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电力先行 打造“农旅融合”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3-03-08 11:28:13 作者:倪波 徐伟 宋建东 吴圣鹏 张伟林

   一、重要意义

  国网涟水县供电公司始终秉持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的责任理念,充分利用自身行业优势,在深入走访调研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涟水红窑镇政府共同构建特色果蔬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提炼“以党建+电气化为1条主线,围绕乡村规划和资源整合2个重点,开展产业扶植、文旅发展、志愿服务3项行动”的“123”发展模式,打造出以为民富民为根本,以特色芦笋、双孢菇为基础,以金鸡坨生态旅游富民为目标的农旅融合发展的新样本,实现红窑镇从单一农业经济转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联盟”实现抱团发展

  与乡村振兴局、红窑镇政府、县融媒体等单位在红窑镇春竺芦笋园建立“乡村振兴党建联盟”,在果蔬规模化种植、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产销对接等多个环节,从理念、资金、技术、市场四个角度切入,实现了全产业帮扶。设置党员责任区,划分党员服务“网格”,开展实地电力走访服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扎实作风,落实精准帮扶目标,肩负社会责任,提升对广大百姓的电力保障服务水平。探索出“企业+村集体+合作社+低收入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大带小、强带弱、富带穷,引领和推动乡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抱团发展,极大提升了个体经营户的抗风险能力,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品牌化的果蔬经济新道路,盘活乡村振兴“一盘棋”,有力引领村庄发展,真正发挥带头人作用,以实际行动彰显责任央企形象。

  (二)技术支撑推动产业升级

  联合红窑镇政府,引进裕淮菇业公司等一批优质企业,建成1.6万平方米的全电气化菇房,推广先进的智能化、电气化成套设备,应用业内领先的三次发酵种植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控温、控湿,为双孢菇创造最适合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所需的培养料,极大提升了企业产能。同时,完成5大芦笋种植基地的电气化改造项目,实现了从传统人工种植农业到现代智能电气化农业的技术飞跃,为芦笋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支撑。畅通果蔬产业种、产、销全过程,助力果蔬企业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的全程冷链运输,为实现了产业有力融合、高效发展提出宝贵意见。主动牵头、积极开展、大力推动农业种植培训活动,引进专业团队对芦笋、双孢菇等果蔬发展种植技术、品牌运营进行指导和运作,强化生产、精细服务,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助力实现果蔬产业发展的全面升级。

  (三)助力打造特色文旅项目

  国网涟水县供电公司联合红窑镇政府推出引资返乡入乡创业项目,多次邀请涟水籍企业家开展项目实地考察、洽谈合作,助力他们在返乡之路上舒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成功引进金鸡坨生态农庄特色文旅融合项目。在生态农庄建设过程中全力做好电力保障,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电力线路,在保证农庄用电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田园乡村特色。此外,国网涟水县供电公司大力推介宣传旅游文化,加强与县融媒体中心的衔接和协调,充分利用各类节庆活动,通过网络、短视频、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推介。不断创新文化旅游活动和品牌节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人气,初步实现了“产品变礼品、园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的“四变”目标,助力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转型升级,构建“农旅结合、以农兴旅、以旅富农”的产业格局,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主动靠前破解服务难题

  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电力优势。通过农村电网提档升级、供电服务提质增效、电能替代、特色用能项目推广等,进一步提升乡村电气化水平,为红窑镇特色果蔬电气化示范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红日”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对双孢菇、芦笋等特色果蔬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用电事宜,提供全寿命周期的跟踪保障。主动开展定期用电检查,及时了解企业用电需求,认真讲授安全用电知识,全力保障芦笋和双孢菇等特色果蔬在生产、采摘、冷藏、包装过程中的电力需求。此外,积极开展安全用电专项讲座,并组织“红日”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上门走访,了解农庄旅游用电需求,认真检查用电线路,做好景区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的电力保障。共同破解服务难题,谋求乡村振兴。既做好乡村电气化项目建设,又同步做好保姆式电力服务延伸,树立“项目+电力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主要成效

  (一)特色种养型产业蓬勃发展

  投资建成芦笋种植电气化示范项目,实现芦笋全时段产出,完美解决芦笋种植的气候环境局限性,促进了芦笋产业的产量提高;规模化、智能化、电气化芦笋面积达1.1万亩,年产量超2.2万吨、产值超2.6亿元,从产品单一化、低利润、竞争力低的芦笋初加工销售,发展成芦笋冻干、芦笋茶、芦笋酱、芦笋饮料等多元化、市场化的深加工产品;采用现代化智能全电生产模式的电气化菇房,年产双孢菇10000余吨,产值超亿元,为低收入村每年增收170万元,直接带动2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人均增收5万元;建成涟水特色芦笋科技园,现有春雨、春竺、春禾、春晖、春华5大种植基地,形成了“一线一廊五片区”的发展格局良性循环;采用“抱团发展”与“企业+村集体+合作社+低收入户”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增收34.8万元,周边群众3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为此先后获得了“国家设施芦笋标准化示范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荣誉称号。

