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辽宁省丹东东港市的獐岛被称为“祖国万里海疆东端第一岛”,在这座陆地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上,有这样一位电工,在岛上坚守35年,默默守护着小岛的供电安全,他就是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丹东供电公司椅圈镇供电所獐岛村电工杨栋。他担负着10台变压器、36基高压电线杆、10公里长的架空线路以及一条5.1公里海底电缆的日常巡查工作。此外,127家旅馆饭店、100户普通住宅里的电器、线路,特别是每家每户共计335块电表,也是他平时工作的点位。谁家有用电方面的大事小情,都会第一时间联系他,久而久之,他被岛上的百姓称作海岛上的“光明卫士”。
一、质朴初心抵御外界繁华
30多年前,獐岛更像是一座“孤岛”。淡水要靠船从内陆运来,全岛用电靠着柴油发电机,晚上9点准时断电。1987年,“户户通电”农网工程修到了獐岛,当时16岁的杨栋第一次听说海底电缆,便第一个报名跟着施工队的师傅干活,敷设电缆,架起变压器,点亮渔家的灯。他一边勤快地打下手,一边留心地又学又记。他把电工基础知识、工作规程掌握得又快又好。一年后,工程完工,师傅们纷纷离开,任凭当地人怎么挽留,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待在这个巴掌大的岛上。眼看着电力设备无人维护,刚刚点亮的海岛又要重回黑暗,初出茅庐的他站了出来,主动申请去当一名獐岛村电工。从那以后,大到海底电缆巡护、变压器维护、供电线路检修,小到各家各户电器维修、电费收缴,便都成为他的工作日常。这份工作技术含量高,作业条件艰苦,但更多时候是琐碎和单调。十几岁的年轻人一待就是30多年,从少年变成了大叔。獐岛村百姓每当提起杨栋,总会竖起大拇指说:“不是一般人!”
二、只为守护那一簇璀璨灯火
如今50多岁的他每天戴着安全帽,背着工具袋、绳索、金属脚蹬……负重二三十斤,每年入伏以后平均每天要检查20基电线杆,还要帮十几家渔家乐维修电器,来来回回在岛上步行将近20公里。从中午到傍晚,他的工作服几乎没有干过。最苦的是三九天里进行巡检,爬上电线杆,一阵刺骨的海风刮来,一下子就把人打透了,如果不是安全绳绑着,冻僵的身体可能会瞬间从十几米的高空摔下来。用电事务琐碎,他便成为电力和村民们之间的纽带,只要是与电有关的事儿,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找杨栋”。2010年,他光荣地入了党,了解更多奉献和付出的故事,他越来越感受到这份工作带来的存在感与自豪感。在30多年抄表收费中,工作的苦不仅杨栋吃,家人也跟着品。忙的时候,妻子还得帮着去抄表收电费。大年三十全家人正吃着饭,一个报修电话过来,他放下筷子第一时间赶去维修。尽管30多年的工作生活周而复始,但是每天当太阳从海面升起一竿多高,他都会准时出门,明媚的笑容依旧挂在脸上。
三、让小岛的梦想不被大海阻隔
海底电缆是獐岛唯一的供电主动脉,也最让杨栋挂心。来往的船只在电缆附近抛锚,可能会对电缆造成损坏。作为獐岛的电力守护者,为了保障海岛可靠供电,他每天清晨都要到海边巡视,确认没有船只停在电缆附近。此外,他每月根据潮汛还要定期巡检一次海底电缆。巡检当天,他会带上一大包干粮,在大潮退去的滩涂上往返8公里,一脚下去,泥沙直接没到小腿……他以一己之力,守护小岛用电安全,给岛民和成百上千入岛游客带来便利和清凉。入夜,黄海北部风平浪静,昏黑的海面仿佛没有边际。唯有小岛那一簇璀璨灯火,闪耀在祖国海疆东端,让人眼前一亮,暖在心头。
四、点亮乡村振兴的幸福之光
夏天是海岛游旺季,一船船游客登上獐岛,在他看来,供电不仅关系到村民们的生活与致富,还连通着孤岛与外面的世界,支撑起岛民们的希望和未来。2017年,獐岛被评为4A级景区,獐岛的游客逐年增多,为保障岛内用电需求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他凭着多年的经验,走遍了岛上每一处用电设施,挨家挨户估算用电需求,从项目审批、设计到施工、验收,他全程跟踪。2019年底,獐岛更换了3台大容量箱式变压器,新农村电气化改造率实现100%。2021年,为助力乡村振兴,提倡采用绿色能源,他主动挨家挨户帮着办手续、跑业务,完成獐岛157户电采暖安装工程,覆盖率达96%,每年减少岛上约945吨碳排放量。2022年,公司在獐岛村建成丹东地区首座“辽·亮”供电服务驿站,他努力克服寒潮和疫情影响,全心全意帮助村民解决用电难题,有效解决服务边远地区客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杨栋用自己的默默坚守在小岛守护35年,真正做到有呼必应、有难必帮,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构筑了海岛上最亮丽的风景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他的生动事迹曾先后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辽宁工人等高端主流媒体深入报道,并先后荣获“2021年度丹东市岗位学雷锋标兵”“2022年度辽宁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丹东市劳动模范”称号。在他心里,岛上凡是跟电相关的事,那都是他的事。他用执着与坚守,把雷锋精神延伸到祖国海岸线的最东端,保障了獐岛一方百姓的光明。
(文/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丹东供电公司 董云楠 孙超 王跃超 刘歆 关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