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要意义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国网四川电科院”)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下属综合性科技机构,承担了四川电网技术监督、技术支撑、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职责,具有高知人才聚集和技术密集型特点。创新开展电力科技志愿服务,服务电力客户、支撑电网发展、助力社会治理,既是电科院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认真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的重要举措,是履行好央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架起党联系群众连心桥的具体体现,也是突出旗帜领航,擦亮“科创先锋”党建品牌的重要抓手。
二、主要做法
(一)工作思路
国网四川电科院认真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将志愿服务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依托技术和人才资源,聚焦群众所急、所想、所盼以及社会热点、难点、堵点问题,以“科创蓝”志愿服务队、国家电网四川电力(电科院科创先锋)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等组织形式为载体,以电力科技精准攻关及成果转化应用实践为主要途径,重点围绕服务电力客户、支撑电网发展、助力社会治理等领域创新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提升价值创造力,全力打造“科创先锋”品牌。
(二)具体措施
1.服务电力客户架好连心桥
在电力客户关心的配网运维、用电质量、节能降耗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电力客户,得到了彭州石化、中顺洁柔、华融化工等企业的好评。疫情期间,及时响应彭州粼江府邸小区居民关于疑似电力设备噪声检测的诉求,开展昼夜噪声监测,耐心、客观解释监测结果及国家标准,有效消除了社区居民疑虑。为优化营商供用电环境,电科院志愿服务团队与彭州连心桥党服队、四川大学电气工程系党支部共同开展了“电靓中国西部菜都”蔬菜博览会企业沙龙活动,为蔬菜产业链2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得到了彭州市营商办肯定。
2.服务电网发展做好电医生
面向电网技术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致力破解电网发展中的疑难杂症。在线上,创新建立线上问诊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服务”新模式,在电科院“科院网事”微信公众号设立“电网挂号”“设备挂号”“综合挂号”及“名医案例”等模块,为生产经营中的疑难杂症提供诊疗方案,努力做好服务电网发展的“电医生”。在线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转化,为电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实现了科研来自生产又服务生产的良性循环。2020年,电科院志愿服务团队赴成都官仓供电分公司开展服务,通过系统、继保、高压多专业会诊,彻底解决了困扰官仓电网8年之久的电压不平衡问题。
3.服务社会治理当好助跑者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深挖电力大数据服务社会价值,助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电力+环保”。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合作,牵头研发国内领先的智慧环保用电监测平台,开展基于电力大数据的重点企业碳排放监测分析,为环境治理能效提升探索了有效路径,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得到李克强总理“点赞”,成果入选国家工信部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被中国能源报和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联合评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典型项目。
图1 电科院志愿服务团队牵头研发成都市智慧环保用电监测平台
深化“电力+住建”。与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住房规划,开展四川省21个地市州住房空置监测以及典型公租房违规情况摸排,为楼市管控和住房保障工作提供决策支撑。支撑城乡治污,开发污水处理厂运营智慧预警平台,支撑中央环保督查,首次将电力数据应用创新经验纳入污水处理行业规范。
深化“电力+经济”,开展数据试点应用,形成《外贸企业电力景气情况简报》,得到国家商务部肯定;开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态势分析,受省发改委肯定;疫情期间,将用电数据与电信数据相结合,获得商圈景气指数及人员流动情况,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提供辅助决策服务;针对脱贫地区试点开展多维度乡村振兴监测分析,设计基于电力大数据的防返贫监测机制。
深化“电力+民生”。自主研发“敬老智慧关爱系统”,对独居老人用电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风险研判,实现从“有呼才应”到“主动出击”的模式升级,为社区老龄服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开展基于电力大数据的防返贫监测和中心镇发展分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支撑。推进电力助应急平台部署,完成全川1154家危化、煤矿等应急部重点关注企业信息匹配和数据接入,后续可实现停产企业明停暗开、用电负荷超容突增等异常行为的自动预警。
图2 电科院志愿服务团队为社区老人安装“敬老智慧关爱系统”
深化“电力+双碳”。主动融入党和国家战略大局,服务“双碳”目标实现,组建“碳中和”柔性攻关团队,圆满完成天府新区“碳中和”示范区城市智慧能源大脑模型展示方案设计任务与特色产品模型设计,完成成都市“碳中和”大数据平台开发。在威远、青白江推广碳监测解决方案,牵头建设威远县“碳中和”大数据平台。