  (二)生态旅游型产业如火如荼

  连续多届涟水县农民丰收节在金鸡坨生态农庄成功举办,打造出“农业观光”“民俗旅游”、“红色教育”等多张新名片。金鸡坨生态农庄乘势上项目、树品牌、抢市场,增效益。如今,金鸡坨农庄日均接待游客超过6000人次,全年可接待游客30万人次,直接带动当地100多名低收入户就业,村民除了每年领取土地租金外,还可以从生态农庄获得务工收入500多万。同时,独特的生态旅游定位打破了景区和非景区之间的界限,村民们的农产品销售有了一个新的平台,旅游惠民作用愈发凸显。当地群众纷纷“借鸡下蛋”,“就地取材”捞“外快”,做小吃、卖土产、玩小戏、摆地摊,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金鸡坨生态农庄的发展成为红窑镇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创新开拓“生态+”“旅游+”致富新路。先后被评为“全国五星级乡镇旅游示范区”、“国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园区”、“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称号。

  (三)文化资源型产业方兴未艾

  因地制宜挖掘、打造的红窑文化产业,充分展示了红窑镇淮水文化的魅力,让文化之风浸润人心,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一边大力拓展客源市场,另一边苦练“内功”多级联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宣传推介、节庆赛事等多种文旅活动,不断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擦亮“生态红窑”、“文化红窑”、“旅游红窑”的新名片。成功将乡村旅游发展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效提高旅游环境、旅游载体、旅游设施的文化承载力和文化含量,开发更多乡村旅游文化产品,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感受文化、汲取文化,扩大文化消费。如今,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红窑镇开辟“互联网+文化”的产业发展路径,使得文化产业大放异彩,在数字手段的加持与赋能下,红窑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进一步迸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

  (国网淮安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涟水分公司 倪波 徐伟 宋建东 吴圣鹏 张伟林)

   一、重要意义

  国网涟水县供电公司始终秉持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的责任理念,充分利用自身行业优势,在深入走访调研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涟水红窑镇政府共同构建特色果蔬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提炼“以党建+电气化为1条主线,围绕乡村规划和资源整合2个重点,开展产业扶植、文旅发展、志愿服务3项行动”的“123”发展模式,打造出以为民富民为根本,以特色芦笋、双孢菇为基础,以金鸡坨生态旅游富民为目标的农旅融合发展的新样本,实现红窑镇从单一农业经济转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联盟”实现抱团发展

  与乡村振兴局、红窑镇政府、县融媒体等单位在红窑镇春竺芦笋园建立“乡村振兴党建联盟”,在果蔬规模化种植、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产销对接等多个环节,从理念、资金、技术、市场四个角度切入,实现了全产业帮扶。设置党员责任区,划分党员服务“网格”,开展实地电力走访服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扎实作风,落实精准帮扶目标,肩负社会责任,提升对广大百姓的电力保障服务水平。探索出“企业+村集体+合作社+低收入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大带小、强带弱、富带穷,引领和推动乡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抱团发展,极大提升了个体经营户的抗风险能力,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品牌化的果蔬经济新道路,盘活乡村振兴“一盘棋”,有力引领村庄发展,真正发挥带头人作用,以实际行动彰显责任央企形象。

  (二)技术支撑推动产业升级

  联合红窑镇政府,引进裕淮菇业公司等一批优质企业,建成1.6万平方米的全电气化菇房,推广先进的智能化、电气化成套设备,应用业内领先的三次发酵种植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控温、控湿,为双孢菇创造最适合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所需的培养料,极大提升了企业产能。同时,完成5大芦笋种植基地的电气化改造项目,实现了从传统人工种植农业到现代智能电气化农业的技术飞跃,为芦笋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支撑。畅通果蔬产业种、产、销全过程,助力果蔬企业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的全程冷链运输,为实现了产业有力融合、高效发展提出宝贵意见。主动牵头、积极开展、大力推动农业种植培训活动,引进专业团队对芦笋、双孢菇等果蔬发展种植技术、品牌运营进行指导和运作,强化生产、精细服务,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助力实现果蔬产业发展的全面升级。

