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大丰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毛竹沙海域,海域跨度127平方公里,离岸距离55公里。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8人组建的项目部以先行者的担当,克服“抢装潮”种种艰难,战胜台风涌浪艰险,忍受寒潮酷暑艰辛,扎根蓝海,283天的坚持,创下了国内同类型风场建设周期最短、海缆敷设最远的海上风电建设记录。
大丰项目离岸55公里的距离,即使天气晴好,单程至少5个小时船程,当天无法来回;该海域海底落差极大,最深处达10米,最浅处只有0.7米,部分海段还有软夹层,桩基很难稳固;海缆长距离敷设,意味更多浅滩,敷缆船一旦赶不上大潮,就困在原地无法动弹,下一次大潮可能要等一年,经济损失和风险无法估量;海上风电建设“抢装潮”如约而至,所有船机和设备必须靠“抢”;台风接踵而来,有限的施工“窗口期”屈指可数……
面对困难,为充分调动参加单位的积极性,项目部所在党支部与参建单位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在紧张的工期面前,没有甲方、乙方,只有合作拧成的一股绳。排好计划、找突破口、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建立重点工作协调推进与督办机制,成立了海上施工、陆上协调、综合保障等3支党员突击队,在“抢装潮”异常激烈的日子里,累计完成设备催缴185人次,锁定施工船机50余条,8个作业面同时进行的风机打桩、吊装,平均作业时间180天以上,创下了中国海上风电建设史上的“大丰奇迹”!
距离既定的投产目标只剩9天时间,台风却再次来临,而此时尚有14根海缆还未敷设、7台风机还未安装完成,17台风机还未送电……项目部80后副经理朱亚波此时已经在海上守候了近一个月,为了节约有限的饮用淡水,他已经半个月没有洗过澡了,汗水变成盐渍的衣领已经磨破了脖子,疼的他只能把毛巾围在脖子上,可这并不影响他不停记录着各道工序的施工计划安排。为了确保投产任务,施工计划即使精确到了每一小时每一分钟,但计划执行起来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那段日子,每一个人都在海上坚守,救生衣里对讲机总是此起彼伏的叩响着耳膜,连带大脑皮层的神经都被撕扯成紧张的形状。9月的海上昼夜温差大。中午,阳光炙烤,不管船舱甲板还是机舱表面温度都高达40℃以上,他们忍受着工作服不断重复被汗水浸透和常人难以忍受的闷热进行调试作业,饿了就啃一口面包,渴了就喝一口升温的白开水……闷热持续整个白天。夜晚,海风吹来,迫不得已又裹上厚厚的衣服……冰冷潮湿让人备受折磨,直至天明。为了保证核心技术工人能够连续作业,他们把海上升压站救生舱里仅有的几张床让给工人们休息,自己就下狭小的船舱和甲板里休整。抢进度的日子只看潮水和天气,没有白天黑夜。90后的徐琪一人把控3艘海缆敷设船、7艘锚艇施工进度,8天里,只睡了不足30小时。一次打盹眯着2个小时,醒来时手机竟然有70多个未接来电,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轻易熟睡!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利用最后仅有的8天有效窗口期完成了近一个月的吊装和调试任务。
项目建设最大的难题就是“复杂海域长距离海缆敷设”。而220KV的主海缆是整个项目的生命线,为保障这条“生命线”,他们付出的艰辛不可谓不重,付出的血汗不可谓不多!为了赶在一年一度的大潮汛期完成浅水区敷设,尽可能减少接头对项目投产后造成的风险,在海缆制造阶段他们就明确了“分段制造、分段敷设、中间接头”的有效方案,并且组织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对海缆登陆段滩涂地质情况和通航情况进行分析和测试,做足了海缆敷设前各项准备工作。在三丫子沙段,海缆敷设船遇到了低潮位,船需要的潮位至少在3.9米以上才能通过,而此时只有1.5米,在这紧急的时候,项目部当机立断,把后仓压载水调入前仓,卸载掉本就紧张的饮用淡水,使船前后调衡,把船的平均吃水争取到2.4米,乘高潮位顺利通过三丫子沙。
他们不只埋头苦干,更是不断通过创新解决问题。伴随着国内最长距离海上风电220KV主海缆敷设成功,他们也在国内首创了“海缆海陆两端装设高压并联电抗器技术”“立式三芯成缆、内外圈托轮支承和卧式收放线等技术”“海缆中间设置海上预制式中间接头的工艺”等三项技术,有效解决了复杂海域条件下,长距离海缆交流输电的工频过电压和无功平衡问题等难题,实现了长距离、大规模的电力和信号同时传输。这项成功,在多个海上项目得到了应用并实现长期稳定运行,填补了行业空白。同时,自主研发制造了适用于长距离海缆施工专用船舶及承载力3500吨的电动转盘,有效提升了海缆敷设的自动化程度,缩短工期4个月,节省施工费用达3.4亿元。
283个日夜,他们顶住滚石上山的压力闯关夺隘,啃下一个个“硬骨头”;283个日夜,他们以逆水行舟的毅力涉险滩渡激流,攻下一座座“山头”;283个日夜,他们积极进取,主动作为。他们从未想过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平凡岗位的坚守与责任,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用青春的力量托举起了“大国重器”的骄傲!
