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案例立足嘉兴党的诞生地的独特优势,守好“红色根脉”,融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内涵,将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通过聚焦价值理念深耕厚植、城乡电网优质均衡、城乡服务提质增效、零碳村落绿色循环,推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新时代企业文化在浙江嘉兴市及下辖海盐县铸魂思想共识、融入专业工作、赋能绿色循环,在基层落细、落小、落实,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全体员工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有效防止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两张皮”的问题,最终实现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与能源转型“双碳”目标协同并举。
一、背景介绍
目前,农村地区在包括电力行业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农村客户对能源革命和“双碳”目标的认识程度方面,仍与城市地区存在差距。
嘉兴是革命红船起航地、城市能源互联网示范地。国网嘉兴供电公司作为南湖畔的能源电力核心企业,把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落地国网公司战略深度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守好“红色根脉”,争做“三个示范”电力样板,以“文化铸魂、文化融入、文化赋能”的发展思路为助推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具体做法
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坚持秉承国网公司“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推动国网公司新时代企业文化在基层落细、落小、落实,争做“三个示范”电力样板,着力“四个聚焦”举措,即聚焦价值理念深耕厚植,聚焦城乡电网优质均衡,聚焦城乡服务提质增效,聚焦零碳村落绿色循环,达成“三个以文化”成效,即以文化铸魂思想共识,以文化融入专业工作,以文化赋能绿色循环,最终实现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协同并举。
(一)聚焦价值理念深耕厚植,为建设“三个示范”电力样板立心铸魂
积极创造“价值统一、机制科学、载体可靠”的工作生态,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全体员工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引领员工争当优秀企业文化的践行者。
1.挖掘红色根脉资源优势。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利用好党的诞生地的地缘优势,与南湖革命纪念馆、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等单位结对共建,创作红色文创产品,培养红船宣讲团队,建设红色展览场馆,创新“沉浸式”红色教育路线,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和发展资源。开展百年党史润心田、百年嘉电来时路、百年红船再起航等专项行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推动企业文化融入员工行为,促进情感认同。
2.搭建企业文化工作体系。全面落实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指引,将示范点创建作为企业文化在基层落地落实的有效载体,编制下发供电所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手册,打造“党建部门抓文化传播,专业部门抓文化承载,基层供电所党支部抓文化实践,全员共建企业文化”的工作体系,形成“一地一标准、一支部一特色”的文化氛围,引导基层党员坚定立岗创业的信念和责任意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落地实践。
3.选树文化落地示范典型。围绕乡村振兴、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并网等专项工作,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深层次挖掘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奉献社会的“身边力量”。深挖本地红色资源,活化红色基因,开展企业文化“四个一百”主题实践活动,紧扣“红色基因、电力传承”,挖掘一批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发现一群善于传播的“红船·光明文化使者”,创作一串有内涵的文化传承故事,举办一系列文化主题读书会,传播正能量和鲜活价值观,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在员工心中落地深植,切实把地域特色文化价值理念、电力文化遗产时代价值、企业文化落地成果实践经验传播到基层一线。
(二)聚焦城乡电网优质均衡,为建设“三个示范”电力样板夯基固本
忠实践行“电等发展”等重要指示,在海盐县雪水港村试点建设“两电村”(全电村、不停电村),打造多段适度联络为主的乡村标准化网架,持续提升电力客户停电“零感知”,落实电力配套服务举措,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先行官”。
1.坚持城乡统筹夯实农网承载力。充分发挥服务新时代“三农”电力先行作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将“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示范区建设与地方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相结合,在推动乡村电气化、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农村电源合理布局,开展现代化示范区、特色优势产业区等集聚区电网规模化建设,以适度超前原则,实施承载能力不足线路、配变的扩径增容和新建改接,满足农村新业态用电需求。
