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光明守护者,这里也就没有新的希望了,现在可能就是一片河滩了吧。”在今年4月中卫市第十七届梨花节上,北长滩村的村支书张积方说道。
光明守护者指的就是国网中卫供电公司的职工们,因为有了他们,北长滩才从一度就要荒废一路走到被冠上了“66号公路”、涌泉村、“网红村”这些字眼,而通过北长滩发展中的电力故事,让更多人拥有了更多“国家电网”的印象。
16年讲述一个好故事。盛夏的北长滩绿树成荫,人头攒动,国网中卫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廉全香走进北长滩村进行用电情况回访,望着眼前硕果累累的枣树、熙熙攘攘打卡拍照的游客,回想起曾经的村子面貌,“旧貌换新颜,真是大变样。”廉全香不禁感慨。
时间倒回,2006年4月,宁夏启动“户户通电”工程。中卫供电公司先后投入60多人分成两个施工队,在黄河两岸同时施工,电力工人翻越香山、跨越黄河、岩壁凿杆,新建10千伏供电线路38千米,立杆575基,不仅把电送进了北长滩,还帮助村民修了一条长10公里、宽4米的路。
16年前的北长滩村由于地理偏僻,长期阻隔了它与外界的交流,建村500年还没有机会享受现代电力文明。“我们以前不缺水,不缺田地,可就是过不上好日子。2006年前煤油灯是村子的标志。年轻人都陆续离开村子到外面务工生活去了,村里只剩下些故土难离的留守老人过着点煤油灯的生活,眼瞅着村里人越来越少,真担心哪天这繁衍生息几百年的村子就没了。”张希奎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那时的张希奎还是北长滩村的村支书。刚从父亲手中接过大任的他,踌躇满志,想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却被没电这个事给难住了。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06年,世世代代居住在深山老林中的村民们告别了无电的时代。亮了500年的煤油灯,终于被吹灭了。
“电通上了,村民们也回来了”想到通电以后的好日子,张希奎笑得合不拢嘴。
张希奎有一件珍藏多年的“宝贝”,是一个精心装裱的大相框,里面的相片就是北长滩通电那天拍摄的。“这张照片就是2006年7月23日通电那天拍的,是宁夏日报的记者给拍的。那会儿我是村支书,现场人山人海,来了至少1000多人,大家伙儿是真开心呀,电来了么,我们一个当时就八十多的老大爷激动的把嗓子都喊哑了。通电那会儿,正值我们村的大枣收获的日子,小米也成熟了,大家都把自家最大的红枣,最好的小米装到筐里,放到米袋里,要送给我们的恩人!”回想起当天的场景,张希奎依旧激动不已。2006年7月,北长滩村754户农民享受到了现代文明,也感受到了电力带来的便捷生活。通电后,北长滩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也逐步改善,移出去的110户农民也全部搬了回来,村里村外人气儿越来越旺,村里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16年间,国网中卫供电公司在北长滩村架设了7台公变,总容量650千伏安,14台专变,总容量1730千伏安,电杆307基,10千伏线路总长22.96公里,0.4千伏及以下线路27.9公里。电力的充足助力北长滩的村民亮亮堂堂过日子,并且过上了好日子。通电后,工作人员隔一段时间就来为村民们检查变压器、供电线路,接电源线和刀闸,在河边、田间地头、农民家里,提供贴心的供电服务,确保供用电的安全。“通电以后,供电上的人总来看我们,给我们查查这里,讲讲那里,让我们能安安全全用电,电力工人说,一定要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带来的实惠!还是党的政策好,否则我这辈子恐怕都没机会用上电了。你看,现在家里电视、电磁炉样样俱全,比以前方便多了。”张希奎指着家里的电灯电视高兴地说道。
有了电,村子亮了,百姓乐了,北方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血脉也得以传承,光明守护者不仅点亮了黄河畔的灯,更点亮了人们的心灯。如今,凡来宁夏的游客,一定会走进这个古村落,享受梨花的香甜,体验66号公路的壮美,感受原始村落的百年变迁。北长滩村,也真正成了人们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
(文/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中卫供电公司 刘皎 刘宣烨 孙远强 马君 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