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光电融合 打造芦笋产业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5-08-19 20:13:53 作者:徐伟 吴圣鹏 王卫健

一、重要意义

  为深入落实国网公司乡村振兴办的重要文件精神,国网涟水县供电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深入挖掘红窑镇光照资源充足、土地资源丰富等有利因素,与涟水红窑镇政府共同提炼出“光伏+农业”的发展思路。创造性提出以党建+光电融合为主线,以分布式光伏为契机,以农业电气化种植为抓手,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的“分布式光伏+农业电气化”发展思路。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模式,将光伏科技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路径,取得农业用电结构调整与能源发电双赢的利好局面,实现清洁太阳能利用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双向共赢。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联盟”实现良性发展。与县农业农村局、红窑镇政府、县融媒体等单位联合组成红窑镇乡村振兴芦笋产业链党建联盟,打造优质资源共同体,加强成员单位资源、需求对接,建立党建联盟共享资源清单、优质资源项目库,开展结对互助,推动资源相互开放、促进资源共享。

  始终坚持发展芦笋产业的基本方针不动摇,通过加强品牌联创、发展联抓、机制联动、人才联育等方式,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富民增收为核心,从市场、理念、资源、技术四个角度切入,充分发挥党建桥梁和纽带作用,打造“党组织+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平台和组织体系,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带领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优势。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改善全村产业发展基础和群众生产生活,形成以芦笋为主的“一镇一品”产业支撑,打造富有特色的“芦笋产业名片”,带动农村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智慧运营助力深度融合。将传统农业大棚改造升级为智能化、电气化的智慧温室大棚,部署环境物联感知设备,研发一体化能效管理平台,实时采集检测和远程传输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以现场采集系统的数据为基础进行数据的组合显示,实现对芦笋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智能管理,有力提升芦笋产业园的管理效率,为芦笋的大规模电气化种植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探索“光伏+农场”模式,通过加大光伏支架桩距,抬高光伏组件高度,优化光伏安装工艺,使光照率达到70%以上,有利于小型机械化耕种,达到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最佳效果。将光伏所发电量用于支持智慧大棚的灌溉系统,解决大棚冬季供暖、植物补光需求,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农光互补双层增效,形成“智能光伏+电气农业”的叠加收益,为芦笋种植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三)主动服务提供产业护航。涟水公司开展小范围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成功验证光伏发电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同时,通过农网升级、电能替代、特色用能项目推广等,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电气化水平,为红窑镇芦笋电气化示范项目奠定坚实基础,形成“分布式光伏+农业电气化”项目经验。

  组织共产党员服务队在芦笋基地建设和电气化升级过程中,主动提供电力服务,为芦笋种植基地新架设变压器1台,10KV线路0.53km,400V线路5.64km;迁移变压器1台,10kV线路0.85km,低压线路3.2km。对光伏设施的实时功率、日发电量等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监测,数据异常则立即通知专职运维人员开展问题核查,消除故障,实现光伏电站运行监测无死角、无盲点,确保设备24小时正常运行。涟水公司坚持主动破解服务难题,既做好“光伏+电气化”项目建设,又同步做好保姆式电力服务延伸,树立“项目+电力服务”的金字招牌。

  (四)出谋划策打造“健康芦笋”。涟水公司为解决芦笋采摘后保鲜困难的问题,专门成立“芦笋服务保障小组”,按照“优化并网流程、简化并网手续、提高服务效率”的原则,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对一”保姆式跟踪服务,在最短时间内建成3000立方米的田间地头保鲜冷库,并打造4台移动式冷链仓储车,在芦笋采摘后直接放进冷链仓储车及时保鲜,减少芦笋从田头到冷库运输途中20%至30%的田头损耗,延长保鲜期3天。

  大力推动芦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发展芦笋水饺、芦笋啤酒等深加工项目。主动牵头联系高校,共同商讨加强芦笋综合利用举措,创造性提出将芦笋根茎开发成面膜、乳液等化妆品的思路。联合县餐饮协会推动研发芦笋炒百合、芦笋生爆牛肉、沙律鲜芦笋等新菜品,并率先在公司食堂上架,认真收集员工对菜品口味、制作做法的反馈建议,及时调整、不断完善芦笋新菜品的烹饪工艺,实现芦笋从田间地头到餐饮宴席的全过程参与,打造绿色健康芦笋产业链,让红窑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芦笋之乡”。

三、主要成效

  (一)芦笋发展规模方兴未艾。涟水公司打造的“分布式光伏+农业电气化”项目,进一步降低芦笋种植生产成本,提升芦笋种植产业效益,实现芦笋全年全时段产出,助推芦笋产业智能化转型。成功完成反季节种植与销售,产值同比增加近一倍,并呈稳步增长趋势。规模化、智能化、电气化芦笋面积达1.65万亩,年产量4.4万吨占全国的30%,全产业链产值超4.2亿元,从产品单一化、低利润、竞争力低的芦笋初加工销售,发展成芦笋啤酒、芦笋饺子、芦笋饮品等多元化、市场化的深加工产品。

  如今已形成以涟水县红窑镇春竺芦笋产业园为核心,辐射五港、黄营、梁岔、唐集等周边镇2万余亩种植区域,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助力当地形成“一产特、二产优、三产活”的良好格局。带动周边群众33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为29个村集体年增收近180万元。

  (二)芦笋特色品牌声名远播。涟水公司协助政府部门搜集、制定相关标准150项,其中国家标准74项,行业标准30项、地方标准3项、内部标准43项。新发布实施地方标准《芦笋设施栽培技术规程》,通过ISO9000认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绿色食品证书、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十佳畅销农产品、淮安名牌产品等美誉。

  如今“涟水芦笋”顺利创成地理标志商标,入选全国农产品品牌目录,并进入淮安市“淮味千年”品牌体系,芦笋产业初步建立了以品质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为保障,以创新为动力的品牌体系,成功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提升芦笋产品整体附加值和品牌声誉形象,助力将芦笋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涟水果蔬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县年产芦笋6万吨以上,年总产值超过12亿元。

  (三)芦笋产业效应日益壮大。通过芦笋基地分布式光伏+电气化示范项目,有效保障芦笋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加速涟水县乡村电气化进程,带动了葡萄、双孢菇等特色果蔬产业迈向产业电气化、智慧化的发展快车道,打造“农业产业化反哺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品牌,形成推动芦笋和特色果蔬产业升级的“涟水模式”。项目实施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2022年8月央视新闻联播更是用时长3分钟报道“田头冰箱”(移动冷链车)解决高温天气芦笋保鲜问题的特色做法,先后被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直播间等央视5个栏目连续报道,累积时长21分钟,进一步提升了“涟水芦笋”的品牌形象。

  如今,芦笋种植电气化示范项目实施,解决芦笋种植的环境约束和气候局限性,大面积分布式光伏的并网运行有效降低芦笋产业生产成本,最大程度地发挥“一光多用、一地多收”复合叠加效益,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靠电致富”,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文/淮安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涟水分公司 徐伟 吴圣鹏 王卫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