两岁,以前靠养蜂谋生,但养蜂收入不稳定,有时受天气交通等影响,还得赔钱。如今年纪大了,他就近给边剑平打工,酿酒季一天能挣250元,一年收入有好几万元。不出村就能挣到钱的,还有不少村民。73岁的边培友熟知酿酒技艺。这两年,他自己采购高梁,自己酿酒,然后卖给边剑平。“这两年,他帮我销售了1000公斤左右。”边培友说,“同山烧”品牌响了,自己的日子也更有盼头了。
酒以镇名,镇因酒兴。去年,同山镇产个白酒4000余吨,产值超5亿元。今年,该镇重点推进同山烧产业深度融合集成创新示范项目,持续拉长同山烧产业链。“有政府帮忙,我们创业的信心更足了。”边剑平满怀憧憬地说。
电力支持 助推酒乡乡村振兴
“同山镇这几年的变化,除政府的建设投入,还离不开电力的支持。”同山镇副镇长魏涛涛说,“自从我们开始发展酒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用电量越来越大,对电力线路美观要求也越来越高,供电公司都及时帮我们解决了问题。”
为了支持乡村经济建设,国网诸暨市供电公司主动对接同山镇政府,了解乡村旅游规划,制定农网改造计划。从2018年到现在,国网诸暨市供电公司已为同山镇投入资金1054余万元,全面改造了高低压线路,其中,10千伏线路6.78公里,0.4千伏线路34.65公里,新增变压器28台。
2020年,国网诸暨市供电公司还协助同山镇政府对同山酒文化广场进行电网改造。现在走进同山镇,放眼远处,电杆整齐划一,线路笔直,家家户户电表进户线统一规划,乡村更美了,电也更足了,其乐融融,红高梁“酿”出了醉美好日子。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诸暨市供电公司 陈家翘 章琳 章奇斌 俞杭科 蔡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