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意义
(一)绿色金融体系的定义与发展
绿色金融体系是指一系列金融活动、产品、服务和政策的集合,旨在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资源效率和生态保护。这一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银行信贷、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也涵盖了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碳交易市场等创新金融工具。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2022年12月,我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已达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比2021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主要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电力行业的投资方向正从传统的高碳排放投资转向绿色投资,包括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电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以及储能技术的发展。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9.34亿千瓦,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和《“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约12亿千瓦,而目标已在2022年底已经突破。
电力行业的融资来源正从单一的资金来源转变为资本多元化,包括银行贷款、股票、债券以及绿色债券等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二)绿色金融政策形势
我国大举推行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的“绿色经济”政策,并将其作为推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有力措施,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稳增长”与“调结构”的重要支点。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另外,会议还强调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
(三)党建工作在金融领域的作用
1.党建引领保障金融政策的宏观一致性。党建工作通过加强党的领导,确保金融机构的政策制定和业务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和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引导金融资源向国家鼓励和支持的领域倾斜。金融政策和决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国家的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党建推动金融工作的价值塑造。党建工作在金融领域强化了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推动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调金融发展应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利益,而非仅仅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党建工作能够积极推广绿色金融理念,鼓励金融机构在投资决策中考虑环境影响,支持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3.组织建设保障金融稳定和高效运作。党建工作通过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和完善党组织,确保党组织在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为金融业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通过党组织的建设和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和执行力。
4.党建融合有效防控风险。党建工作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控控制金融风险。
5.党建推动金融创新。党建工作鼓励金融创新,支持金融从业者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敢于尝试新方法和新思路,以创新驱动金融业务的发展。支持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如区块链、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推动党建与绿色金融体系融合发展主要做法
(一)坚持思想引领,聚焦绿色发展方向
公司以“两合两访”党建工程为载体,发挥“一带动、一攻坚、一示范”机制(党委统揽带动、支部突击队作战攻坚、党员先锋示范机制),组织党员干部职工,研判形势、吃透政策,立足集团新能源业务实际,共同谋划绿色金融工作。
(二)构建绿色金融创新体系,共建绿色产业链条
强化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公司党委抽调党员骨干力量,编制绿色金融三至五年发展规划。对公司贷款及授信业务作出战略性调整,从融资目标、重点领域等维度提出落实举措,加大绿色金融比重,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搭建财银企合作平台。公司紧密关注各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关于新能源项目信贷政策,结合各地绿色产业发展战略,搭建由大唐财务、成员单位和银行参与的产业发展平台,共享绿色产业发展政策、技术升级、融资需求等信息,有利于及时、准确帮助成员单位提供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
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多元化、资本化研究。将党的建设与业务发展相结合,以业务发展促进党的建设,并通过组织党支部的力量,共同开展以金融创新为主题的活动,以创新业务为驱动,推动传统业务的转型。
完善绿色信贷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建设。根据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深入摸索、不断提炼完善形成以“行业分类”“行业投向”为双向维度的绿色信贷分类标准,建立绿色信贷行业目录,规范绿色信贷统计口径、明确绿色信贷发展方向。加大绿色金融考核权重。建立全公司广泛参与的绿色金融考核体系,在公司和部门经营绩效考评中加大了对绿色金融的考核权重,强化对绿色金融业务的增量考核。
(三)强化风险防控意识,确保绿色金融的稳健发展
夯实过程管理,前瞻防控风险。公司实施全流程风险管控。在尽职调查环节,将环境和社会风险作为尽职调查的重要内容,综合评价客户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意愿、能力和历史记录。在审查审批环节,根据客户面临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确定相应的前提条件和管理要求。对于可能存在环保违法违规的实行一票否决。在资金拨付环节,关注资本金到位情况和是否出现环保、土地、健康与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违法违规和负面舆情,对确认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及时终止资金拨付。在贷后管理环节,对客户绿色信贷情况进行持续跟踪监测,有效识别客户环境与社会风险因素变化情况,及时准确标记绿色贷款分类标识,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和管控。在碳核算上,公司尝试开展相关信贷客户碳排放数据,为集团构建投融资碳核算体系打下了理论基础。
分级分类管理,确保风险可控在控。公司按照风险可控、持续发展原则,综合考虑成员单位情况及项目所在地区电力市场前景、风险状况等因素,优先支持符合低碳环保、循环经济领域的信贷需求。对于“两高一剩”行业,逐步制定维持及压缩退出计划,逐步降低贷款风险,对存在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存量贷款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实行动态评估并将动态评估结果作为客户评级、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
增强内控合规效能,守牢风险底线。将绿色信贷嵌入信贷全流程,实时系统标识,逐笔认定,及时、准确地完成数据统计工作。将绿色信贷执行情况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定期组织实施绿色信贷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根据规定进行问责。
三、党建引领创造绿色金融新业绩
公司结合各电场所在地域经济发展情况,重点支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有针对性地按照监管要求进行绿色项目的筛选和确认。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在支持风、光、水等清洁能源建设和经营项目方面有重大进展。按照人民银行绿色信贷统计口径,2021年、2022年、2024年初至6月末,公司绿色贷款持续迅猛增长,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64.96亿元、70.81亿元、80.42亿元和141.67亿元,同比增加5.85亿元、9.61亿元、61.25亿元,增幅9.01%、13.57%、76.16%,实现余额、增量、增幅“三连增”,有力支持了集团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对陆上新建风光等新能源项目的企业的支持力度。一直以来,公司始终遵循服务成员单位的基本思路,尤其是针对西北风电、西南水电、东北风电项目,先后为重庆大唐国际彭水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大唐国际武隆兴顺风电有限责任公司、大唐丘北风电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唐(赤峰)新能源有限公司等147家陆上风光项目的发展壮大注入金融活水。根据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公司积极服务新能源大基地,先后为内蒙古托克托沙戈荒大基地清水河、和林格尔提供总计10亿元授信支持。目前,公司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青海等地区绿色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部分企业实现了规模效应。
二是积极支持海上清洁能源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大唐国信滨海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福建平潭大唐海上风电有限责任公司及大唐(庄河)风力发电有限公司集团海上风电项目,多能绿电体系健康有序推进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自2021年以来,先后为大唐(庄河)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提供4亿元自营贷款,有效推进了庄河风电并网发电速度。2023年,公司协助福建平潭大唐海上风电有限责任公司置换外部高利率担保类贷款约2.1亿元,成功降低了平潭发电融资成本,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文/中国大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曹军 黄晓辉 姜水长 展浩杰 孙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