深化“电力+储能”。组建储能技术柔性科技攻关团队,与清华大学、宁德时代等高校和企业针对变速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开展联合攻关。完成成都、眉山地区电化学储能、自贡地区压缩空气储能建设可行性分析。技术支撑四川首个台区分布式储能项目在眉山市正式并网运行,可为台区40余户居民提供供电保障,助力提升台区供电质量和可靠性。
三、取得成效
(一)有效打通电力科技服务社会“最后一公里”
电科院电力志愿服务团队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忧心事,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暖人心,以志愿服务为桥梁,有效打通电力科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面对社区群众噪声检测诉求、社会老龄化服务手段欠缺等问题,秉承“有求必应、有难必帮”的理念,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兢兢业业当好“电医生”,体现了电力科技志愿服务的温度,架起了为民服务办实事的连心桥,有力彰显了“科创先锋”的品牌价值和服务“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
(二)有效推进了志愿服务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电科院将志愿服务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入融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价值导向,将社会和群众急切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科技创新更接地气,提升了科技创新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在志愿服务中推进队伍建设、能力提升、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并以创新成果反哺志愿服务广度、深度和质效提升,推动了志愿服务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实现了服务社会价值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敬老智慧关爱系统”已在成都、天府、眉山、阿坝4个地市8个社区70余户老年人家中安装试点,2021年8月准确告警1起老人住院及老伴去世的突发状况。该成果多次获得成都市委市政府好评,并成功入选国资委国企党建会五周年特别报道“央企实践案例诠释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智慧环保监测平台”自2020年初投运以来,已实现了6078家排污企业监测,助力污染排放企业的在线监管覆盖率提升38个百分点,实现了企业生产行为1小时在线轮巡和违规生产智能预警,促进生态环境监管从事后闭环向事中闭环转变,有效释放原有人工现场核查压力,每年节省现场人工核查7800人次,累计发现疑似违规生产行为1000余起,为中小企业减少额外监测设备安装成本超过1.82亿元。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涂彦明 姜南希 林瑞星 彭 灿 孙佳丽)
一、重要意义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国网四川电科院”)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下属综合性科技机构,承担了四川电网技术监督、技术支撑、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职责,具有高知人才聚集和技术密集型特点。创新开展电力科技志愿服务,服务电力客户、支撑电网发展、助力社会治理,既是电科院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认真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的重要举措,是履行好央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架起党联系群众连心桥的具体体现,也是突出旗帜领航,擦亮“科创先锋”党建品牌的重要抓手。
二、主要做法
(一)工作思路
国网四川电科院认真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将志愿服务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依托技术和人才资源,聚焦群众所急、所想、所盼以及社会热点、难点、堵点问题,以“科创蓝”志愿服务队、国家电网四川电力(电科院科创先锋)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等组织形式为载体,以电力科技精准攻关及成果转化应用实践为主要途径,重点围绕服务电力客户、支撑电网发展、助力社会治理等领域创新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提升价值创造力,全力打造“科创先锋”品牌。
(二)具体措施
1.服务电力客户架好连心桥
在电力客户关心的配网运维、用电质量、节能降耗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电力客户,得到了彭州石化、中顺洁柔、华融化工等企业的好评。疫情期间,及时响应彭州粼江府邸小区居民关于疑似电力设备噪声检测的诉求,开展昼夜噪声监测,耐心、客观解释监测结果及国家标准,有效消除了社区居民疑虑。为优化营商供用电环境,电科院志愿服务团队与彭州连心桥党服队、四川大学电气工程系党支部共同开展了“电靓中国西部菜都”蔬菜博览会企业沙龙活动,为蔬菜产业链2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得到了彭州市营商办肯定。
2.服务电网发展做好电医生
面向电网技术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致力破解电网发展中的疑难杂症。在线上,创新建立线上问诊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服务”新模式,在电科院“科院网事”微信公众号设立“电网挂号”“设备挂号”“综合挂号”及“名医案例”等模块,为生产经营中的疑难杂症提供诊疗方案,努力做好服务电网发展的“电医生”。在线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转化,为电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实现了科研来自生产又服务生产的良性循环。2020年,电科院志愿服务团队赴成都官仓供电分公司开展服务,通过系统、继保、高压多专业会诊,彻底解决了困扰官仓电网8年之久的电压不平衡问题。
