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服务四实施五着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发布时间:2023-03-08 09:21:16 作者:郭锐 畅玉珊 王生鹏 赵宝 张敏

   为持续增强青年员工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党建工作与生产工作深度融合,国网兰州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党总支围绕“为何创、谁来创、如何创”的核心问题,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三服务四实施五着力”特色做法。立足“三服务”发展目标,构建“四实施”长效机制,抓实“五着力”实施路径,持续深入组织青年员工开展创新创效,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工作新局面。创新成为了推动中心安全生产、提质增效、管理提升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重要意义

  1.创新创效基于中心发展的内部实际。近年来,随着“两个替代”转型升级加快,变电运维专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心在创新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为开展创新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从人员构成来看,中心现在有青工35人,形成了一支以青年员工为新生力量的人才队伍,为创新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2.创新创效符合党建工作的切身需求。当下青年员工有热情、有想法,但缺乏现场实践经验;师傅们现场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往往欠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创新创效活动搭建桥梁,协调好“大环境”与“小人群”之间的潜在联系,统筹好“新环境”与“旧思维”之间的矛盾关系,兼顾好“老师傅”与“新员工”之间的互补差异,是当前党组织建设的迫切需要。

  3.创新创效是中心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保障青年队伍建设,是中心破解新形势下人员承载力不够、工作效能不足等难题的有力举措,是提升创新能力、凝聚创新合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也是运维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4.创新创效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有力支撑。身处电网变革的浪潮中,青年一代只有不断强化创新思维、拓宽创新思路、培育创新精神、锻造你追我赶的韧劲和持续钻研的匠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二、主要做法

  围绕“为何创、谁来创、如何创”的核心问题,中心创新提出“三服务四实施五着力”具体举措,切实推动职工创新创效工作落实落地落细。

  (一)立足“三服务”发展目标

  1.服务专业发展。中心紧密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智慧集控运维,打造标准化窗口运维站,通过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创新创效工作融入蓬勃的生命力。

  2.服务生产经营。将党建项目与安全生产工作同谋划、同部署,使创新工作成为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与业务流的高度匹配,维持电力市场和资产优化高效运行。

  3.服务人才培养。高度重视青年员工的成长成才,致力创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养、选拔、任用青年才干为运维专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构建“四实施”长效机制

  1.实施创新创效的“阵地堡垒”建设。按照创新工作与支部活动一盘棋的管理思路,将党总支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持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创新创效和支部建设深度融合。

  2.实施创新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引导党支部书记发扬“不怕吃苦,当好表率;直面困难,敢于担责”的优良作风,当好创新创效“第一责任人”。把联系员工群体、统筹协调指挥、监督项目进展和检验创新成效作为日常工作重中之重。

  3.实施新老配合的“集群创新”模式。高度重视团队力量和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实施“双师带徒”制度,吸引经验丰富的师傅参与创新,促使老师傅与青年员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的融合贯通,形成“集群创新”新模式。

  4.实施项目负责人“全链条管理”办法。为创新项目指定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统筹跟进科研立项、技术攻关、科技鉴定等各环节,定期监督检查项目进度和成效,接受项目阶段性考核,对项目成果奖励进行分配,形成闭环的全链条管理模式。

  (三)聚焦“五着力”实施路径

  1.着力载体搭建,让职工创新有平台。构建“32112”青年人才培养体系,针对青年员工特长开展个性化培养,持续发掘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各类“创新工作室”为载体,成立6个职工创新工作小组,搭建员工创新创效平台。以问题、需求为导向,通过“员工个人申报”和“中心统筹安排”双向互动的方式征集项目,拓宽项目来源。建立有效的电子数据资料库,全面优化创新软环境。构建项目推进全链条管理机制,组织提前准备、充分调研、有序推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构建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对于未能按时完成或效果不明显的项目,组织商讨、深度反思,滚动至下一年继续进行改进完善,实现创新工作的持续推进和良性循环。

  2.着力技术支撑,让职工创新有保障。成立技术创新指导小组,负责项目立项审查、成果验收、科技鉴定、专利申请等技术性工作,助力打通关键环节。定期召开创新工作会议,对创新项目的组织形式、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协调解决创新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制定改进方案。建立“企企联合”、“校企联合”工作机制,密切联系外部科研院所及设备生产单位,通过内外部协调发力,共同解决“技术攻关”难题。定期组织开展内部经验交流和外部成果学习,在交流学习中开拓创新视野,丰富创新思路,提升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3.着力典型示范,让职工创新有引领。深化以全国劳模、国网工匠为典型的思想指引,通过劳模、工匠“传帮带”作用,带动广大职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意识、拓宽创新思维,实现经验传承和智慧启迪。深化以技术骨干为典型的技术指引,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骨干引领作用,带动青年员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运用新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深化以项目负责人为典型的行为指引,由项目负责人实时把控项目进度、协调解决难点问题,督促项目落实落地落细。

