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要意义
架空线路分布于户外广阔地域,地理、气象环境复杂多变,传统的人力密集型运检模式巡视效率低、质量不可控。近年来输电网规模大幅增长,运检人员老龄化和结构性缺员问题日渐突出,而运维班组普遍存在巡检手段单一、智能装备易用性差、新技术应用率低等问题。面对基层一线的实际诉求,迫切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业务深度融合,深化移动终端应用,强化智能分析支撑,挖掘数据资产价值,打通班组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设备状态评价中心党支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科技与生产业务融合发展,创新推进“党建+科技”工作法,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劳模创新精神相结合,与基层运维单位、高等院校党组织结成党建工作联盟,聚焦“以人工为主”向“少人作业、无人作业”转变,科技创新赋能线路运维,促进输电设备管理转型升级,全力保障“双碳”目标下大电网安全运行。
二、主要做法
(一)弘扬劳模精神,激发内生动力。党建为旗帜,劳模做标兵。在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实践中,设备状态评价中心党支部成立“晋涛劳模工作室”,促进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开展。以“弘扬劳模精神、筑牢战斗堡垒”为主线,以“劳模精神显担当、融入中心激活力”为引领,以学促干,坚持典型引领榜样带动;以优促先,选树典型激发争先意识;以行促效,激发职工创新创效热情。
一是将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向“卡脖子”问题攻坚的阵地,凝聚党员、劳模发展动能。针对传统耐张线夹检测效率低、风险高等问题,工作室在劳模、工匠带领下,全力开展技术攻关,逐个突破X机小型化、无人机挂载吊舱和图像防抖等技术难题,历经1年的潜心研究,将原先需3人配合拖拽20千克设备、1人登塔、耗费40分钟的工作任务变为仅需1人操控无人机、1人现场监督、5分钟即可完成的检测工作,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避免了人工登塔带来的作业风险。
二是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优秀人才“孵化器”作用,搭建青年员工成长平台。通过建立“导师带徒”机制,使青年员工和劳模、优秀党员、专业带头人一对一零距离,通过技术研讨会、专业讲座、课题技术攻关等方式提升专业水平。劳模、优秀党员鼓励青年党员和年轻骨干,深入巡检一线,引导他们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巡视检修业务深度融合,加强新装备、新材料应用研究,强化数据挖掘能力。在杆塔倾斜检测、人员登塔巡检等作业中,青年员工发挥无人机等智能装备效能,开发了由无人机搭载的激光雷达杆塔倾斜检测装置和微型驻塔巡检无人机。一方面为基层提质增效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一方面提振了青年员工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
(二)扎根生产一线,促进成果转化。设备状态评价中心党支部以基层单位业务需求为引导,以服务基层为出发点,把生产问题提炼成科研需求,利用科研成果指导生产实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增强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沉下身子开展调研,发现真问题、真需求;落实“研以致用”,注重研究成果的落地应用,充分发挥科研党建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让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到“一线”,推动“立体巡检+集中党监控”的输电运维管理新模式落地,支撑运维单位提升大电网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与太原、晋中、晋城等输电运检中心支部结对共建。从党务、业务、服务三方面着力,选取生产现场、科研一线、红色基地,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主题共建。邀请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群众代表参加共建党日活动,定向开展党员志愿服务,不定期进行专业问需交流,针对制约生产安全的“要害”,质效提升的“痛点”,提炼形成了“输电线路机载X射线3D成像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快速部署的杆塔登高防坠落装置研究及应用”、“基于语义理解的无人机巡检图像感知压缩及精准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研究课题,实现了“生产+科研”的强强联合。
二是成立成果转化专家团队,一项一案,逐个开展成果应用评估,差异化制定成果转化方案并辅以项目支持。“无人机巡检前端识别装置”已形成实用化产品,通过成果共享,将装置交付线路运维班组应用于日常无人机巡检场景中,经过2年高频次的使用,完成近6000基杆塔精细化巡检,识别巡检照片10余万张。在解决无人机自主巡检失焦、过曝、影像初筛等问题的同时,获取了装置进一步升级优化的一手信息,实现生产、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无人机载X射线3D检测装置”技术方案成熟,应用需求旺盛,设备状态评价中心党支部联合世纪中试公司,对成果进行小型化和通用化改造,提升环境适应性,优化操作体验,为市场化运营打牢基础;“无人机载输电线路杆塔倾斜检测装置”创新性强但适用场景不明确,专家团队指导项目组广泛开展现场测试,选择采空区段输电线路,开展大范围定性普测、重点区段跟踪监测、倾斜杆塔评估分析等多场景应用,结合一线需求和经济性评估,确定最优应用场景。
(三)联创校企合作,共促人才成长。
一是创新运用“党建+校企合作”新模式,与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开展支部共建。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科技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引导项目研究向生产服务、成果转化以质效对标,切实解决线路运维中“重难急”问题。形成“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进”党建工作新局面。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行校企、产研“双导师”。35岁以下青年可在本单位专业导师之外,在共建方党支部中选择一位高校或企业、生产或科研的党员导师。各党支部委员是第一批党员导师,第二批将拓展至生产单位的老师傅、科研单位的名专家、以及高等院校的硕博导,通过人才交叉培养,实现思想、专业双提升,促进产学研融汇贯通。
三、工作成效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党建+科技”融合模式,以服务生产需求为牵引,推进无人机赋能基层一线。编制全省输电专业无人机智能巡检体系建设三年工作方案和无人机自主巡检应用工作方案,建成无人机巡检管控平台,建立输电线路巡检图像缺陷样本库,解决图像智能识别实用化难题,实现一线班组无人机自主巡检规模化应用,提升巡检效率8-10倍,提高缺陷发现率3-5倍,切实将设备“大数据”转化为运维“生产力”,显著改进输电运维质量,有效提升专业管理水平。
二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红色阵地,弘扬劳模、工匠精神,打造能力突出、素质过硬的“先锋队伍”。培养“三晋英才”4人,山西省电力公司劳模2人,优秀专家2人;服务全省智能巡检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技术交流、培训10余次,录制智能巡检实操教学视频,组织开展巡检技能比武,加强数字建模、路径规划、现场巡检、数据处理等业务自主实施能力,全方位提升运检人员多元化专业技能水平。
三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聚集“产学研”优质资源,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站上“新台阶”。获批山西省总工会“晋涛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电网公司“电力智能传感技术实验室”培育实验室,山西省“电网输变电设备影像生成及甄别诊断技术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获得国网公司级、省部级、省公司科技进步奖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50余项,成果应用获《人民日报》《中国科技网》《中国能源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文/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王健 白洋 芦竹茂 曹静 王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