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三次方”

——关爱乡村儿童教育成长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0 10:11:27 作者:王小乐 车晓涛 李渊 张果峰 李珂

一、单位简介

  国网洛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洛阳公司”)成立于1958年4月4日,是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的分公司,担负着洛阳市707.9万人口生产生活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1.52万平方公里,服务电力客户307.5万户,管理9个县级供电企业。

  洛阳公司党委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坚定扛起地方发展重任,为经济、环境、社会稳步向好持续贡献电网力量。近年来,洛阳公司党委立足行业特点、地域特色,创新工作载体,搭建沟通平台,不断推进党的建设融入电网企业运营发展。通过共赢共促,加深社会对洛阳公司的理解认同,传递洛阳公司履责理念,由“企业想做好”向“企业真做好”提升,实现“社会知道你做得好”向“社会支持你做得更好”转变,营造良好社会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重要意义

  洛阳市伊川县总面积1059平方千米,下辖12镇1乡2街道,总人口93.5万,是洛阳市第一人口大县,也是洛阳市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县,每年对外劳务输出20万余人,乡村教育、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困扰当地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难题。

  教育基础薄弱。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实现县域基本均衡发展,当前乡村教育的短板已不是条件短板,而是功能短板。当地优质教育资源、高水平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县城区中心学校,村镇学校教育基础仍然薄弱,城乡教育差距明显。

  第二课堂缺失。第二课堂作为课外拓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可以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受限于地域、资金、观念等因素影响,当地乡镇学校普遍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第二课堂的特色教育培养作用。

  留守儿童关怀缺位。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村镇,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陪伴,隔代监护人更多的是关爱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况,容易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当情感得不到满足时,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抑郁、偏激、内向、孤独自闭、等不良症状。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康性格。

  亓岭村作为洛阳公司党委定点帮扶村,是伊川县最大乡镇行政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相对突出,迫切希望通过外界教育资源帮扶提升村镇学校的教育基础和学生素质。

三、主要做法

  乡村要振兴,教育需先行。洛阳公司党委践行电网企业职责使命、发挥电力驻村支部书记属地联络作用,联合高校开展暑期支教、电网开放日活动,依托电网企业优势,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高效利用高校资源,丰富乡村课堂内容和形式,弥补乡村学校优质资源缺失,政企融合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三个发挥”构建“校企地”联动机制,为乡村学校引入优质教育资源。

  一是发挥驻地优势。通过电力驻村支部书记与市委组织部选派驻村选调生互通联络,邀请中国海洋大学“东乡行”志愿支教团队进行暑期教育帮扶。驻村支部书记协同村委,以问卷调查、到户走访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现状和诉求,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效果。

  二是发挥平台功能。借助“安全、节约和绿色用电进校园”志愿活动搭建校企通联平台,主动对接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校地结对帮扶单位志愿服务团队,促成供电公司联络村委学校、支教团队筹备课程,学校组织场地学生的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的专项支教活动。

  三是发挥纽带作用。开展电网开放日履责活动,带领高校支教团队和乡村学校师生,参观变电站、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等供电公司核心业务部门,传递电力保供、绿色发展等工作理念,并为支教学生提供社会职业体验,实现各个关涉参与方的多方共赢。

  “三个打造”丰富第二课堂,让乡村儿童“玩”出七彩假期。

  一是打造“安全课堂”。把课堂搬进电力体感安全教育室,让孩子们真实体验触电感受、高空坠物碰撞,学习心肺复苏急救法和电力防火知识,寓教于乐,轻松掌握安全用电常识。

  二是打造“实景课堂”。改变“老师讲学生听”单一讲授模式,增设海洋生物认知、全球地理风貌学习等“行走式+观摩式+情景式”的课程内容,打开一扇“走出去看世界”的窗户,在互动中开阔孩子视野,在“沉浸体验”中提升教育实效。

  三是打造“实践课堂”。把“抽象”课堂知识变“具象”实践研学,组织“小问号”走进变电站找寻电的奥秘,疑问中探索答案,实践中提升乡村孩子科学素养和能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三个身份”关怀留守儿童,分类呵护接力共筑温暖童年。

  化身“心理老师”,阳光育苗解困惑。中国海洋大学根据儿童年龄阶段和心理需求,精心设计心智素养课程,关注缓解乡村留守儿童缺乏关心陪伴问题,成为洒向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一束微光。

  化身“体育老师”,体育壮苗添活力。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带来VR体感设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多样化运动环境,丰富体育运动场景,让农村孩子也能像大城市孩子一样感受运动魅力、健康茁壮成长。

  化身“安全老师”,安全护苗伴成长。洛阳公司党委聚焦暑期安全,扩展完善电力安全知识科普,将电力特色内容融入暑期支教课程体系,提高乡村孩子用电安全意识和能力,为留守儿童安全、愉快度过暑期保驾护航。

四、主要成效

  乡村教育振兴需要多元协同、共同发力,乡村教师、电网企业、驻村支部书记、支教团队等都是乡村教育多元的主体。

  多元协同,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的乡村教育支持体系。通过加强乡村学校、企业、高校等社会各界互动,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和资源,聚力满足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发展需求。

  多元协同,突破传统师生界限,打破教室授课常规,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实践,将生活实践融入教学,让乡村教育理念向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多元协同,拓宽企业履责渠道和路径,搭建群企沟通桥梁,帮助企业赢得用户认同和信任,拉近群企距离,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多元协同,提供企业青年员工成长锻炼平台,拓展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和职业规划体验路径,实现高校支教、企业履责与人才培养双向奔赴、互惠共赢。

  洛阳公司党委发挥电网企业优势,做好协调沟通,打造社会化电力科普新模式,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累计覆盖200余名乡村师生,赢得社会广泛赞誉。相关事迹获地方政府肯定点赞,新华社、人民网等中央媒体,省、市党媒党报持续关注报道,综合阅读量突破千万。

  (文/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洛阳供电公司 王小乐 车晓涛 李渊 张果峰 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