  4.着力正向驱动,让职工创新有动力。完善量化考核机制,将有职称和技能等级评定需求的人员纳入项目之中,激励其创新创效,不断丰富业绩。积极发挥“双推”作用,构建党员与创新人才的双向培养机制,将党员培养为创新人才,将创新人才发展为党员,促进模范带头作用发挥。畅通晋升渠道,推选青年员工到中心、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助力快速成长成才。落实主创人效益分配机制,将创新竞赛的奖金向主创青年员工倾斜,提升创新工作的获得感。

  5.着力价值创造,让职工创新有成效。积极引导创新小组参加青创赛、QC、技能比武等多层次创新竞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创造价值。重视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秉持“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思路,及时为具备应用条件的创新成果申请专利,联系国网电商等单位,加快成果转化速度,加大成果宣传力度,推动创新成果在生产实际中创造价值。加强与设备生产厂家、高校和科研院的合作,通过多维度探索创新成果的应用范围,实现成果价值最大化。

  三、主要成效

  1.汇聚多股创新力量,形成良好创新氛围。中心在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集聚创新优势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其中创新小组成员已达60余名,形成了“以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为中坚,新入职大学生为后备力量”的杰出创新团队。团队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在装置优化完善和技术难题攻关等方面均拥有过硬本领,为安全生产长久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

  2.激发职工内驱动力,打造优秀员工队伍。通过大力开展创新工作,助力于青年员工成长成才,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青年才俊,创建了一支创先争优的先进队伍。荣获省级一、二类技能竞赛一二等奖5项,53人次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省公司级及以上称号,49名青年员工相继走上管理和班组长岗位,。

  3.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社会经济效益凸显。近年来,完成了“金属铠装柜一体化验电接地手车”、“一种活门机构隔离锁止隔离装置”等创新项目45项,获得专利和软著授权41项,发表论文135篇。获得首届全国安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届国网公司青创赛金奖等省公司级以上奖励57项,完成超过转化5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凸显。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兰州供电公司 郭锐 畅玉珊 王生鹏 赵宝 张敏)

   为持续增强青年员工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党建工作与生产工作深度融合,国网兰州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党总支围绕“为何创、谁来创、如何创”的核心问题,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三服务四实施五着力”特色做法。立足“三服务”发展目标,构建“四实施”长效机制,抓实“五着力”实施路径,持续深入组织青年员工开展创新创效,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工作新局面。创新成为了推动中心安全生产、提质增效、管理提升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重要意义

  1.创新创效基于中心发展的内部实际。近年来,随着“两个替代”转型升级加快,变电运维专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心在创新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为开展创新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从人员构成来看,中心现在有青工35人,形成了一支以青年员工为新生力量的人才队伍,为创新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2.创新创效符合党建工作的切身需求。当下青年员工有热情、有想法,但缺乏现场实践经验;师傅们现场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往往欠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创新创效活动搭建桥梁,协调好“大环境”与“小人群”之间的潜在联系,统筹好“新环境”与“旧思维”之间的矛盾关系,兼顾好“老师傅”与“新员工”之间的互补差异,是当前党组织建设的迫切需要。

  3.创新创效是中心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保障青年队伍建设,是中心破解新形势下人员承载力不够、工作效能不足等难题的有力举措,是提升创新能力、凝聚创新合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也是运维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4.创新创效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有力支撑。身处电网变革的浪潮中,青年一代只有不断强化创新思维、拓宽创新思路、培育创新精神、锻造你追我赶的韧劲和持续钻研的匠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二、主要做法

  围绕“为何创、谁来创、如何创”的核心问题,中心创新提出“三服务四实施五着力”具体举措,切实推动职工创新创效工作落实落地落细。

  (一)立足“三服务”发展目标

  1.服务专业发展。中心紧密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智慧集控运维,打造标准化窗口运维站,通过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创新创效工作融入蓬勃的生命力。

  2.服务生产经营。将党建项目与安全生产工作同谋划、同部署,使创新工作成为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与业务流的高度匹配,维持电力市场和资产优化高效运行。

  3.服务人才培养。高度重视青年员工的成长成才,致力创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养、选拔、任用青年才干为运维专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构建“四实施”长效机制

  1.实施创新创效的“阵地堡垒”建设。按照创新工作与支部活动一盘棋的管理思路,将党总支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持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创新创效和支部建设深度融合。

