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修行,生活是道场,青年人应该有担当,愿意奉献,这样才能无怨无悔。“国网岱山县供电公司办公室行政秘书崔立卿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今年29岁的崔立卿出生在湖北襄阳,2011年入职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岱山县供电公司,并担任公司办公室行政秘书一职。 2016年5月,他踏上西藏的土地,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援藏之旅。
饱受高原反应的困扰
崔立卿的心中一直有个”西藏梦“。在他的印象中,西藏拥有雄伟壮观的自然风光,有圣洁的雪山,神秘的布达拉宫,是所有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所以当领导询问”要不要去西藏“的时候,崔立卿一口答应下来。
谢通门县面积13960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舟山市,用电范围非常广,但他所在的供电公司只有26人,没有供电所,也没有电管站等下属机构。由于基础设备不完善,停电是常有的事。
初到西藏的崔立卿被高原反应折磨了整整两个月。”头晕恶心,早上起床时觉得鼻子堵塞,拿纸巾一擦,发现全是血块还常常流鼻血,晚上睡觉时,总觉得脑子里一抽一抽地疼。“崔立卿说,在那里,不能做运动,连吃饭、睡觉都成了体力活。
虽然饱受高原反应的困扰,但崔立卿不忘援藏的使命和职责,很快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路况恶劣视察有惊无险
和西藏的瑰丽风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极为不便的交通。”到谢通门县时,才发现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崔立卿说,两横一竖三条路就构成了谢通门县县城的主干道。而从县城去其他乡、各个配电站的路都是沙土路、石子路,有些配电站较为偏远,外出视察一趟,来回就是一整天。
早上,天刚蒙蒙亮,崔立卿就起床出门,驱车四五个小时,其间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山,到达目的地后,检查2个多小时返程,回到单位早已暮色四合。”那里的山路十分贫瘠,又很窄,因为没有植被,到处都是沙土,开车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崔立卿说。
灌输企业文化提升员工凝聚力
在西藏,崔立卿多了许多独处思考的时间。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是想着一个问题:在谢通门县只有一年的工作时间,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到他们的电力建设呢?
崔立卿认为,当地的电力企业最欠缺的是企业文化。他便开始走访当地,了解员工们对电力企业文化的认识,并根据国网电力公司的要求对员工灌输企业文化和企业构架。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把员工家人们的照片及寄语挂墙。还组织职员们开展丰富的技能培训和各类文体活动等。”只有把电力公司当做一个大家庭,才会有归属感,才能提升整个公司的工作氛围。“崔立卿说。
热心公益事业为学校送温暖
在西藏,崔立卿除了做好自身的工作之外,还热心公益事业。他发现当地的学校条件简陋,学生除了正常的文化课之外,没有其他课外书籍。崔立卿很是心疼,便与另外3名一起援藏的温州同事,拟写了一份倡议书,向温州红十字爱心社募集物资。在他们的努力下,共为当地的查布乡完全小学捐赠了棉被、毛毯、图书、乐器等共计30万元的物资。
崔立卿说,一年的援藏之旅让他收获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他很喜欢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援藏,电力青年,藏区人民,带去光明,温暖