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这个药能缓解您头皮的症状,等下我给您上起,您平常一定要记到涂。”在金桥镇的一家敬老院,李小兵正在把特意选购的药品送给一名有严重头皮屑的老人。
国网成都市双流供电公司九江供电服务站站长李小兵,中共党员,先后荣获四川省和成都市敬老工作先进个人,入围2016年“感动四川”人物前30名,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等众多荣誉称号。十二年如一日,李小兵坚持投身公益活动的志愿者,他的执着和热忱不断影响着周围的人,为志愿服务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最初的故事,还要从一盏茶说起。
“村电工”自建“爱心茶室”
“跟着这条青石板路,拐个弯就是爱心茶室,今天我还是约老李把昨天没说完的《醉打山门》续上。”4月17日下午,永和村的张大爷如约来到金桥爱心茶室,准备跟老朋友喝茶聊天畅谈往昔。茶室有许多同张大爷一样的“茶客”,他们因家中子女常年在外工作,成了空巢老人。这个仅仅由几间瓦房、十几套桌椅、一台电视和一部DVD构建的茶室,充满了欢笑、关爱与陪伴,于老人们而言更像是另一个家。
原金桥镇永和村的父老乡亲给予李小兵的理解和支持是推动他走上奉献之路的源动力。最早在家乡当“村电工”时,李小兵真正的身份是村里的会计,因为略懂电器知识,又勤快热心常常给村民“搭把手”,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大家公认的“村电工”,肩上挑着两个担子,李小兵看到的是村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他在心里问自己,“我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就这样,2010年的夏天,李小兵与同村爱心人士郑俊能等人一拍即合,在双流供电公司党委和当地村委、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筹费用8万余元,在家乡双流区金桥镇永和村开办了这间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服务的“爱心茶室”,给彭镇的老人们搭建起了一个免费的喝茶聊天之处。
从这个茶室开始,李小兵的志愿团队逐渐有了雏形。爱心茶室也成为了广大社会志愿者心中弘扬敬老爱老优秀传统的“文化地标”,有效促进了志愿服务精神在乡镇开花结果。
回报社会构筑党群连心桥
“做志愿是有感染力的,每去一次,我们团队的凝聚力都在增强。”一传十,十传百,在一次次的志愿活动中,以爱心茶室为圆心聚集起了一批常驻的志愿者团队,截至目前参与人数已过千人,其中最小的志愿者只有5岁,而最大年纪的志愿者已经86岁了。
爱心茶室挂牌成立的同年,双流供电公司党委在这里设立了“心连心”共产党员服务岗,每周都会由李小兵提前通知志愿者团队前往敬老院,利用自学的理发技术和自购的理发设备,为这里的孤寡老人义务开展理发、修面、剪指甲等服务。
这间茶室自然也成了双流供电公司志愿者的“家”,是每月必到的“打卡地”。
2015年7月18日,在双流供电公司和政府的支持规划下,公益组织双流县敬老志愿者服务中心正式成立,由李小兵担任主要负责人。这支义工服务队里,是爱心茶室聚集起的“热心志士”,是社会有需要时第一个站出来的人,他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爱心茶室的志愿精神。
十余年服务上万孤寡老人
“小李,这次还是给我理之前那款发型吧,谢谢你啊。”金桥爱心茶室门口有一棵“上了年纪”的榕树,夏天的清晨,李小兵经常在树荫下放张椅子,给来茶室的老人免费理发,在树影斑驳中同他们唠一些家长里短。
除了到爱心茶室开展集中服务老人的志愿活动,李小兵主动作为,发动团队与各敬老院、村社建立了定点联系机制,并通过供电所台区经理收集了各村社空巢老人、孤寡老人以及困难群众的情况信息,建立台账,进一步开展常态化上门服务。在爱心茶室成立的十二年间,李小兵所在志愿团队的服务范围,也从双流最早的21个敬老院开始辐射到新津、邛崃、大邑、温江、彭州、青神等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爱心之举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义工队的志愿者从最早的5人逐渐发展到300多人,联合社会爱心人士先后在双流筹办了两所“爱心茶室”、一家环卫工人爱心餐厅、一所“国学讲堂”,共组织、参与志愿者活动400余次,服务乡村孤寡老人、社会老人超过16000余人次。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李小兵经常和他的志愿者朋友们谈起出自《道德经》的这句话,勉励自己和队员要不忘初心,立足乡村,无私奉献。
“我喜欢看杨柳河畔的泡桐花盛开,更喜欢看乡亲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未来,在服务乡村孤老群体,助力乡村振兴这件事上,我要继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如今,茶已泡好,而李小兵等爱心志士服务乡村的志愿故事,仍未完待续……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天府新区供电公司 何音奇 兰星 陈然 兰小伟 彭秋妍)