  2.实施创新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引导党支部书记发扬“不怕吃苦,当好表率;直面困难,敢于担责”的优良作风,当好创新创效“第一责任人”。把联系员工群体、统筹协调指挥、监督项目进展和检验创新成效作为日常工作重中之重。

  3.实施新老配合的“集群创新”模式。高度重视团队力量和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实施“双师带徒”制度,吸引经验丰富的师傅参与创新,促使老师傅与青年员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的融合贯通,形成“集群创新”新模式。

  4.实施项目负责人“全链条管理”办法。为创新项目指定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统筹跟进科研立项、技术攻关、科技鉴定等各环节,定期监督检查项目进度和成效,接受项目阶段性考核,对项目成果奖励进行分配,形成闭环的全链条管理模式。

  (三)聚焦“五着力”实施路径

  1.着力载体搭建,让职工创新有平台。构建“32112”青年人才培养体系,针对青年员工特长开展个性化培养,持续发掘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各类“创新工作室”为载体,成立6个职工创新工作小组,搭建员工创新创效平台。以问题、需求为导向,通过“员工个人申报”和“中心统筹安排”双向互动的方式征集项目,拓宽项目来源。建立有效的电子数据资料库,全面优化创新软环境。构建项目推进全链条管理机制,组织提前准备、充分调研、有序推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构建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对于未能按时完成或效果不明显的项目,组织商讨、深度反思,滚动至下一年继续进行改进完善,实现创新工作的持续推进和良性循环。

  2.着力技术支撑,让职工创新有保障。成立技术创新指导小组,负责项目立项审查、成果验收、科技鉴定、专利申请等技术性工作,助力打通关键环节。定期召开创新工作会议,对创新项目的组织形式、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协调解决创新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制定改进方案。建立“企企联合”、“校企联合”工作机制,密切联系外部科研院所及设备生产单位,通过内外部协调发力,共同解决“技术攻关”难题。定期组织开展内部经验交流和外部成果学习,在交流学习中开拓创新视野,丰富创新思路,提升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3.着力典型示范,让职工创新有引领。深化以全国劳模、国网工匠为典型的思想指引,通过劳模、工匠“传帮带”作用,带动广大职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意识、拓宽创新思维,实现经验传承和智慧启迪。深化以技术骨干为典型的技术指引,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骨干引领作用,带动青年员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运用新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深化以项目负责人为典型的行为指引,由项目负责人实时把控项目进度、协调解决难点问题,督促项目落实落地落细。

  4.着力正向驱动,让职工创新有动力。完善量化考核机制,将有职称和技能等级评定需求的人员纳入项目之中,激励其创新创效,不断丰富业绩。积极发挥“双推”作用,构建党员与创新人才的双向培养机制,将党员培养为创新人才,将创新人才发展为党员,促进模范带头作用发挥。畅通晋升渠道,推选青年员工到中心、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助力快速成长成才。落实主创人效益分配机制,将创新竞赛的奖金向主创青年员工倾斜,提升创新工作的获得感。

  5.着力价值创造,让职工创新有成效。积极引导创新小组参加青创赛、QC、技能比武等多层次创新竞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创造价值。重视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秉持“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思路,及时为具备应用条件的创新成果申请专利,联系国网电商等单位,加快成果转化速度,加大成果宣传力度,推动创新成果在生产实际中创造价值。加强与设备生产厂家、高校和科研院的合作,通过多维度探索创新成果的应用范围,实现成果价值最大化。

  三、主要成效

  1.汇聚多股创新力量,形成良好创新氛围。中心在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集聚创新优势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其中创新小组成员已达60余名,形成了“以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为中坚,新入职大学生为后备力量”的杰出创新团队。团队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在装置优化完善和技术难题攻关等方面均拥有过硬本领,为安全生产长久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

  2.激发职工内驱动力,打造优秀员工队伍。通过大力开展创新工作,助力于青年员工成长成才,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青年才俊,创建了一支创先争优的先进队伍。荣获省级一、二类技能竞赛一二等奖5项,53人次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省公司级及以上称号,49名青年员工相继走上管理和班组长岗位,。

  3.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社会经济效益凸显。近年来,完成了“金属铠装柜一体化验电接地手车”、“一种活门机构隔离锁止隔离装置”等创新项目45项,获得专利和软著授权41项,发表论文135篇。获得首届全国安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届国网公司青创赛金奖等省公司级以上奖励57项,完成超过转化5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凸显。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兰州供电公司 郭锐 畅玉珊 王生鹏 赵宝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