2.焕新服务理念强化运维保障力。牢固树立“不停电就是最好服务”理念,在城乡全域提升不停电作业能力,推广储能车、发电车、带电作业机器人等电力装备,全省首创低压不停电换表,停电次数同比减少33.83%,停电影响户数同比降低22.3%。探索基于无人机的架空线路巡视机制,消除巡视人员难以到达的江河、大棚、树林等隐患点,提升日常运行、故障抢修业务承载力,全面提高乡村供电保障能力。
3.打造精品工程提升智慧建设力。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千万工程”号召,打造三高三化精品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围绕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工艺高质量、推进速度高效率的“三高”标准,开展标准化、精益化、智能化的精品台区(带)“三化”建设。试点5G、北斗等通讯技术应用,加快推进配电自动化设备安装,提高关键点感知、自愈和故障处理能力,实现农网从“现场操作”向“远程遥控”转变。在全省率先具备10万千瓦分钟级可调节负荷能力,开展需求响应23次,累计响应负荷597万千瓦。
(三)聚焦城乡服务提质增效,为建设“三个示范”电力样板擦亮名片
以公司“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为出发点,立足解决群众用好电、企业用好能的现实需求,构建“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电力服务体系,积极落实为民服务各项工作,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打造“金色服务路线”提升办电效率。以客户为中心,打造“红色蕴金品,服务暖人心”党建引领金色服务路线,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因地制宜制定精益化、差别化的服务举措。红船党员服务队创新推出“业扩全流程标准程序卡”,制定60种业扩接入工程和用户受电工程典型设计,制作客户受电工程典型报价口袋书,让办电流程更省时、更顺畅、更经济。严格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政策,为“社会救助对象”“一户多人口”的应享客户上门办理优惠用电政策,减少乡村用户电费成本,保障农民稳收增收和农业产业发展。
2.结对“党建·联合体”强化网格服务。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供电服务网格,推进高低压业务全融合,发挥“网格连心、组团服务”优势,与社区乡村、其他公共事业单位结对共建,将供电服务网格融入政务服务网格,每个网格配齐红船党员服务队队员、百姓护线员、其他服务队队员,构建网格化服务体系,实施联动服务模式,以“党建·联合体”打造“治理·共同体”,确保“用电问题不出网格”,贯通供电服务“最后一百米”。
3.建设“红船·光明驿站”提高服务品质。聚焦用户对供电服务要求的提升,因地制宜延伸线下便民服务。融入26个县、镇、村各级公共服务机构,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现镇(街道)级的水、电、气、公交等业务的“一窗通办”。提供“刷脸”办电、零证办理服务,以首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为契机,融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打造供电版“城区驾车15分钟、乡镇骑车15分钟”服务圈。
(四)聚焦零碳村落绿色循环,为建设“三个示范”电力样板赋能加力
践行“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的公司使命,以产乡融合共富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海盐县雪水港村全力构筑“零碳村落”,实现以文化唤醒村民向“双碳”目标冲刺的使命感与参与感,推动家家户户与新时代共呼吸,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1.推动乡村清洁低碳扩大村民受益范围。将绿色思维融入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雪水港村投资建设智慧路灯、光伏休闲栈道、光伏连廊和V2G充电桩等服务设施,开辟零碳村落推广专区,科普乡村降碳举措,提供居民分布式电源并网和充电桩报装的“一站式”代办服务。创新推广“农家土灶柴改电”,在保留农民灶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农村烹饪全电化,覆盖推广476户,实现年碳减排15.64吨,每年为每户村民增收588元,相关做法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和《新华社内参》,使农民既成为能源的生产者消费者,更是绿色能源的受益者。
2.唤醒乡村富余能源提升村民参与感。将“两山”理论导入村民心中,红船党员服务队走村入户开展政策宣讲与引导,向农户推广智能插座,鼓励每一户家庭、每一位居民参与到零碳村落的建设中,构建农村地区分层分级分时的需求响应负荷资源池,实现对空调、热水器等可中断用电设备的实时检测与精准控制,实现以文化唤醒村民向“双碳”目标冲刺的使命感,从而有效唤醒乡村“富”荷,雪水港村全民参与的相关做法得到《人民日报》刊发。
3.用好电力大数据改变乡村用能习惯。发挥数字化高地技术优势和国企党建优势,与嘉兴学院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开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电力指数”,运用海量电力大数据对15项指标进行测评,反映地区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状况,为全省各地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创新研发乡村“碳画像”,为乡村重点用能客户提供能效诊断、节能改造等多元化的综合能源服务,帮助百姓降低用能成本,全面提升农村综合能效水平。
三、工作成效
(一)以文化铸魂思想共识,守牢红色根脉,助力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上再攀高峰
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建党百年红船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专项行动,出台“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12项举措,投运全省首批“浙电户外休憩小站”,打造3个“分布式、智慧型”职工活动阵地。成功创建红船精神、“三个示范”要求等3个省公司级文化名片、3人获评“红船·光明文化使者”,1个集体获评国网公司电网先锋党支部,1个集体获评国网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服务队,1名党员获评国网公司优秀党员,1名职工获评浙江省道德模范,3名职工获评浙江好人。
