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中央一号文提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更好发挥驻村干部帮扶作用”等要求。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现党中央的重视,体现“三农”在经济社会“压舱石”的作用。“民情日记”作为一项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创新举措,诞生于1998年的嵊州市雅璜乡。“民情日记”从诞生伊始到丰富发展的过程中,电力的身影无处不在,从“用上电”到“用好电、服好务”,切实发挥了“解民难”的作用。2021年“民情日记”入选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党建部百张文化名片。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驻村电保姆”队伍,作为“电力民情日记”实施主体。充分发挥台区经理网格化全覆盖的优势,挑选党员干部、优秀台区经理担任“驻村电保姆”,并逐步扩大驻村电保姆队伍,将其作为“电力民情日记”的实施主体,拉近与服务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服务品质,并结合实际,梳理制定并签订《驻村电保姆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晰“驻村电保姆”的身份和职责定位,纳入其日常考核体系。
一是身份加持,更新角色定位。以适应乡村治理需要为导向,以“驻村指导员”为基础,以骨干党员为先锋,结合台区经理原有岗位责任基础,打造“驻村电保姆”队伍,充分发挥电力行业优势,加强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明确驻村电保姆“村情民意的调研员、为民办事的服务员、日常用电的安全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富民强村指导员、涉电矛盾的调解员”的“六员”角色定位,切实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真正做到电力服务零距离,持续提升村民用电“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是责任导向,革新职责划定。新时代下,农村工作面临着“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诸多新情况,需要“驻村电保姆”根据农村工作重点、治理难点、矛盾痛点,进一步定位“驻村电保姆”的职责界限,确认掌握村里实际情况、做好乡村需求对接、开展“清账”服务、解决涉电矛盾、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等18项工作责任,要求驻村电保姆每周到结对村实地服务至少一次,做到“多帮忙不添乱、多沟通不武断”。
三是分步推广,落实日常考核。前期挑选16名优秀台区经理和基层干部担任驻村电保姆,后续取得一定经验后进一步推广。加强对驻村电保姆的业务培训,每月由供电服务指挥分中心统计各供电所服务结果,撰写下发《电力民情日记服务月报》,通报各供电所服务数量、完成质量、客户好评情况等信息,作为相关人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各供电所按季度评选“电力服务之星”,公司按年度评选“电力服务之星”,在公司微信公众号上开展宣传,并给予适当奖励。
(二)构建新型服务模式,作为“电力民情日记”的落实方法。以“电力大数据”为革新手段,构建新型服务模式和方法,以驻村电保姆带动提升基层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服务实效,帮助村民解决实际用电需求,提高服务成效。
1.构建“三新模式”,访民舍、记民情。一是畅通信息渠道,构建立体式网格服务新模式。以供电所党支部统筹,建立供电所与村委,服务班与村电工,台区经理与客户的立体式网格化服务模式。供电所长、书记与辖区村书记、服务班长与辖区村电工建立“1+N”专项服务工作群,同时实现驻村电保姆、台区经理村社微群全进入全覆盖,及时掌握农民用电诉求,与对应村的驻村电保姆做好对接,确保工作无疏忽、无遗漏。二是简化业务受理,形成前哨式业务受理新模式。以数供平台为基础搭建供电所驾驶舱,建立以网上国网等电子渠道为前台,供电所驾驶舱为后台的“前哨式”业务就地受理新模式,在网格化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简化受理、全程代办、上门服务。三是发挥数据效能,实现靶向式主动服务新模式。利用数字新技术手段,主动深挖传统营销系统、采集系统数据价值,形成例如一户多人口政策可享未享,峰谷电用能分析等靶点清单,为主动式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2.绘制“一张清单”,想民心、解民难。立足“乡村电气化村”建设,逐步细化分类农村公共用电设施,利用数字新技术手段,绘制《基于电力大数据的民情日记主动服务清单》,助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做好农村客户的用电分析,对异常情况主动上门解决;开展数据全量监测,助力政府提升农村现代化治理体系;开展基层群众电力法律法规及安全用电知识宣传,传达电力服务工作要求,做好电力优惠政策的应享尽享。
3.做好“两项工作”,议民事、帮民富。一是做好经济发展需求对接。主动融入服务属地农业及相关特色产业发展,帮助乡村企业、农业产业科学优化用电方案、解决发展中的实际用电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电能支撑。二是做好涉电矛盾就地解决。对于末端服务难点、痛点,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及时提供有效的业务指导。驻村电保姆对所在村的涉电纠纷开展网格化响应,做好电力相关投诉、信访、上访人员的解释、劝导、说服、落实等工作。
(三)开展村网党建联建,作为“电力民情日记”的组织保障。以“村网党建联建”为组织保障,推动供电所党支部与属地村党组织党建联建,有效支撑“电力民情日记”的落地实践。一是制定协议,搭建“村网共建”合作体系。各供电所与驻村电保姆所在的17个乡镇和行政村党支部对接,协商制定“村网党建共建”协议,约定供电所、驻村电保姆与乡镇、行政村电力建设工作的互助义务。强化供电所党支部与镇党委、村支委的沟通联系,定期开展座谈交流,探讨解决驻村电保姆履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电力民情日记”的业务开展提供坚强保障。今年6月初,公司与地方政府开展新时代电力“民情日记”暨村电党建联建启动仪式,与结对村现场签署党建联建协议,并推进相关工作开展。二是党建联建,推进“三个工程”服务体系。各供电所党支部调配力量,梳理合作期间开展共建项目,开展暖心工程,以用电宣传和爱心帮扶为抓手,联合村委会开展科学用电“进万家”、“进集市”、“进校园”,对贫困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进行“一对一”帮扶;开展护航工程,以助力村社集体经济发展为抓手,主动介入帮助乡镇、行政村的发展规划,提前谋划乡村发展的电力配套服务等;开展生态工程,以构建乡村智慧用能体系为抓手,在有意向的镇村,联合相关单位建设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或电能替代项目,在民宿集中区搭建屋顶光伏,积极推广使用电厨炊、电采暖等设备。对辖区内特色产业用户,开展梳理统计和用能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积极打造乡村“碳中和”示范区。
三、主要成效
(一)提升服务,打造“电力民情日记”特色品牌。目前已形成电力“民情日记”主动服务清单项目11项,依托“浙里办”的“民情日记”版块,收集解决108条乡村办电诉求问题,主动服务举措受到村民一致好评。以基层党员刘建宇担任“驻村电保姆”为例,他参与帮助剡源村18个“五保户”改造户内线路,主动上门解决企业用电超负荷问题,大力宣传“网上国网”APP线上用电业务办理,相关新闻报道上稿中央电视台等媒体。
(二)建立机制,锻造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公司现已挑选16名优秀台区经理和基层干部担任“驻村电保姆”,其中党员占比87.5%。职能部门结对供电所、通过主题党日活动下乡村调研15次,与村委协同解决村民用电问题20余项;“驻村电保姆”完成结对村电力延伸服务153次,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三)推动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现已与村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1次,达成联建项目26个。以剡源村为例,公司投入20万元援建光伏帮扶项目,帮助打造“绿色村委会”,目前已完成投运,实现装机42.75千瓦,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9吨、为该村带来年收益2.37万元。此外,各供电所党支部积极打造供电所“民情日记”实践中心,助力“千万工程”、“和美乡村”建设,为施家岙村(越剧小镇)、温泉湖村(温泉湖旅游度假区)、白雁坑村(香榧产业)、西白山村(民宿旅游)等属地乡村特色产业升级做好电力保障。
(文/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嵊州市供电公司 杜晗晗 闫鑫 朱炜 苏天宇 谷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