3.服务社会治理当好助跑者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深挖电力大数据服务社会价值,助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电力+环保”。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合作,牵头研发国内领先的智慧环保用电监测平台,开展基于电力大数据的重点企业碳排放监测分析,为环境治理能效提升探索了有效路径,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得到李克强总理“点赞”,成果入选国家工信部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被中国能源报和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联合评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典型项目。
图1 电科院志愿服务团队牵头研发成都市智慧环保用电监测平台
深化“电力+住建”。与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住房规划,开展四川省21个地市州住房空置监测以及典型公租房违规情况摸排,为楼市管控和住房保障工作提供决策支撑。支撑城乡治污,开发污水处理厂运营智慧预警平台,支撑中央环保督查,首次将电力数据应用创新经验纳入污水处理行业规范。
深化“电力+经济”,开展数据试点应用,形成《外贸企业电力景气情况简报》,得到国家商务部肯定;开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态势分析,受省发改委肯定;疫情期间,将用电数据与电信数据相结合,获得商圈景气指数及人员流动情况,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提供辅助决策服务;针对脱贫地区试点开展多维度乡村振兴监测分析,设计基于电力大数据的防返贫监测机制。
深化“电力+民生”。自主研发“敬老智慧关爱系统”,对独居老人用电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风险研判,实现从“有呼才应”到“主动出击”的模式升级,为社区老龄服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开展基于电力大数据的防返贫监测和中心镇发展分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支撑。推进电力助应急平台部署,完成全川1154家危化、煤矿等应急部重点关注企业信息匹配和数据接入,后续可实现停产企业明停暗开、用电负荷超容突增等异常行为的自动预警。
图2 电科院志愿服务团队为社区老人安装“敬老智慧关爱系统”
深化“电力+双碳”。主动融入党和国家战略大局,服务“双碳”目标实现,组建“碳中和”柔性攻关团队,圆满完成天府新区“碳中和”示范区城市智慧能源大脑模型展示方案设计任务与特色产品模型设计,完成成都市“碳中和”大数据平台开发。在威远、青白江推广碳监测解决方案,牵头建设威远县“碳中和”大数据平台。
深化“电力+储能”。组建储能技术柔性科技攻关团队,与清华大学、宁德时代等高校和企业针对变速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开展联合攻关。完成成都、眉山地区电化学储能、自贡地区压缩空气储能建设可行性分析。技术支撑四川首个台区分布式储能项目在眉山市正式并网运行,可为台区40余户居民提供供电保障,助力提升台区供电质量和可靠性。
三、取得成效
(一)有效打通电力科技服务社会“最后一公里”
电科院电力志愿服务团队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忧心事,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暖人心,以志愿服务为桥梁,有效打通电力科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面对社区群众噪声检测诉求、社会老龄化服务手段欠缺等问题,秉承“有求必应、有难必帮”的理念,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兢兢业业当好“电医生”,体现了电力科技志愿服务的温度,架起了为民服务办实事的连心桥,有力彰显了“科创先锋”的品牌价值和服务“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
(二)有效推进了志愿服务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电科院将志愿服务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入融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价值导向,将社会和群众急切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科技创新更接地气,提升了科技创新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在志愿服务中推进队伍建设、能力提升、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并以创新成果反哺志愿服务广度、深度和质效提升,推动了志愿服务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实现了服务社会价值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敬老智慧关爱系统”已在成都、天府、眉山、阿坝4个地市8个社区70余户老年人家中安装试点,2021年8月准确告警1起老人住院及老伴去世的突发状况。该成果多次获得成都市委市政府好评,并成功入选国资委国企党建会五周年特别报道“央企实践案例诠释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智慧环保监测平台”自2020年初投运以来,已实现了6078家排污企业监测,助力污染排放企业的在线监管覆盖率提升38个百分点,实现了企业生产行为1小时在线轮巡和违规生产智能预警,促进生态环境监管从事后闭环向事中闭环转变,有效释放原有人工现场核查压力,每年节省现场人工核查7800人次,累计发现疑似违规生产行为1000余起,为中小企业减少额外监测设备安装成本超过1.82亿元。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涂彦明 姜南希 林瑞星 彭 灿 孙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