(二)以文化融入专业工作,推进城乡融合,助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走在前列
推动企业文化融入基层工作,累计创建“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示范区8个,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村62个,建成“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红船·光明驿站”10家。电力故障平均抢修时长由93.2分钟降至41.8分钟,故障复电平均时长由76.9分钟降至28.2分钟,客户满意度99%。零碳示范村落建设、城乡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相关做法获嘉兴市委书记张兵批示肯定。“乡村振兴·电力先行”服务体系获时任副省长的刘小涛同志批示肯定。
(三)以文化赋能绿色循环,点燃数字引擎,助力在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上蝶变跃升
挂牌成立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开展建党百年红色场馆绿电专项交易,为51座场馆提供约0.7亿千瓦时绿色电力。实施“供电+能效服务”行动,实现电能替代6.3亿千瓦时、综合能源营收2.2亿元,嘉兴全域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达285.6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提升至7.9%,位居全省前列。构建嘉兴智慧能源大数据平台,应用“碳画像三色图”和“共同富裕电力指数”等能源数据产品,实现76个省级小微园区2321家企业用能数据全接入,有效推动嘉兴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
四、经验启示
梦想照亮未来,奋进正当其时。作为党领导的国有企业,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牢记“国企姓党”的政治本色,担负起“红船旁”电力企业的使命担当,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自觉从党的百年非凡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自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激发动力,坚定不移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行,坚定不移守好“红色根脉”,牢记总书记“三个示范”嘱托,在推乡村振兴与能源转型、“双碳”目标落地的实践中,汇聚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起不断奋进的磅礴力量。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 邹志峰 王波一 王新影 朱迪 张帆 杨燕华 朱凯熙)
摘要:本案例立足嘉兴党的诞生地的独特优势,守好“红色根脉”,融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内涵,将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通过聚焦价值理念深耕厚植、城乡电网优质均衡、城乡服务提质增效、零碳村落绿色循环,推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新时代企业文化在浙江嘉兴市及下辖海盐县铸魂思想共识、融入专业工作、赋能绿色循环,在基层落细、落小、落实,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全体员工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有效防止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两张皮”的问题,最终实现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与能源转型“双碳”目标协同并举。
一、背景介绍
目前,农村地区在包括电力行业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农村客户对能源革命和“双碳”目标的认识程度方面,仍与城市地区存在差距。
嘉兴是革命红船起航地、城市能源互联网示范地。国网嘉兴供电公司作为南湖畔的能源电力核心企业,把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落地国网公司战略深度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守好“红色根脉”,争做“三个示范”电力样板,以“文化铸魂、文化融入、文化赋能”的发展思路为助推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具体做法
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坚持秉承国网公司“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推动国网公司新时代企业文化在基层落细、落小、落实,争做“三个示范”电力样板,着力“四个聚焦”举措,即聚焦价值理念深耕厚植,聚焦城乡电网优质均衡,聚焦城乡服务提质增效,聚焦零碳村落绿色循环,达成“三个以文化”成效,即以文化铸魂思想共识,以文化融入专业工作,以文化赋能绿色循环,最终实现以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协同并举。
(一)聚焦价值理念深耕厚植,为建设“三个示范”电力样板立心铸魂
积极创造“价值统一、机制科学、载体可靠”的工作生态,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全体员工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引领员工争当优秀企业文化的践行者。
