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心安处是故乡

——16年攻坚库区移民工作

发布时间:2024-06-06 10:00:52 作者:孙红武

  中国大唐集团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怀着造福一方百姓的初心,在乌江开发了第十个梯级电站——彭水水电公司,以缓解最年轻直辖市重庆的电力供应不足困境。电站库区绵延重庆、贵州两省市一百余公里,移民工作,成为电站建设、发展的重要一环。从2003年3月开始实物指标调查,库区移民工作正式拉开序幕,经历16年漫长岁月,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希望工程、移民安居工程……一个个涉及库区移民的基础工程,成为库区群众的温饱工程、小康工程,成为党和人民的连心工程。

  一、不畏风雨踏征程,开启移民序幕

  2003年,当彭水水电公司基建的第一声开山炮震彻沉睡的巴渝大山时,大唐人开拓的号角唤醒了这块陡峭贫瘠的土地,库区群众地理上的“原乡”,随着电站的建设渐行渐远。移民工作同时也成为了电站建设、发展的重要一环,自此拉开了序幕。

  移民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彭水水电公司的移民工作之“难”,不仅仅在于移民工作的艰辛,还在于涉及范围之广——涉及重庆、贵州两省市,彭水、酉阳、沿河三个县,24个乡镇114个村、405个组;需要搬迁移民2.8万人,复建各类房屋面积高达141.6万平方米;涉及民生环保面之多——涉及国家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土地征用、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城集镇拆迁复建、公路桥梁建设、文物保护等多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策和行业规范,堪称一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

  二、“六千干部”克万难,跋涉万水千山

  2004年5月彭水水电公司移民部正式成立,随着移民工作力度加大,更多的党员不畏艰难投身移民工程当中,移民工作人员从组建之初的1人,扩展到10人。他们把移民为民的使命扛在肩上,常年驻守库区,奔走于地方政府与移民群体之中,走遍了乌江沿岸和库区搬迁区域,曾被形象地称为“六千干部”——面对千头万绪的移民工作不畏艰辛;为调查移民涉及的基本数据走遍千山万水;走遍千家万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用尽千言万语说服大家搬迁;想尽千方百计妥善安置城乡居民;历尽千辛万苦实施移民工程。

  移民工作之路坎坷曲折,他们曾经多次被不理解的群众围堵在半道上,风雨交加受困于山村里,也曾睡过四面透风的柴房,连滚带爬摔下湿滑的山道……他们更对库区群众响应国家号召、支持水电建设事业充满感激;对库区群众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为乌江水电开发建设做出的牺牲心怀敬意。16年来他们强咽冷言冷语、默默承受委屈,克服艰难险阻,完成了整个库区移民搬迁安置、移民工程复建、现场督促协调等巨量工作。切实保障库区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妥善安置库区移民,让库区移民群众早日安居、乐业。

  三、民心安处即故乡,闪耀乌江明珠

  宋朝苏轼的《定风波》中曾写道“万里归来与年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原乡”情结。原乡,就是故乡,生养、成长的地方。原乡不仅是地理上的故乡,也是心灵的终极归宿。

  龚滩古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坐落于乌江与阿蓬江交汇处的乌江东岸,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电站建设蓄水后,库区水位将抬高100多米,旧的古镇将沉睡于深水中。为保护这座独具民族特色的古镇,彭水水电公司与政府及相关部门一起启动了龚滩古镇保护搬迁复建工作,按照“原规模、原风貌、恢复原功能”和“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有效的取舍、保护开发提高并重”的原则。彭水水电公司在移民工作中,通过对古镇一砖一瓦一树一木的恢复型整体搬迁,以及新集镇的建设,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生活和就业。通过移民,助力地方政府将其打造成为4A级旅游景区,不仅让沉睡的龚滩古镇涅槃重生焕发新生,也较大提高了古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居民守着自家院宅做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乌江流域淹没区的群众离开曾经贫瘠荒芜的深山,经历了迁居远离故园,从散落村居融入集镇城邦的现代文明。随着电站建设,贵州沿河县坝坨村移民杨诚校的家乡原址被淹没,他带着妻儿举家搬迁到移民聚居区。住进了两层小楼,生活条件便利了许多,不仅用上了自来水,燃气设施也配备齐全。昔日依靠农耕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他,今天利用底楼门面,开了一家集蔬菜和日用消费品销售为一体的杂货店,每月销售收入加上移民后补资金,一家过得其乐融融。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小河村党支部书记钱能文,是电站库区的第一批移民,在电站建设启动后,他和乡亲们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小河村,告别了土砖墙壁、茅草屋顶,搬迁到了城镇化移民区——万足新镇,在现代化移民小镇经营着一家小型超市。闲暇时,他总喜欢站在通向移民小镇的平整的水泥路上,眺望不远处的乌江电站。这个电站,凝聚着小河村一代人的记忆。昔日炊烟袅袅、养育自己的故地,如今已经成为乌江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人们把电力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命脉”,彭水水电公司建成投产“脉动”着经济的光明,照亮了两万多库区群众的心田。16年来,彭水水电公司累计移民安置搬迁人口28425人,规划复建改建二级公路3.73公里,四级公路59.93公里,桥梁11座,隧道1处。这一组组看似枯燥的统计数据背后,是彭水水电站库区移民道路上坚实的脚印,彭水水电公司最终实现了对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承诺。大唐人携手渝、黔人民,谱写了铿锵有力的时代乐章,在青山秀水间,奏响着大唐人的奋进之歌。

  (文/重庆大唐国际彭水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孙红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