  (三)助力打造特色文旅项目

  国网涟水县供电公司联合红窑镇政府推出引资返乡入乡创业项目,多次邀请涟水籍企业家开展项目实地考察、洽谈合作,助力他们在返乡之路上舒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成功引进金鸡坨生态农庄特色文旅融合项目。在生态农庄建设过程中全力做好电力保障,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电力线路,在保证农庄用电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田园乡村特色。此外,国网涟水县供电公司大力推介宣传旅游文化,加强与县融媒体中心的衔接和协调,充分利用各类节庆活动,通过网络、短视频、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推介。不断创新文化旅游活动和品牌节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人气,初步实现了“产品变礼品、园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的“四变”目标,助力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转型升级,构建“农旅结合、以农兴旅、以旅富农”的产业格局,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主动靠前破解服务难题

  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电力优势。通过农村电网提档升级、供电服务提质增效、电能替代、特色用能项目推广等,进一步提升乡村电气化水平,为红窑镇特色果蔬电气化示范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红日”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对双孢菇、芦笋等特色果蔬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用电事宜,提供全寿命周期的跟踪保障。主动开展定期用电检查,及时了解企业用电需求,认真讲授安全用电知识,全力保障芦笋和双孢菇等特色果蔬在生产、采摘、冷藏、包装过程中的电力需求。此外,积极开展安全用电专项讲座,并组织“红日”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上门走访,了解农庄旅游用电需求,认真检查用电线路,做好景区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的电力保障。共同破解服务难题,谋求乡村振兴。既做好乡村电气化项目建设,又同步做好保姆式电力服务延伸,树立“项目+电力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主要成效

  (一)特色种养型产业蓬勃发展

  投资建成芦笋种植电气化示范项目,实现芦笋全时段产出,完美解决芦笋种植的气候环境局限性,促进了芦笋产业的产量提高;规模化、智能化、电气化芦笋面积达1.1万亩,年产量超2.2万吨、产值超2.6亿元,从产品单一化、低利润、竞争力低的芦笋初加工销售,发展成芦笋冻干、芦笋茶、芦笋酱、芦笋饮料等多元化、市场化的深加工产品;采用现代化智能全电生产模式的电气化菇房,年产双孢菇10000余吨,产值超亿元,为低收入村每年增收170万元,直接带动2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人均增收5万元;建成涟水特色芦笋科技园,现有春雨、春竺、春禾、春晖、春华5大种植基地,形成了“一线一廊五片区”的发展格局良性循环;采用“抱团发展”与“企业+村集体+合作社+低收入户”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增收34.8万元,周边群众3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为此先后获得了“国家设施芦笋标准化示范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荣誉称号。

  (二)生态旅游型产业如火如荼

  连续多届涟水县农民丰收节在金鸡坨生态农庄成功举办,打造出“农业观光”“民俗旅游”、“红色教育”等多张新名片。金鸡坨生态农庄乘势上项目、树品牌、抢市场,增效益。如今,金鸡坨农庄日均接待游客超过6000人次,全年可接待游客30万人次,直接带动当地100多名低收入户就业,村民除了每年领取土地租金外,还可以从生态农庄获得务工收入500多万。同时,独特的生态旅游定位打破了景区和非景区之间的界限,村民们的农产品销售有了一个新的平台,旅游惠民作用愈发凸显。当地群众纷纷“借鸡下蛋”,“就地取材”捞“外快”,做小吃、卖土产、玩小戏、摆地摊,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金鸡坨生态农庄的发展成为红窑镇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创新开拓“生态+”“旅游+”致富新路。先后被评为“全国五星级乡镇旅游示范区”、“国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园区”、“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称号。

  (三)文化资源型产业方兴未艾

  因地制宜挖掘、打造的红窑文化产业,充分展示了红窑镇淮水文化的魅力,让文化之风浸润人心,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一边大力拓展客源市场,另一边苦练“内功”多级联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宣传推介、节庆赛事等多种文旅活动,不断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擦亮“生态红窑”、“文化红窑”、“旅游红窑”的新名片。成功将乡村旅游发展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效提高旅游环境、旅游载体、旅游设施的文化承载力和文化含量,开发更多乡村旅游文化产品,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感受文化、汲取文化,扩大文化消费。如今,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红窑镇开辟“互联网+文化”的产业发展路径,使得文化产业大放异彩,在数字手段的加持与赋能下,红窑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进一步迸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

  (国网淮安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涟水分公司 倪波 徐伟 宋建东 吴圣鹏 张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