“大爷,这个药能缓解您头皮的症状,等下我给您上起,您平常一定要记到涂。”在金桥镇的一家敬老院,李小兵正在把特意选购的药品送给一名有严重头皮屑的老人。
国网成都市双流供电公司九江供电服务站站长李小兵,中共党员,先后荣获四川省和成都市敬老工作先进个人,入围2016年“感动四川”人物前30名,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等众多荣誉称号。十二年如一日,李小兵坚持投身公益活动的志愿者,他的执着和热忱不断影响着周围的人,为志愿服务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最初的故事,还要从一盏茶说起。
“村电工”自建“爱心茶室”
“跟着这条青石板路,拐个弯就是爱心茶室,今天我还是约老李把昨天没说完的《醉打山门》续上。”4月17日下午,永和村的张大爷如约来到金桥爱心茶室,准备跟老朋友喝茶聊天畅谈往昔。茶室有许多同张大爷一样的“茶客”,他们因家中子女常年在外工作,成了空巢老人。这个仅仅由几间瓦房、十几套桌椅、一台电视和一部DVD构建的茶室,充满了欢笑、关爱与陪伴,于老人们而言更像是另一个家。
原金桥镇永和村的父老乡亲给予李小兵的理解和支持是推动他走上奉献之路的源动力。最早在家乡当“村电工”时,李小兵真正的身份是村里的会计,因为略懂电器知识,又勤快热心常常给村民“搭把手”,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大家公认的“村电工”,肩上挑着两个担子,李小兵看到的是村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他在心里问自己,“我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就这样,2010年的夏天,李小兵与同村爱心人士郑俊能等人一拍即合,在双流供电公司党委和当地村委、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筹费用8万余元,在家乡双流区金桥镇永和村开办了这间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服务的“爱心茶室”,给彭镇的老人们搭建起了一个免费的喝茶聊天之处。
从这个茶室开始,李小兵的志愿团队逐渐有了雏形。爱心茶室也成为了广大社会志愿者心中弘扬敬老爱老优秀传统的“文化地标”,有效促进了志愿服务精神在乡镇开花结果。
回报社会构筑党群连心桥
“做志愿是有感染力的,每去一次,我们团队的凝聚力都在增强。”一传十,十传百,在一次次的志愿活动中,以爱心茶室为圆心聚集起了一批常驻的志愿者团队,截至目前参与人数已过千人,其中最小的志愿者只有5岁,而最大年纪的志愿者已经86岁了。
爱心茶室挂牌成立的同年,双流供电公司党委在这里设立了“心连心”共产党员服务岗,每周都会由李小兵提前通知志愿者团队前往敬老院,利用自学的理发技术和自购的理发设备,为这里的孤寡老人义务开展理发、修面、剪指甲等服务。
这间茶室自然也成了双流供电公司志愿者的“家”,是每月必到的“打卡地”。
2015年7月18日,在双流供电公司和政府的支持规划下,公益组织双流县敬老志愿者服务中心正式成立,由李小兵担任主要负责人。这支义工服务队里,是爱心茶室聚集起的“热心志士”,是社会有需要时第一个站出来的人,他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爱心茶室的志愿精神。
十余年服务上万孤寡老人
“小李,这次还是给我理之前那款发型吧,谢谢你啊。”金桥爱心茶室门口有一棵“上了年纪”的榕树,夏天的清晨,李小兵经常在树荫下放张椅子,给来茶室的老人免费理发,在树影斑驳中同他们唠一些家长里短。
除了到爱心茶室开展集中服务老人的志愿活动,李小兵主动作为,发动团队与各敬老院、村社建立了定点联系机制,并通过供电所台区经理收集了各村社空巢老人、孤寡老人以及困难群众的情况信息,建立台账,进一步开展常态化上门服务。在爱心茶室成立的十二年间,李小兵所在志愿团队的服务范围,也从双流最早的21个敬老院开始辐射到新津、邛崃、大邑、温江、彭州、青神等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爱心之举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义工队的志愿者从最早的5人逐渐发展到300多人,联合社会爱心人士先后在双流筹办了两所“爱心茶室”、一家环卫工人爱心餐厅、一所“国学讲堂”,共组织、参与志愿者活动400余次,服务乡村孤寡老人、社会老人超过16000余人次。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李小兵经常和他的志愿者朋友们谈起出自《道德经》的这句话,勉励自己和队员要不忘初心,立足乡村,无私奉献。
“我喜欢看杨柳河畔的泡桐花盛开,更喜欢看乡亲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未来,在服务乡村孤老群体,助力乡村振兴这件事上,我要继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如今,茶已泡好,而李小兵等爱心志士服务乡村的志愿故事,仍未完待续……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天府新区供电公司 何音奇 兰星 陈然 兰小伟 彭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