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完全领导下,打出国威、军威的一场现代化战争,是为新中国赢得了长期黄金发展阶段的立国之战。它是党史、新中国史中不可或缺、不能绕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丹东地区既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后方,也是抗美援朝运动的最前沿。
1950年11月,老一辈丹东电力人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极端困难条件下,用两个七天七夜,抢修“新六线”、抢架“义东线”,誓死保卫由朝鲜新义州向中国安东(现辽宁丹东)供电的唯一电力输入通道,保证了志愿军指挥部、后勤部、军用机场、医院以及辽东省委等重要机关单位的电力供应,铸就了不怕牺牲、攻坚克难、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义东精神”。
国网丹东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党委在国网辽宁电力党委(以下简称“省公司”)的坚强领导下,持续在尊重和推崇企业自身英雄、赓续“义东精神”血脉上下功夫,以“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抗美援朝“义东故事”所体现的家国情怀,营造可信、可学、可做的红色企业文化,激励鸭绿江畔一代又一代国家电网人,在急难险重、为民服务、乡村振兴等各项任务中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持续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电网力量。
二、主要做法
1.坚持“融贯文化”,筑牢思想根基。赓续企业红色历史,“义东精神”诞生的核心枢纽,丹东220千伏变电站作为全国最高电压等级站址之一入围国家电网公司“百年电力”首批文化遗产名录。以1950年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时间轴,打造由抗美援朝纪念馆、“义东线”过江点、东坎子66千伏变电站、丹东220千伏变电站组合的“义东精神”研学路线,省公司党委理论中心组赴丹东举行“学研百日行”主题实践活动,实地进行三级联动交流学习。其后,省内多家单位共计200余人来到鸭绿江畔开展党史联学交流活动。“义东精神”研学路线所还原的立国之战与电业人的奋斗共情,得到了国网公司、省公司、省市领导和兄弟单位的较高评价。创作精品情景式党课《铁塔雄鹰》,真人演绎的义东故事首次登录国网舞台。“义东精神”词条成功被百度百科收录,党史学习教育图文5次登录国家电网公司首页要闻。
2.坚持“融通媒体”,拓宽宣传渠道。抗美援朝纪念日当天,3500字长篇通讯《抗美援朝中炸不垮的电力生命线》登录国网公司首页要闻,内、外网浏览量合计10万次。新华社辽宁站副总编王炳坤亲自撰写4000字长篇通讯《在小岛兜兜转转33年 只为守护那一簇灯火》,守岛电工杨栋事迹在《新华每日电讯》上发表。新华社发布专题视频《枪林弹雨下 输电线杆上》,浏览量92万次。《两根电杆下的承诺》新闻特写登录新华社官网,有力展现“义东精神”的形成历史和新时代传承。CCTV-4《远方的家》栏目于新年来临前夕,连续三天娓娓讲述鸭绿江畔的义东故事,实现了央视频道展示时长的新突破,并在国网公司总部楼宇电视展播。抗美援朝纪念馆张校瑛副馆长在CCTV-7《讲武堂》栏目中用时9分钟亲口解读“义东精神”,电力工人被军史专家左月燃称为“不穿军装的战士”。《辽宁日报》整版刊发专题报道《丹东“铁塔雄鹰”护卫电力生命线》。辽宁卫视《辽宁新闻》用时半分钟重点介绍公司“义东共产党员突击队”学史力行的工作成效。“七天七夜”故事登录辽宁电视台北斗融媒APP,“义东精神”作为全省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第一次以全貌形式在省级媒体展播。
3.坚持“融入中心”,服务改革发展。“抵边村寨”相关报道登上CCTV-1《晚间新闻》栏目、辽宁新闻、辽宁日报等高端媒体。在宽甸县河口村毛岸英广场举办了省公司“抵边村寨”配网工程竣工新闻发布会。历时三个月,在东港市、宽甸县实地取景,完成“抵边村寨”工程主题微电影的拍摄工作,并得到新华社、人民视频、央视频、电网头条的全力推介,并荣获第九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优秀作品奖。