1.挖掘红色根脉资源优势。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利用好党的诞生地的地缘优势,与南湖革命纪念馆、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等单位结对共建,创作红色文创产品,培养红船宣讲团队,建设红色展览场馆,创新“沉浸式”红色教育路线,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和发展资源。开展百年党史润心田、百年嘉电来时路、百年红船再起航等专项行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推动企业文化融入员工行为,促进情感认同。
2.搭建企业文化工作体系。全面落实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指引,将示范点创建作为企业文化在基层落地落实的有效载体,编制下发供电所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手册,打造“党建部门抓文化传播,专业部门抓文化承载,基层供电所党支部抓文化实践,全员共建企业文化”的工作体系,形成“一地一标准、一支部一特色”的文化氛围,引导基层党员坚定立岗创业的信念和责任意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落地实践。
3.选树文化落地示范典型。围绕乡村振兴、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并网等专项工作,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深层次挖掘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奉献社会的“身边力量”。深挖本地红色资源,活化红色基因,开展企业文化“四个一百”主题实践活动,紧扣“红色基因、电力传承”,挖掘一批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发现一群善于传播的“红船·光明文化使者”,创作一串有内涵的文化传承故事,举办一系列文化主题读书会,传播正能量和鲜活价值观,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在员工心中落地深植,切实把地域特色文化价值理念、电力文化遗产时代价值、企业文化落地成果实践经验传播到基层一线。
(二)聚焦城乡电网优质均衡,为建设“三个示范”电力样板夯基固本
忠实践行“电等发展”等重要指示,在海盐县雪水港村试点建设“两电村”(全电村、不停电村),打造多段适度联络为主的乡村标准化网架,持续提升电力客户停电“零感知”,落实电力配套服务举措,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先行官”。
1.坚持城乡统筹夯实农网承载力。充分发挥服务新时代“三农”电力先行作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将“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示范区建设与地方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相结合,在推动乡村电气化、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农村电源合理布局,开展现代化示范区、特色优势产业区等集聚区电网规模化建设,以适度超前原则,实施承载能力不足线路、配变的扩径增容和新建改接,满足农村新业态用电需求。
2.焕新服务理念强化运维保障力。牢固树立“不停电就是最好服务”理念,在城乡全域提升不停电作业能力,推广储能车、发电车、带电作业机器人等电力装备,全省首创低压不停电换表,停电次数同比减少33.83%,停电影响户数同比降低22.3%。探索基于无人机的架空线路巡视机制,消除巡视人员难以到达的江河、大棚、树林等隐患点,提升日常运行、故障抢修业务承载力,全面提高乡村供电保障能力。
3.打造精品工程提升智慧建设力。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千万工程”号召,打造三高三化精品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围绕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工艺高质量、推进速度高效率的“三高”标准,开展标准化、精益化、智能化的精品台区(带)“三化”建设。试点5G、北斗等通讯技术应用,加快推进配电自动化设备安装,提高关键点感知、自愈和故障处理能力,实现农网从“现场操作”向“远程遥控”转变。在全省率先具备10万千瓦分钟级可调节负荷能力,开展需求响应23次,累计响应负荷597万千瓦。
(三)聚焦城乡服务提质增效,为建设“三个示范”电力样板擦亮名片
以公司“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为出发点,立足解决群众用好电、企业用好能的现实需求,构建“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电力服务体系,积极落实为民服务各项工作,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打造“金色服务路线”提升办电效率。以客户为中心,打造“红色蕴金品,服务暖人心”党建引领金色服务路线,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因地制宜制定精益化、差别化的服务举措。红船党员服务队创新推出“业扩全流程标准程序卡”,制定60种业扩接入工程和用户受电工程典型设计,制作客户受电工程典型报价口袋书,让办电流程更省时、更顺畅、更经济。严格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政策,为“社会救助对象”“一户多人口”的应享客户上门办理优惠用电政策,减少乡村用户电费成本,保障农民稳收增收和农业产业发展。
2.结对“党建·联合体”强化网格服务。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供电服务网格,推进高低压业务全融合,发挥“网格连心、组团服务”优势,与社区乡村、其他公共事业单位结对共建,将供电服务网格融入政务服务网格,每个网格配齐红船党员服务队队员、百姓护线员、其他服务队队员,构建网格化服务体系,实施联动服务模式,以“党建·联合体”打造“治理·共同体”,确保“用电问题不出网格”,贯通供电服务“最后一百米”。
3.建设“红船·光明驿站”提高服务品质。聚焦用户对供电服务要求的提升,因地制宜延伸线下便民服务。融入26个县、镇、村各级公共服务机构,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现镇(街道)级的水、电、气、公交等业务的“一窗通办”。提供“刷脸”办电、零证办理服务,以首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为契机,融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打造供电版“城区驾车15分钟、乡镇骑车15分钟”服务圈。
(四)聚焦零碳村落绿色循环,为建设“三个示范”电力样板赋能加力
