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赋能 “共享用电”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6-04 16:50:18 作者:徐志文 汤寅 熊寿康 周飚 程胜 高骄骄

  一、重要意义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了让更多农村用户享受更好、更便捷的用电服务,解决农村“用电难、办电繁、接线乱”的问题,国网青阳县供电公司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立足乡村发展实际,创新推动共享用电模式,以“共享电源”为基础,运用“互联网+”共享思维,探索打造了绿色出行、移动电源、临电租赁等用电服务生态圈,为乡村建设、乡村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双融入”啃下“硬骨头”。2023年上半年,国网青阳县供电公司共计受理农田排灌、抗旱打水、基建盖房等近300起临时用电报装业务,在部分临电需求比较多的区域,经常存在“一杆多表”现象,极大增加了临电需求者转供电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提升公司工作效能,给乡村建设、乡村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司党委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推进,发挥组织优势,在支部扩大会议上集结其他专业骨干党员共商解决方案,创新提出“互联网+共享电源”解决方案,并制定“任务图”“施工表”,明确责任人、具体时限、考核机制,确保方案落实落地。在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同时推动支部共建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电力产品和电力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小创新”带来“优服务”。抽调各支部技术骨干党员组成技术指导小组,以公司劳模工作室为平台,凝聚各专业技术力量,攻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打造一支作风和专业全面过硬的“又红又专”的红色队伍。党员技术指导小组研制出一种基于互联网共享模式下的短时公共用电设备,打破了固有的“用户、电源、负荷”一一对应的用电模式,有效提升了客户便捷用电体验。并将共享电源装置分别安装在商业区、农业区等不同场景区域,通过一定周期内分析用户使用频率和电量情况,针对性地对产品装置进行升级改造。

  (三)“国网绿”化身“志愿红”。通过前期试点分析得到可行性保证后,公司迅速将共享电源装置在县域内推广使用。公司党委以共产党员服务队为抓手,激励引导公司党员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走入乡村,广泛普及共享电源装置的宣传推广。公司皖美共产党员服务队进一步拓宽共享电源应用场景,积极运用到地摊夜市、美食街、景区步行街摆摊照明等场所。共享电源装置解决了临时用电和一次性用电客户办电环节多、用时长等不便利的痛点,实现该类客户“零申请、零上门、零手续、零环节、零投资、零审批、零等待”,为客户带来“随用随取、即扫即用”的便捷体验,获得其他临电需求企业和居民用户的拥护和支持。

  三、主要成效

  (一)为支部建设“增添羽翼”。从提升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出发,通过本次临时用电问题的解决,各支部党建氛围明显改观,更加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党员队伍建设,更加重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增强了新时代下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示范作用,有效促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

  (二)为小微企业“降本除患”。从服务网红地摊经济的崛起出发,公司党委“急客户所盼”,创新投入共享用电装置,企业只需扫码即可接电,有效解决流动商贩用电难、私拉乱接、转供电加价等问题,为每户企业节约前期成本支出约500元,助力“地摊经济”焕发新活力。

  (三)为绿色出行“加油续航”。从服务电动自行车的续航出发,公司党委“帮客户所需”,在县域多个小区安装40多台共享扫码充电设施。累计帮助1万余辆车主解决充电难问题。截止目前,在线充电数量达100辆次,有效解决电车充电私拉乱接等安全隐患。

  (四)为乡村振兴“蓄能提速”。从服务农业生产的提速出发,公司党委“解客户所难”,在农户报装灌溉需求量较大的农田区域提供共享用电服务,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扫“码”即时用电,实现业扩服务从“码上办电”到“码上用电”的转变,扫码即可通电灌溉,办电耗时由之前的3个工作日缩短至2分钟,节省电力外线投资成本约2000元/户。

  (文/国网青阳县供电公司党委 徐志文 汤寅 熊寿康 周飚 程胜 高骄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