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青春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06-06 14:25:41 作者:李妮霏 孟强 吴鹏 张子箫

  “每次在电视上看着各地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就有一种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的向往,现在,我也算是圆梦啦!”刚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谢桐激动地说。2021年4月,作为公司最年轻的“90后”驻村干部,谢桐主动申请到公司乡村振兴帮扶点晴隆县光照镇规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深入到群众生活中,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让青春汗水挥洒在乡村振兴田间地头。

  一、孩子们眼里的“好书记”

  驻村以来,他真蹲实驻、扎实工作,俯下身子与群众推心置腹拉家常,甩开膀子为群众全心全意办实事,在这个17平方公里的布依村庄,处处都能看到谢桐的身影……

  “谢书记,发给你的图片就是贵单位送给我校的路灯夜景图,全部都正常工作了,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夜晚没有光啦!”光照中学路灯安装完成后,薛校长第一时间给谢桐发了信息。

  “要是咱们学校也有路灯就好啦,这样下晚自习也能看清路。”一到夜晚,校园黑黢黢一片,来到学校的他总能听见刚下晚自习的学生们满是期待的话语。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让夜晚的校园亮起来,照亮孩子们下晚自习的回家路。2021年,谢桐积极争取单位帮扶资金,完善当地教育教学资源,他协调各方资源,制订施工方案,为光照中学捐赠路灯33盏,路灯亮起来了。“快看!咱们学校也有路灯啦!”“对呀!之前一下晚自习,校园黑黑一片,我一直很害怕,现在晚上也能看清路啦!”孩子们看着明亮的路灯互相分享内心的喜悦。走进晴隆县光照镇规模小学,教室里传来学生们的琅琅读书声。

  “罗老师,咱们学校的孩子们平时多媒体课在哪里上呀?”“谢书记,我们有一个教室,可是由于经费问题,一直没有使用。”在多媒体教室窗外,谢桐只看到空荡荡的教室,连一张桌椅都没有。

  离开学校,谢桐将这件事记上了心头。

  回到村委会,谢桐便组织驻村工作队商议学校的事情,“我是这样想的,咱们今年的帮扶计划首先要解决教育资源的问题,我这就去给我们单位争取资金给孩子们建一个多媒体教室。”“那我们州图书馆可以捐赠一些学生们喜欢看的图书绘本。”黔西南州图书馆的驻村工作队员接过谢桐的话来。

  在谢桐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5月,光照镇规模小学的多媒体教室落成,取名为“光源”,寓意是“追光前行,饮水思源”,希望孩子们能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与此同时,黔西南州图书馆的流动图书点也建在了规模小学。多媒体教室内,同学们正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播放的用电安全知识教育视频;图书室内,各类书籍丰富了,前来借阅图书的小朋友也多了起来。

  “好书记叔叔,这个送给您!”学校里,一个孩子把自己画的“谢谢好书记叔叔!”的字画递到谢桐手里。

  二、群众认可的“村里人”

  “在这里生活久了,我感觉我的家就在这里,我就是一个村里人,我做的工作都是在为家里忙活。”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把自己当做“村民”,全身心奋战在规模村这片土地上。

  “召集咱们六组的村民来到‘说事亭’,是想听听大家对我们六组的粮食生产推进工作有什么意见,大家都来说一说。”每月26日,是光照镇规模村的“村民说事日”,干部们现场只能作记录,不能影响和干涉老百姓说话,更不能辩解,村里的“大事小情”、群众的“家长里短”、百姓的“牢骚苦水”,老百姓畅所欲言表达心声。群众说完了,民情民意也就摸清了。除了“村民说事日”集中说,日常工作中,谢桐认真履行“一宣六帮”工作职责,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十联户会等,组织群众围绕和谐稳定、增收致富、平安建设、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等进行讨论,开诚布公、坦诚相见、以诚相待,详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以及遇到的困难,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以及对村干部履职情况的评价等,解决村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激发群众参与“村民说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

  “谢书记就是我们村的人,村里每家每户大大小小的事情,没人比他更清楚的啦!我一会还得去谢书记那问一下今年蔬菜种子的事儿。”村里的大娘谈起谢桐满是笑意地说道。

  三、村民眼里的“大能人”

  规模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光照镇境内,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当地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土地石漠化严重,加之处于纬度较低的河谷地带,气候炎热少雨,生态环境恶劣,产业基础薄弱。

  村里坡陡地少,缺水缺肥,石漠化严重,贫瘠的土地能做什么,应该发展什么产业?这是谢桐驻村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

  “黔源电力作为电力企业有着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特长优势,规模村这么好的光资源优势,肯定适合搞屋顶光伏!”谢桐说干就干。

  “老乡,咱们这儿阳光这么好,你看对面这么多光伏板,咱们村发展光伏发电产业你觉得怎么样?有机会你还可以就地务工,你家这屋顶光伏您愿意不?”面对群众对光伏发电的不理解不支持,谢桐每天走村入户、到处奔走,用“双语”(汉语、布依语)进行宣传。

  “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今天不行那就明天再来。”汗流浃背的谢桐气喘吁吁地对身边的人说。“没关系,遇到这种情况是情理之中,只要我们坚持把好处让大家都知道,大家会愿意的。”村民的不理解,让谢桐吃了“闭门羹”。

  多次的走村入户、群众会、小组会、院坝会,挨家挨户将新能源发展的好处讲到群众心坎上,将光伏产业给群众带来的土地收益落在他们的荷包里……群众的心结解开了。谢桐积极向黔源电力申请,协调公司向规模村捐赠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就有屋顶光伏试点项目,这是贵州省第一个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在满足村民生活用电后,剩余电量上网交易,预计年收益约3万余元,推动规模村集体村经济稳定持续增收,用实际行动为企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结合走访调研,谢桐发现规模村海拔低,气候适宜种植早熟蔬果,且已有一定规模。经过深思熟虑,规模村的产业发展定位为以发展精品果业和早熟蔬菜为主。

  2021年,在谢桐和规模村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规模村发展150亩红心蜜柚、3000亩澳洲坚果等北盘江河谷气候带精品水果种植产业,每年为规模村集体和村民在产业分红、土地流转和就近就地务工等方面创造60余万元收入,真正实现民富村兴。

  “谢书记真是个大能人,现在咱的荒山成了香饽饽。通过科学技术,石漠化的土地不仅能种植水果,还能架设光伏板利用阳光发电,创造经济价值。我们流转了土地、就近务工,增加了两份收入。”参加光伏项目建设的村民看着眼前的场景,感叹规模村从石漠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巨大发展变化。

  “我们将充分利用规模村特有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逐步开发农业旅游、分布式光伏,稳步提升村级集体收入。”面对未来,谢桐眼里斗志昂扬。

  (文/贵州黔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引子渡分公司 李妮霏 孟强 吴鹏 张子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