践行“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的公司使命,以产乡融合共富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海盐县雪水港村全力构筑“零碳村落”,实现以文化唤醒村民向“双碳”目标冲刺的使命感与参与感,推动家家户户与新时代共呼吸,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1.推动乡村清洁低碳扩大村民受益范围。将绿色思维融入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雪水港村投资建设智慧路灯、光伏休闲栈道、光伏连廊和V2G充电桩等服务设施,开辟零碳村落推广专区,科普乡村降碳举措,提供居民分布式电源并网和充电桩报装的“一站式”代办服务。创新推广“农家土灶柴改电”,在保留农民灶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农村烹饪全电化,覆盖推广476户,实现年碳减排15.64吨,每年为每户村民增收588元,相关做法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和《新华社内参》,使农民既成为能源的生产者消费者,更是绿色能源的受益者。
2.唤醒乡村富余能源提升村民参与感。将“两山”理论导入村民心中,红船党员服务队走村入户开展政策宣讲与引导,向农户推广智能插座,鼓励每一户家庭、每一位居民参与到零碳村落的建设中,构建农村地区分层分级分时的需求响应负荷资源池,实现对空调、热水器等可中断用电设备的实时检测与精准控制,实现以文化唤醒村民向“双碳”目标冲刺的使命感,从而有效唤醒乡村“富”荷,雪水港村全民参与的相关做法得到《人民日报》刊发。
3.用好电力大数据改变乡村用能习惯。发挥数字化高地技术优势和国企党建优势,与嘉兴学院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开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电力指数”,运用海量电力大数据对15项指标进行测评,反映地区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状况,为全省各地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创新研发乡村“碳画像”,为乡村重点用能客户提供能效诊断、节能改造等多元化的综合能源服务,帮助百姓降低用能成本,全面提升农村综合能效水平。
三、工作成效
(一)以文化铸魂思想共识,守牢红色根脉,助力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上再攀高峰
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建党百年红船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专项行动,出台“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12项举措,投运全省首批“浙电户外休憩小站”,打造3个“分布式、智慧型”职工活动阵地。成功创建红船精神、“三个示范”要求等3个省公司级文化名片、3人获评“红船·光明文化使者”,1个集体获评国网公司电网先锋党支部,1个集体获评国网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服务队,1名党员获评国网公司优秀党员,1名职工获评浙江省道德模范,3名职工获评浙江好人。
(二)以文化融入专业工作,推进城乡融合,助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走在前列
推动企业文化融入基层工作,累计创建“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示范区8个,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村62个,建成“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红船·光明驿站”10家。电力故障平均抢修时长由93.2分钟降至41.8分钟,故障复电平均时长由76.9分钟降至28.2分钟,客户满意度99%。零碳示范村落建设、城乡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相关做法获嘉兴市委书记张兵批示肯定。“乡村振兴·电力先行”服务体系获时任副省长的刘小涛同志批示肯定。
(三)以文化赋能绿色循环,点燃数字引擎,助力在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上蝶变跃升
挂牌成立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开展建党百年红色场馆绿电专项交易,为51座场馆提供约0.7亿千瓦时绿色电力。实施“供电+能效服务”行动,实现电能替代6.3亿千瓦时、综合能源营收2.2亿元,嘉兴全域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达285.6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提升至7.9%,位居全省前列。构建嘉兴智慧能源大数据平台,应用“碳画像三色图”和“共同富裕电力指数”等能源数据产品,实现76个省级小微园区2321家企业用能数据全接入,有效推动嘉兴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
四、经验启示
梦想照亮未来,奋进正当其时。作为党领导的国有企业,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牢记“国企姓党”的政治本色,担负起“红船旁”电力企业的使命担当,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自觉从党的百年非凡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自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激发动力,坚定不移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行,坚定不移守好“红色根脉”,牢记总书记“三个示范”嘱托,在推乡村振兴与能源转型、“双碳”目标落地的实践中,汇聚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起不断奋进的磅礴力量。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 邹志峰 王波一 王新影 朱迪 张帆 杨燕华 朱凯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