4.坚持“融合职工”,充分组织发动。改变灌输教育、自说自话的传统宣传模式,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参与宣传。原创音乐MV《逆风而行》由公司职工作词作曲、亲自参演,人民网、“学习强国”、电网头条、辽电头条等新媒体分别转发。多名青年职工参与拍摄的战“疫”MV《不负韶华正青春,只争朝夕同抗“疫”》分别登录人民网视频、求是新闻等媒体,累计浏览量已超过10万。职工参与创作的“抵边村寨”朗诵作品《兴边富民 电力先行》、党建类专题视频《“三无三当”直击现场 “义东精神”闪耀绿江》、青工类视频《烽火铸精神 “义东青年”再出发》等多部优秀作品登陆新华社、人民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
三、取得成效
1.凝心聚力共克时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广大干部员工身穿“大白”、背扛“义东”,战疫情、保供电,用77天的不懈坚守,守护了江城光明,践行了央企担当。17支“义东党员突击队”守边担责、守土尽责,落实“保电就是供电、供电就是保电”工作要求,第一时间完成重点防控区域核酸检测车临时电源接入工作。公司抗疫保电工作受到省公司表扬和嘉奖。
2.干部员工士气提振。9期抗疫保电“当代义东人”、科技创新人物谱等,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丹电人的责任与担当,输电、变电、配电3个“义东班”形成示范标杆。“党建+助力乡村振兴”被评为省公司样板工程,“党建+重大保电”等10个一线融合实践项目获评省公司“党建+”党支部百佳精品项目。29支“义东党员突击队”鏖战凤城赛马镇水毁杆塔现场,受到省公司安全生产嘉奖。
3.社会责任广泛传播。44名“义东突击队员”火速驰援河南受洪灾地区,“义东精神”闪耀中原大地。公司在地区树立树牢了央企责任形象,丹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公司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等工作作出批示,丹东市国资委和相关街道社区纷纷发来感谢信。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丹东供电公司 梅迪 王跃超 丁羽冉 董云楠 关善文)
一、背景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完全领导下,打出国威、军威的一场现代化战争,是为新中国赢得了长期黄金发展阶段的立国之战。它是党史、新中国史中不可或缺、不能绕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丹东地区既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后方,也是抗美援朝运动的最前沿。
1950年11月,老一辈丹东电力人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极端困难条件下,用两个七天七夜,抢修“新六线”、抢架“义东线”,誓死保卫由朝鲜新义州向中国安东(现辽宁丹东)供电的唯一电力输入通道,保证了志愿军指挥部、后勤部、军用机场、医院以及辽东省委等重要机关单位的电力供应,铸就了不怕牺牲、攻坚克难、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义东精神”。
国网丹东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党委在国网辽宁电力党委(以下简称“省公司”)的坚强领导下,持续在尊重和推崇企业自身英雄、赓续“义东精神”血脉上下功夫,以“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抗美援朝“义东故事”所体现的家国情怀,营造可信、可学、可做的红色企业文化,激励鸭绿江畔一代又一代国家电网人,在急难险重、为民服务、乡村振兴等各项任务中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持续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电网力量。
二、主要做法
1.坚持“融贯文化”,筑牢思想根基。赓续企业红色历史,“义东精神”诞生的核心枢纽,丹东220千伏变电站作为全国最高电压等级站址之一入围国家电网公司“百年电力”首批文化遗产名录。以1950年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时间轴,打造由抗美援朝纪念馆、“义东线”过江点、东坎子66千伏变电站、丹东220千伏变电站组合的“义东精神”研学路线,省公司党委理论中心组赴丹东举行“学研百日行”主题实践活动,实地进行三级联动交流学习。其后,省内多家单位共计200余人来到鸭绿江畔开展党史联学交流活动。“义东精神”研学路线所还原的立国之战与电业人的奋斗共情,得到了国网公司、省公司、省市领导和兄弟单位的较高评价。创作精品情景式党课《铁塔雄鹰》,真人演绎的义东故事首次登录国网舞台。“义东精神”词条成功被百度百科收录,党史学习教育图文5次登录国家电网公司首页要闻。
