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出国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大幕。在这场战争中,“上甘岭”“冰雕连”“万岁军”“米格走廊”等一个个英雄事迹惊天动地,197653名英雄儿女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安东市(现辽宁省丹东市)在当时既是大后方、中转站,也是桥头堡和最后一道防线。地理位置和战略作用可谓极其重要,而电力供应也是打赢战争的重要保障。
66千伏输电线路“新六线”坐落于鸭绿江大桥之上,由朝鲜新义州多狮岛变电所通往中国安东六道沟变电所,是安东市区唯一的一条电力输入通道。1950年11月8日,美军派出近百架轰炸机飞入鸭绿江上空,“新六线”很快就被炸断。安东断电,势必对前方战事造成重大影响。
以青年党员苏发成同志为代表的53名电力抢修队员们临危受命,背着100多斤重的物资,第一时间赶到鸭绿江大桥。此时江对岸的朝鲜新义州已是一片火海,眼前的两座铁桥也面目全非。电杆和线路都已在轰炸中完全损坏。苏发成带领抢修班顺着大桥的弧形梁爬到距离江面40米高的桥顶。当时赶上了几十年不遇的严寒天气,桥上有敌机轰炸,桥下被投放了大量的定时炸弹,被炸起几十米高的江水飞溅到铁桥上,立刻形成一层坚冰。冰冷的江水淋透了苏发成和工友身上的棉衣,他们面临着敌机的扫射、攀爬的艰难、坠落的危险,在桥上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终于重新连通起桥上的线路。
苏发成和工友们顾不上休息,迅速赶到新义州一侧支援抢修难度最大的2号电力塔,只有接通这里的线路,安东市的电力才能恢复供应。苏发成刚登塔不久,敌机又一次返回,他的耳边传来警报声和塔底工友的呼唤。“就差3米就接上了!我现在不能下去,我在上面继续干完,你们赶紧隐蔽!”苏发成向工友大声呼喊道。冒着敌机的疯狂扫射,苏发成在两位工友的配合下,靠着腰绳的拉力,两脚死死蹬住铁塔,用肩膀扛起引线用力拖拽,终于将电缆线连到了2号塔上。就这样,苏发成带领抢修班在大桥上坚守了七天七夜,经历了6次“炸了修、修了炸”,保障了安东战略大后方的电力供应。新六线已经不堪重负,为解决铁路大动脉和电力生命线都集中在江桥上的问题,辽东省委、安东市委和东北电业管理局果断决定,重新架设一条66千伏输电线路“义东线”。时任安东电业局局长和抢修队长代表全局职工在辽东省委的军令状上签了字。1950年11月15日,“义东线”正式破土动工。安东电业局全员上阵,东北电业管理局带领长春、抚顺、鞍山、营口等电业局青年骨干火速驰援,准备用7天时间架设一条长达18.15公里的跨国高压线路。他们克服了冬季施工难度大、施工线路长、敌机骚扰、人力物力短缺、地理环境复杂等诸多困难挑战,赶时间、抢进度,每天作业18小时以上。11月22日,“义东线”架设完毕并成功送电,施工完成时间提前20小时,送电时间提前1小时10分钟,随着一声令下,电闸合上了。顷刻间,安东市的工厂、矿山的马达转动起来,居民的电灯重新发出耀眼的光芒。
1956年,苏发成作为代表人物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在北京出席了全国群英代表大会,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抗美援朝期间“两个七天七夜”抢修电力线路的事迹广为流传,创造了东北电力建设史上的奇迹,被称为“中国电业工人奉献精神的源流”。老一辈安东电力人用青春与热血书写了“不怕牺牲、攻坚克难、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抗美援朝“义东故事”。他们的故事带着血与火的淬炼,饱含着慷与慨的热度,满载着蹈死无惧的凛然大义。
70多年来,“义东故事”始终激励着鸭绿江畔一代又一代的国家电网人。在战争年代,他们舍生忘死、是电力生命线的捍卫者;在新时代,他们担当有为,是现代化电网的建设者。一批又一批像苏发成那样的先锋模范人物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他们是丹东电网人忠诚担当、奉献光明的生动缩影。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作为国家电网青年,更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要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立足丹东英雄之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实现丹东全面振兴新突破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文/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丹东供电公司 丁羽冉 孙超 王跃超 关善文 孙键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