(华能国际电力江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清洁能源分公司 李必辉 杭兆峰 张诗雨 褚杰 翟玥 袁俪颍)
华能大丰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毛竹沙海域,海域跨度127平方公里,离岸距离55公里。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8人组建的项目部以先行者的担当,克服“抢装潮”种种艰难,战胜台风涌浪艰险,忍受寒潮酷暑艰辛,扎根蓝海,283天的坚持,创下了国内同类型风场建设周期最短、海缆敷设最远的海上风电建设记录。
大丰项目离岸55公里的距离,即使天气晴好,单程至少5个小时船程,当天无法来回;该海域海底落差极大,最深处达10米,最浅处只有0.7米,部分海段还有软夹层,桩基很难稳固;海缆长距离敷设,意味更多浅滩,敷缆船一旦赶不上大潮,就困在原地无法动弹,下一次大潮可能要等一年,经济损失和风险无法估量;海上风电建设“抢装潮”如约而至,所有船机和设备必须靠“抢”;台风接踵而来,有限的施工“窗口期”屈指可数……
面对困难,为充分调动参加单位的积极性,项目部所在党支部与参建单位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在紧张的工期面前,没有甲方、乙方,只有合作拧成的一股绳。排好计划、找突破口、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建立重点工作协调推进与督办机制,成立了海上施工、陆上协调、综合保障等3支党员突击队,在“抢装潮”异常激烈的日子里,累计完成设备催缴185人次,锁定施工船机50余条,8个作业面同时进行的风机打桩、吊装,平均作业时间180天以上,创下了中国海上风电建设史上的“大丰奇迹”!
距离既定的投产目标只剩9天时间,台风却再次来临,而此时尚有14根海缆还未敷设、7台风机还未安装完成,17台风机还未送电……项目部80后副经理朱亚波此时已经在海上守候了近一个月,为了节约有限的饮用淡水,他已经半个月没有洗过澡了,汗水变成盐渍的衣领已经磨破了脖子,疼的他只能把毛巾围在脖子上,可这并不影响他不停记录着各道工序的施工计划安排。为了确保投产任务,施工计划即使精确到了每一小时每一分钟,但计划执行起来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那段日子,每一个人都在海上坚守,救生衣里对讲机总是此起彼伏的叩响着耳膜,连带大脑皮层的神经都被撕扯成紧张的形状。9月的海上昼夜温差大。中午,阳光炙烤,不管船舱甲板还是机舱表面温度都高达40℃以上,他们忍受着工作服不断重复被汗水浸透和常人难以忍受的闷热进行调试作业,饿了就啃一口面包,渴了就喝一口升温的白开水……闷热持续整个白天。夜晚,海风吹来,迫不得已又裹上厚厚的衣服……冰冷潮湿让人备受折磨,直至天明。为了保证核心技术工人能够连续作业,他们把海上升压站救生舱里仅有的几张床让给工人们休息,自己就下狭小的船舱和甲板里休整。抢进度的日子只看潮水和天气,没有白天黑夜。90后的徐琪一人把控3艘海缆敷设船、7艘锚艇施工进度,8天里,只睡了不足30小时。一次打盹眯着2个小时,醒来时手机竟然有70多个未接来电,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轻易熟睡!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利用最后仅有的8天有效窗口期完成了近一个月的吊装和调试任务。
项目建设最大的难题就是“复杂海域长距离海缆敷设”。而220KV的主海缆是整个项目的生命线,为保障这条“生命线”,他们付出的艰辛不可谓不重,付出的血汗不可谓不多!为了赶在一年一度的大潮汛期完成浅水区敷设,尽可能减少接头对项目投产后造成的风险,在海缆制造阶段他们就明确了“分段制造、分段敷设、中间接头”的有效方案,并且组织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对海缆登陆段滩涂地质情况和通航情况进行分析和测试,做足了海缆敷设前各项准备工作。在三丫子沙段,海缆敷设船遇到了低潮位,船需要的潮位至少在3.9米以上才能通过,而此时只有1.5米,在这紧急的时候,项目部当机立断,把后仓压载水调入前仓,卸载掉本就紧张的饮用淡水,使船前后调衡,把船的平均吃水争取到2.4米,乘高潮位顺利通过三丫子沙。
他们不只埋头苦干,更是不断通过创新解决问题。伴随着国内最长距离海上风电220KV主海缆敷设成功,他们也在国内首创了“海缆海陆两端装设高压并联电抗器技术”“立式三芯成缆、内外圈托轮支承和卧式收放线等技术”“海缆中间设置海上预制式中间接头的工艺”等三项技术,有效解决了复杂海域条件下,长距离海缆交流输电的工频过电压和无功平衡问题等难题,实现了长距离、大规模的电力和信号同时传输。这项成功,在多个海上项目得到了应用并实现长期稳定运行,填补了行业空白。同时,自主研发制造了适用于长距离海缆施工专用船舶及承载力3500吨的电动转盘,有效提升了海缆敷设的自动化程度,缩短工期4个月,节省施工费用达3.4亿元。
283个日夜,他们顶住滚石上山的压力闯关夺隘,啃下一个个“硬骨头”;283个日夜,他们以逆水行舟的毅力涉险滩渡激流,攻下一座座“山头”;283个日夜,他们积极进取,主动作为。他们从未想过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平凡岗位的坚守与责任,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用青春的力量托举起了“大国重器”的骄傲!
(华能国际电力江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清洁能源分公司 李必辉 杭兆峰 张诗雨 褚杰 翟玥 袁俪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