2.坚持“融通媒体”,拓宽宣传渠道。抗美援朝纪念日当天,3500字长篇通讯《抗美援朝中炸不垮的电力生命线》登录国网公司首页要闻,内、外网浏览量合计10万次。新华社辽宁站副总编王炳坤亲自撰写4000字长篇通讯《在小岛兜兜转转33年 只为守护那一簇灯火》,守岛电工杨栋事迹在《新华每日电讯》上发表。新华社发布专题视频《枪林弹雨下 输电线杆上》,浏览量92万次。《两根电杆下的承诺》新闻特写登录新华社官网,有力展现“义东精神”的形成历史和新时代传承。CCTV-4《远方的家》栏目于新年来临前夕,连续三天娓娓讲述鸭绿江畔的义东故事,实现了央视频道展示时长的新突破,并在国网公司总部楼宇电视展播。抗美援朝纪念馆张校瑛副馆长在CCTV-7《讲武堂》栏目中用时9分钟亲口解读“义东精神”,电力工人被军史专家左月燃称为“不穿军装的战士”。《辽宁日报》整版刊发专题报道《丹东“铁塔雄鹰”护卫电力生命线》。辽宁卫视《辽宁新闻》用时半分钟重点介绍公司“义东共产党员突击队”学史力行的工作成效。“七天七夜”故事登录辽宁电视台北斗融媒APP,“义东精神”作为全省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第一次以全貌形式在省级媒体展播。
3.坚持“融入中心”,服务改革发展。“抵边村寨”相关报道登上CCTV-1《晚间新闻》栏目、辽宁新闻、辽宁日报等高端媒体。在宽甸县河口村毛岸英广场举办了省公司“抵边村寨”配网工程竣工新闻发布会。历时三个月,在东港市、宽甸县实地取景,完成“抵边村寨”工程主题微电影的拍摄工作,并得到新华社、人民视频、央视频、电网头条的全力推介,并荣获第九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优秀作品奖。
4.坚持“融合职工”,充分组织发动。改变灌输教育、自说自话的传统宣传模式,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参与宣传。原创音乐MV《逆风而行》由公司职工作词作曲、亲自参演,人民网、“学习强国”、电网头条、辽电头条等新媒体分别转发。多名青年职工参与拍摄的战“疫”MV《不负韶华正青春,只争朝夕同抗“疫”》分别登录人民网视频、求是新闻等媒体,累计浏览量已超过10万。职工参与创作的“抵边村寨”朗诵作品《兴边富民 电力先行》、党建类专题视频《“三无三当”直击现场 “义东精神”闪耀绿江》、青工类视频《烽火铸精神 “义东青年”再出发》等多部优秀作品登陆新华社、人民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
三、取得成效
1.凝心聚力共克时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广大干部员工身穿“大白”、背扛“义东”,战疫情、保供电,用77天的不懈坚守,守护了江城光明,践行了央企担当。17支“义东党员突击队”守边担责、守土尽责,落实“保电就是供电、供电就是保电”工作要求,第一时间完成重点防控区域核酸检测车临时电源接入工作。公司抗疫保电工作受到省公司表扬和嘉奖。
2.干部员工士气提振。9期抗疫保电“当代义东人”、科技创新人物谱等,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丹电人的责任与担当,输电、变电、配电3个“义东班”形成示范标杆。“党建+助力乡村振兴”被评为省公司样板工程,“党建+重大保电”等10个一线融合实践项目获评省公司“党建+”党支部百佳精品项目。29支“义东党员突击队”鏖战凤城赛马镇水毁杆塔现场,受到省公司安全生产嘉奖。
3.社会责任广泛传播。44名“义东突击队员”火速驰援河南受洪灾地区,“义东精神”闪耀中原大地。公司在地区树立树牢了央企责任形象,丹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公司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等工作作出批示,丹东市国资委和相关街道社区纷纷发来感谢信。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丹东供电公司 梅迪 王跃超 丁羽冉 董云楠 关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